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祖宗  拼音:zǔ zōng
1.始祖或历代先祖。《汉书。卷八。宣帝纪》:「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三国演义》第四回:「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
2.泛指尊者。《红楼梦》第五四回:「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
《國語辭典》:仿佛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文选。潘岳。寡妇赋》:「耳倾想于畴昔兮,仿佛乎平素。」也作「彷佛」、「髣髴」。
《國語辭典》:宪章(憲章)  拼音:xiàn zhāng
1.法度典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
2.遵守法制。《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漢語大詞典》:仪刑(儀刑)
(1).效法。《诗·大雅·文王》:“仪刑 文王 ,万邦作孚。” 朱熹 集传:“仪,象。刑,法。”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有令赋诗》:“仪刑祖宗,妥绥天保。” 唐 白居易 《襄州别驾府君事状》:“故中外凡为冢妇者,皆景慕而仪刑焉。”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斯三人者,朕甚嘉之。使四海亿兆,皆当仪刑斯人,垂范将来。”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学》:“世之言学,有仪刑他国者,有因仍旧贯得之者。”
(2).为法,做楷模。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一:“德苟成,故能仪刑家室,化流天下,礼苟顺,故能影响无遗,翼宣风化。” 唐 窦庠 《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僕射》诗:“卜筑三川上,仪刑万井中。” 宋 陆游 《贺谢枢密启》:“岂惟康济於兹时,固足仪刑於后世。”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经师书》:“如此之人不弃絶则已,安可使仪刑后进,执事何为欲强之乎?”
(3).楷模;典范。北齐书·陈元康传:“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 明 方孝孺 《陈野翁字说》:“余违古人亦已久矣,持其身以行乎今之世,心恒惴惴然恐为浅薄之归,而不获闻故老之仪刑,何幸乃得先生乎!”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杖履从容,示仪刑於 黄山 、 白岳 之间,其高情逸韵,尤非世俗之所能及也。” 游国恩 《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敬赋》诗:“忘身参密勿,忠党树仪刑。”
(4).仪容,风范。 唐 郑万钧 《大唐故代国长公主碑》:“乃数月后,侦其仪刑,稍稍顦顇。”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慈俭之化,无德而能名;保佑之功,如天之难报。惟流传於歌舞,庶髣髴其仪刑。” 宋 叶适 《王夫人画像赞》:“尔孙尔曾,象其仪刑。”
《國語辭典》:仪形(儀形)  拼音:yí xíng
1.容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唐。杜光庭《虬髯客传》:「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2.效仿。《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
3.楷模、典范。《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也作「仪刑」。
《國語辭典》:祖述  拼音:zǔ shù
宗奉、效法古人的所作所为。《汉书。卷七二。龚舍传》:「其言祖述王吉、贡禹之意,为大夫二岁馀,迁丞相司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蔡邕释诲,体奥而文柄;景纯客傲,情见而采蔚:虽迭相祖述,然属篇之高者也。」
《國語辭典》:师资(師資)  拼音:shī zī
1.教师。《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唐。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宋。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京讲书状〉:「臣闻三代盛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陈正道。」
2.可以效法或引以为戒的人和事。《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晋。范宁。集解:「师资辩说,日用之常义。」《后汉书。卷三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廉范》:「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國語辭典》:法则(法則)  拼音:fǎ zé
1.可做标准的准则、规则。《儒林外史》第一八回:「所以说没有文章者,是没有文章的法则。」
2.效法、奉以为法。《左传。定公四年》:「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3.制度、法度。也作「法则」。
4.表示欲得其结果所必要的运算方法;一说通常语言述说的公式。
《國語辭典》:范围(範圍)  拼音:fàn wéi
界限。《老残游记》第九回:「弄的朱夫子也出不了这个范围,只好据韩昌黎的原道去改孔子的论语。」
《國語辭典》:模范(模範)  拼音:mó fàn
1.木制的模型,为制作器物的母型。汉。王充《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
2.引申为榜样。《楚辞。王逸。离骚章句序》:「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國語辭典》:楷模  拼音:kǎi mó
1.模范、榜样。《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也作「模楷」、「楷则」。
2.学习、效法。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一五。姜体书》:「惜其书今无流传者,否则供童子楷模,颇得也。」
《國語辭典》:师长(師長)  拼音:shī zhǎng
1.众官之长。《书经。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旧唐书。卷一四○。卢群传》:「但得百僚师长肝胆,不用三军罗绮金银。」
2.对老师的尊称。《周礼。地官。师氏》:「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3.现行军制,统率陆军一师的军官称为「师长」。
《國語辭典》:追踪(追蹤)  拼音:zhuī zōng
1.追怀往事。唐。杜甫〈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诗:「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
2.仿效前人。《三国志。卷四三。蜀书。黄权传》:「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3.探寻人物的踪迹。《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乃勒兵成列而殿后,使前军先行,以防后来追踪者。」
4.继续探察受察者的言行或心理的发展。
《國語辭典》:法象  拼音:fǎ xiàng
天地间的一切现象。《易经。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漢語大詞典》:比类(比類)
整理,按类排比。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 谢觉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1).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韦昭 注:“类,亦象也。”
(2).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 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
(4).比拟;比较。 唐 方干 《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5).相类,相似。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