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转合(轉合)
泛指文章、诗词的作法。“转”是“转折”,“合”是结束。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宋 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或难于起句,借用旁韵,牵强成章。”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一章二:“‘诚则明矣’,教斯立矣。‘明则诚矣’,性斯尽矣。如此,则转合明而可以破此章之疑。”参见“ 起承转合 ”。
《漢語大詞典》:起承转合(起承轉合)
(1).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红楼梦第四八回:“ 黛玉 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负曝闲谈》第一回:“文章做得粗粗的通顺,就是起承转合的法子,也会了齐全八套。”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四:“讲的是奇偶急徐、起承转合的文法。”
(2).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敬隐渔 《袅娜》:“他忽然耸了耸肩,摇了摇头,不用起承转合,便叹道:‘人生太无意思:娶女人,养小孩子,为穿吃忙!’”
(3).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老舍 《骆驼祥子》七:“ 高妈 的话很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
《漢語大詞典》:钓伏渡挽(釣伏渡挽)
指八股文截搭题的作法。截搭题一般分为上下两截。从上截的上文,钓出下截;下截收处,仍落到上截,这就叫做钓。扼住上截下截,驾奴中间,然后从上截过渡到下截,这就叫做渡。从下截挽到上截,然后再落下文,这就叫做挽。这三种笔法,都是变形的伏笔,因此谓“钓伏渡挽”。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若夫童试,恶习尤苛:断剪经文,割截圣语,其小题有枯困缩脚之异,其搭题有截上截下之奇,其行文有钓伏渡挽之法。”
《漢語大詞典》:仙乐(仙樂)
(1).仙界的音乐。 唐 白居易 《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四:“道人 叶法善 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回于天半,尚闻仙乐。及归,记其半曲,遂篴中写之。”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你看祥云四起,仙乐盈空,羣仙早到也。”
(2).皇家及宫中所奏的音乐。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驪宫 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3).道教作法诵经时所奏的音乐。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趁天风,随仙乐,双引着鸞旌高步斗;响金鐘,鸣法鼓,恭擎象简迥朝元。”
《漢語大詞典》:梵呗(梵唄)
佛教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 陈思 。” 宋 陆游 《游卧龙寺》诗:“君不见 天童 径山 金碧浮虚空,千衲梵唄层云中。” 清 纳兰性德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空山梵唄静,水月影俱沉。”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
《漢語大詞典》:真诀(真訣)
(1).妙法;秘诀。 唐 李白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真诀自从 茅氏 得,恩波寧阻 洞庭 归。”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如 东坡 先生、 杨元素 内相,皆密受真诀,知而不为者。”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夫人, 天台 司马真人 ,同 华山 元丹丘 道者,在 金陵 相候,下官归见夫人,便欲一往叩求真诀。”
(2).指道士作法念咒时所捏的诀。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吴君 乃上了一座九星的法坛……念了几句‘乾罗恒那九龙破秽真君’的神咒,捏了一个三台的真诀,步了一个八卦的神罡。”
《漢語大詞典》:法曲
一种古代乐曲。 东晋 南北朝 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 汉族 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 隋 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 唐 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诗:“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 华清 随至尊。”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好凭一枕游仙梦,暗授千秋法曲音。” 吴梅 《读吴梅村〈秣陵春〉乐府》诗:“法曲凄凉谁按拍,不堪流涕説兴衰。”参见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漢語大詞典》:鹤膝(鶴膝)
亦作“ 鹤厀 ”。
(1).古代兵器名。矛的一种。《方言》第九:“凡矛骹细如鴈脛者谓之鹤厀。”文选·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刘逵 注:“鹤膝,矛也。矛骹如鹤脛,上大下小,谓之鹤膝。” 唐 陆龟蒙 《练渎》诗:“凤押半鹤膝,锦杠杂肥胡。” 清 张景祁 《守城隅·叹乡团也》诗:“家藏鹤漆户犀渠,千金犒赏筹储胥。”
(2).竹杖;竹枝。 宋 刘克庄 《鹊桥仙·足痛》词:“此儿害跛,羣儿拍手,次第加公九锡。不消长麈短辕车,但乞取一枝鹤膝。” 金 马钰 《战掉丑奴儿·咏笻杖》词:“愿君粧点逍遥客,鹤膝同随。” 明 顿锐 《对竹》诗:“何处山泉落石滩,虚檐十箇瘦琅玕。凤翎摇影三更月,鹤膝敲风一更寒。”
(3).梅枝。 宋 颜奎 《摸鱼儿·尘梅》词:“峥嶸鹤膝翘空势,取次著花安蕊。” 明 姚浙 《题山阴刘雪湖画梅》诗:“方看鹤膝出弓梢,復有椒牙生鹿角。”
(4).律诗作法中的八病之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宋 苏轼 《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 希逸 ,春蛇秋蚓病 子云 。”
(5).书法病笔名。
《漢語大詞典》:法象
(1).古代哲学术语。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的总称。易·繫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天下之变不可测,而不能超乎大经,大经之法象有常,而其本诸心之不贰者,变化该焉。”
(2).效法;模仿。墨子·辞过:“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汉书·礼乐志:“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我国家累圣求理,而致太平,大约纪纲,法象 唐 室。”
(3).指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 汉 徐干 中论·法象:“天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为法象。”
(4).指帝王、圣贤之像。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人间垂法象,天宇出真龙。”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因集 宣圣庙 ,见轩墀促窄,扆座不正,法象之服,少依古制。”
(5).指神妖作法时变成的形象。《西游记》第六回:“却説 真君 与 大圣 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 大圣 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漢語大詞典》:蜂腰
