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概 → 槩概”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仿佛
(1).似有若无貌;隐约貌。《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吕祖谦 《卧游录》载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本《陶渊明集》作“髣髴”。
(2).好象。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察其所言,仿佛一端。”隶续·司空掾陈寔残碑 洪适 释:“史传杂书、 蔡 集皆作‘仲弓’,惟《太丘坛碑》作‘仲躬’,此碑仿佛亦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夜星子》:“隐隐见窗纸有影,倐进倐却,仿佛一妇人,长六七寸,操戈骑马而行。”一本作“ 彷彿 ”。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3).梗概;大略。后汉书·班固传下:“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篤论之士而不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歟!” 李贤 注:“仿佛,犹梗概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 桂芬 弱冠后南北奔走, 潞 河 淮 扬 寄跡颇久,往事犹记仿佛。” 郭沫若 《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赋文只叙述 文姬 在 匈奴 时情况的一些仿佛而止,没有叙述到她归 汉 途中或归 汉 后的经历。”
(4).效法。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引 宋 谢枋得 《江东运司策问》:“公卿谈学问自许 孔 孟 ,谈功业自许 伊 周 ,若限田,若乡饮,若论秀,若举选,皆欲仿佛 三代 ,此一事乃堪在 晋 人下乎?”
(5).相似;近似。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与 上海 仿佛。” 郁达夫 《龙门山路》:“它的形势,和在 郎当岭 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坞 ,有点相仿佛。” 靳以 《卖笑》:“他停住脚回过头来,看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一辆崭新的雪佛兰车里走出来。”
(6).谓有近似或大概的印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的了。”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那信恐怕没有被 达夫 保留,但写那信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
《漢語大詞典》:厓略
梗概;大略。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答问四》:“《曾子》十八篇亡,厓略稍稍见,《大戴》又有功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或可或否之间,见仁见智,中人每二三焉,或见其厓略,不见其层折。” 鲁迅 《古籍序跋集·〈云谷杂记〉序》:“今此卷虽残闕而厓略故在,传之世间,当亦 越 人之责耶?”
分類:梗概大略
《漢語大詞典》:大域
大略;梗概。《孔子家语·入官》:“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 王肃 注:“大域,犹辜较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人心不欢则慼,不慼则欢,此情志之大域也。”
分類:大略梗概
《漢語大詞典》:影响(影響)
(1).影子和回声。多用以形容感应迅捷。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孔 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隋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下民从上,有同影响,争骋文华,遂成风俗。” 宋 叶适 《大祥设醮青词》:“母亡子在,徒想音容;祝孝嘏慈,岂迷影响?”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至於今则轮舟、火车,飞輓无难,电报、邮传,捷如影响。”
(2).呼应;策应。宋书·谢晦传:“姦臣 王弘 等窃弄威权,兴造祸乱,遂与弟 华 内外影响,同恶相成,忌害忠贤,图希非望。”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愿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与臣影响,不使差互。”太平广记卷一八九引《谈宾录·李靖》:“初 突厥 屯兵 浮图城 ,与 高昌 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
(3).近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牘,幸不违俗也。”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 高 稍作初 唐 语,亦才影响耳。” 明 高攀龙 《讲义·君子而不仁者有以夫章》:“由此观之,君子安得以影响冒认这‘仁’?”