亦作“蠭腰”。
(1).蜂体中部细狭的部分。比喻人的细腰。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杪忽蜂腰,虚见辱於齐斧;突梯鼠首,滥欲寄於旄头。” 唐 皇甫松 《抛球乐》词:“红拨一声飘,轻裘坠越綃,坠越綃。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
(2).蜂腰中间细,比喻居中者最差。典出南史·周弘直传:“ 弘直 方雅敦厚,气调高於次昆。或问三 周 孰贤,人曰:‘若蜂腰矣。’”三 周 ,指 南朝 梁 周弘正 、 弘让 、 弘直 兄弟。 弘正 善谈玄理, 弘直 方雅敦厚,唯 弘让 简素,曾任叛将 侯景 伪官,故时人讥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 端人先生 恒病余不能饮……及余典试得 临溪 ,以书报先生。先生覆札曰:‘吾再传有此君,闻之起舞。但终恨君是蜂腰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陆眉生给谏:“给諫为 汪勤果 军门壻,军门武人,而相攸有识。长适 吴和甫 少宰,三适 黄孝侯 少司空,给諫其蜂腰。”
(3).比喻事物之间的转折。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八:“ 中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辈青年,刚处于社会思想史的‘蜂腰时期’。”
(4).旧诗作法中的八病之一。相传为 南朝 梁 沈约 所提出。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 唐 寒山 《诗》之二八七:“有箇 王秀才 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参阅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病·诗病有八。参见“ 蜂腰鹤膝 ”。
(5).槽碓转动装置的代称,因其中细,故名。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九:“﹝槽碓﹞诗云:刳槽制碓水为功,积注涓流满不容,螳腹低时泉自泻,蜂腰转处杵还舂。”
《漢語大詞典》:蜂腰鹤膝(蜂腰鶴膝)
诗律八病中的两种。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如蜂腰;一说,指全句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谓之蜂腰。鹤膝,有三种说法:一为五言诗两联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声;一为全句中首尾两字平声而第三字仄声;一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浊。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閭里已具。” 金史肃 《别怀玉》诗:“蜂腰鹤膝曾搜句,兔角龟毛不论禪。”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诗不解蠭腰鹤膝,字不能蠆尾蝇头,卯酉参商,随笔凑合。”亦省作“ 蜂鹤 ”。 宋 陈造 《赠张德恭》:“少日试推敲,未脱蜂鹤病。”参见“ 八病 ”。
《漢語大詞典》:文法
(1).法制;法规。史记·李将军列传:“ 程不识 孝景 时以数直諫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唐 元稹 《论浙西观察使封杖决杀县令事》:“封杖决人,殊非文法。” 宋 王安石 《送吴伸纯守仪真》诗:“久为 汉 吏知文法,当使 淮 人服教条。”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武备:“如 罗知县 以功而陞僉事, 胡典史 以功而陞通判,皆起於举人吏员者,惜乎拘於资格,束於文法,不得竟其材以致大用耳。”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
(2).文章的作法。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四:“公为文斩截峻刻,得 左氏 文法。”红楼梦第五三回:“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儿罢。”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
(3).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 蔡元培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 中国 人本来不大讲文法,古文的文法,就是《马氏文通》一部。”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
《漢語大詞典》:强加
(1).坚持加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有一礼官,耻为此议,苦欲留连,强加考覈。”
(2).将某种意见或作法强迫人家接受。 马南邨 《燕山夜话·从红模字写起》:“我仅仅要求不要过早地把任何一家书法强加于初学的人。”
《漢語大詞典》:作法
(1).谓创制法律、典章等。左传·昭公四年:“君子作法於凉,其弊犹贪;作法於贪,敝将若之何?”后汉书·东夷列传论:“若 箕子 之省简文条而用信义,其得圣贤作法之原矣!” 唐 杜甫 《石犀行》:“先王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
(2).施展法术。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元帝老爷 没法,叫神将作法,却都没有主意。”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看见一群人在烧香拜龙,作法求雨。”
(3).指弄手段。儒林外史第三二回:“这事在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
(4).做样子。谓惩治以警其余。红楼梦第七三回:“大约这些奶子们……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况且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红楼梦第九回:“虽不敢呵叱 秦钟 ,却拿着 香怜 作法,反説他多事,着实抢白了几句。”
(5).作文或作画的方法。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四:“ 毕秋颿 《〈经典文字辨正〉序》,作法本於 董彦远 《除正字谢启》。”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三》:“有三幅插图有些象 麦绥莱勒 的手笔,黑白分明,我曾从良友公司翻印的四本小说书里记得了他的作法。”
(6).做法。如:他到如今还未曾学会豆腐的作法。
(7).指行为表现的方式。如:这种作法反映出他的品德意识。
《漢語大詞典》:咒水
古代筮术之一。对水行咒作法,据说饮之能治病祛邪。北史·魏清河王怿传:“时有沙门 惠怜 者,自云呪水饮人,能差诸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又有方士神仙家祠官太祝与夫按摩、导引、书符、呪水。” 清 袁于令 《西楼记·巫绐》:“呪水通神,要你夫妻髮数根,还要丹山奇草。”
《漢語大詞典》:修斋(修齋)
会集僧人或道徒供斋食,作法事。 唐 杜荀鹤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诗:“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要与先帝修斋追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禁演戏修斋建醮。”
《漢語大詞典》:钟呗(鐘唄)
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宋 曾巩 《甘露寺多景楼》诗:“一川钟唄 淮 南月,万里帆檣海外风。”一本作“ 鐘唄 ”。
指作法事时的撞钟声和诵经声。 唐 陆龟蒙 《次追和清远道士诗韵》:“啸初风雨来,吟餘鐘唄乱。”一本作“ 钟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