(4).仿效;模仿。北史·李安世传:“ 齐 使 刘纘 朝贡, 安世 奉詔劳之。 纘 等呼 安世 为典客。 安世 曰:‘何以亡 秦 之官称於上国?’ 纘 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 安世 曰:‘ 周 谓掌客, 秦 改典客, 汉 名鸿臚,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 文 武 ,而殷勤亡 秦 。’” 宋 范仲淹 《〈唐异诗〉序》:“四始之奥,讲议盖寡,其或不知而作,影响前辈,因人之尚,忘己之实。” 明 袁宏道 《叙梅子马王程稿》:“诗道之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若老嫗之傅粉。”
(5).影子和声响。引申为踪迹。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之於人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超化寺鬼》:“寺后附城有 云山阁 ,阁下寝堂三间,多物怪,无敢至者。唯 曾通判 独挈家处之,往往见影响,犹以为僕妾妄语,拒不信。”《西游记》第十五回:“ 猴王 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
(6).音信,消息。 宋 罗烨 醉翁谈录·裴航遇云英于蓝桥:“或於喧鬨处,高声访问玉杵臼,皆无影响,众号为风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勤自励 一去,杳无音信。 林公 频频遣人来打探消息,都则似金针堕海,银瓶落井,全没些影响。”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我官 江夏 日久,宾客多有从 归州 来者,当代汝访之。候有影响,即以相告。” 叶紫 《火》:“现在已经快到中秋节了,打租饭来正式请过的还不到几家,其馀的大半连影响都没有。”
(7).印象,指事情的梗概,轮廓。《孽海花》第七回:“原来 宝廷 的事, 雯青 也知些影响,如今更详细问他, 宝廷 从头至尾述了一遍。”
(8).恍惚,模糊。 唐 元稹 《梦游春》诗:“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张説 ﹞因怀去胎药三剂以献。 玄宗 得其药,喜,尽出左右,独搆火殿中。煮未及熟,怠而假寝。影响之际,有神人长丈餘,身披金甲,操戈绕药三匝,药尽覆而无遗焉。”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天下虽争为性命之学,然而滞涸於语言,播流於偏末,多茫昧影响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拜住 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乐不可名状。”
(9).谓传闻不实或空泛无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程元 却都是些影响之谈,况且既为完姻而来,岂有不与原媒同行之理?” 清 徐作肃 《侯方域〈朋党论〉评》:“ 朝 宗 家学最熟最悉,故两篇议论凿凿,无一字依傍影响。” 严复 《救亡决论》:“方其为学也,必无谬悠影响之谈,而后其应事也,始无颠倒支离之患。”
(10).根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县令唤奶子来与他对,也只説得是平日往来,至於相约私逃,原无影响,却是对他不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今所传《文穆传奇》,似影响於此。第以母事为妻事,则大可喷饭矣。”
(11).效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看官,你道小子説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这件事没影响,做不得的。” 清 黄宗羲 《万里寻兄记》:“长 伯震 商於外,踰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别归,怀思颇苦,敬往祝之,殊无影响。”
(12).起作用;施加作用。 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北新书局可能被政府封闭,那时将影响我的生计。”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戏剧永远是为了影响人类的行为而作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通过 汤阿英 ,还可以影响细纱间的女工。”也指所起的作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六:“老支书这派话,对 双双 影响极深。”
(13).声响。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美人﹞每来必言语喧闹,音乐鏗鏘,兄房只隔层壁,到底影响不闻,也不知是何法术如此。”《三侠五义》第五回:“ 包公 就在座上唤道:‘乌盆!’并不见答应。又连唤两声,也无影响。”
《漢語大詞典》:梗概
亦作“梗槩”。
(1).大概,概略。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復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李贤 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 陆游 《书〈宛陵集〉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2).刚直的气概;慷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魏书·李彪传:“臣虽下才,輒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
《漢語大詞典》:事略
(1).文体的一种,记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别于正式传记。 宋 王偁 有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记 北宋 九朝事迹。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忠贤奇祕》:“予以使至,索其书观之,有所谓,《群忠事略》者,盖纪靖难时死事诸贤。”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事略不必如行状、行述之具备,即一言一事,亦可成篇;或生平梗概,虽已悉书,然恐其不详也,故亦称略,以待增益。”
(2).指人的事迹大略。 许杰 《忆王以仁》:“有个朋友……写信问我关于 蒋径三 和 王以仁 的生平事略。”
《漢語大詞典》:崖略
(1).大略,梗概。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朱执信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略欲一一发挥之,则非十数万言不能明其崖略,此非区区数千言所可尽也。”
(2).简略叙述。 明 李贽 《复周南士》:“公今亲遭明时,抱 和 璧,如前数子,皆所熟厌。当必有契诣者。僕特崖略之,以俟择耳。”
(3).约略。新唐书·裴垍传:“ 垍 即崖略疏三十许人, 吉甫 籍以荐以朝,天子翕然称得人。”
《漢語大詞典》:标目(標目)
(1).标立名目。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考其滥觴所出,起於 司马氏 。案 马 《记》以史制名, 班 持 汉 标目。”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使 熹 果无学术歟?人何用仰之;果有学术歟?其相与从之者,非欲强自标目以劝人为忠为孝者,乃所以为人材计,为国家计也。”
(2).指标立的名目。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六诗三笔,见南士之论文, 杜 诗 韩 笔,亦 唐 人之标目。”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若第二法,则‘侦探’、‘言情’等,种种标目,似无不妥。”
(3).题名。 明 李东阳 《〈七贤过关图〉跋》:“又尝闻吾友 倪文毅公 岳 称其父 文僖公 尝得旧图,人各有标目,有 王维 、 史白 者,而不能悉记也。” 明 袁宏道 《看梅用前韵》:“气条繁蕊乱高清,引得时流妄标目。” 清 李调元 《〈诗人主客图〉序》:“ 唐 张为 撰诗人主客图一卷,所谓主者, 白居易 、 孟云卿 、 李益 、 鲍溶 、 孟郊 、 武元衡 ,皆有标目。”
(4).谓给人起绰号。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公 元 祐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及归舍,方卸巾弛带,乃连呼曰:‘司马牛!司马牛!’”
(5).显扬。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逢 ( 甄逢 )能行身,幸於方州大臣,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一本作“ 标白 ”。
(6).古代戏曲开场白的引子。用以介绍全剧梗概。如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第一出的小标题“标目”即是。
《漢語大詞典》:行略
(1).生平事迹的梗概。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杜 皆纪其行略,率豪侠节介,有大志而不遂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出 孙公 门下,採其行略,为作神道碑。”
(2).记述死者生平概略的文字。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我见他们那些有听头儿的人,过去之后,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説‘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準叫作什么。” 叶圣陶 《乡里善人》:“有些人家请他做传记墓志铭,送了四百五百的润笔,他把行略一看,说声不做,就原璧奉还,没有第二句话。”参见“ 行状 ”。
《漢語大詞典》:行状(行狀)
(1).履历;事迹。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苏林 曰:“行状,年纪也。”后汉书·李善传:“时 钟离意 为 瑕丘 令,上书荐 善 行状。”晋书·刘弘传:“臣輒以 勃 为 归乡令 , 贞 为 信陵令 。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曾子之说:“ 孔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此 孔子 未死前自作行状也。”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2).文体名。专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称状、行述。 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諡议,以为一据。”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 洪思 作夫人行状,言卒之日,以所临 忠端公 孝经,授其子 棻堂 。”
《漢語大詞典》:辜榷
亦作“ 辜搉 ”。
(1).搜括;聚敛。汉书·陈咸传:“少府多宝物,属官 咸 皆鉤校,发其姦臧,没入辜榷财物。”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今案辜榷双声字也。广雅曰:‘嫴榷,都凡也。’故总括财利谓之辜榷。”后汉书·灵帝纪:“四年春正月,初置 騄驥厩 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搉,马一匹至二百万。”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辜,障也。搉,专也。谓障餘人卖买而自取其利。”
(2).大略,梗概。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略陈旨趣,亦谓之辜榷。”
(3).查对;计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曰:‘某所收别置一所,请覆之。’王辜榷良久,无丝毫盈絀,如衡而止;王大奇之。”
《漢語大詞典》:放物
(1).犹仿佛。效法。史记·历书:“ 少皞氏 之衰也, 九黎 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 司马贞 索隐:“放,音昉,依也。”
(2).犹仿佛。梗概,大略。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其篇籍虽放失,因事鉤求,犹可得其放物。”
《漢語大詞典》:纂略
引述内容梗概。 明 李东阳 《〈群书集事渊海〉后序》:“维史法既立,变而为传记之书,条分缕积,以至於汗牛充栋。其势不能尽,或纂略举要,俾易於求索。”
分類:引述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