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规模(規模)
亦作“ 规摹 ”。亦作“ 规橅 ”。
(1).制度;程式。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魏书·地形志上:“《夏书·禹贡》, 周氏 《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唐 韦瓘 《留题桂州碧浔亭》诗:“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閌閎高。” 明 归有光 《题〈洪武京城图志〉后》:“信分裂偏安之跡,与混一全盛之规橅,逈别如此。”
(2).范围;场面;气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如 东坡 、 太白 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清 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海幢寺 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餘抱,荫浓如盖,秋冬不凋。” 章炳麟 《訄书·学隐》:“若 东原 者,观其遗书,规摹閎远,执志故可知。” 秦牧 《深情注视壁上人》:“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火种,终于在二十世纪新的条件下,又大规模延烧起来了。”
(3).指人物的才具气概。太平广记卷一七一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畧,乃乱世之雄杰耳。”《前汉书平话》卷上:“元是寒门一壮夫,穷通文武有规模。”
(4).典范;榜样。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貽厥子孙之道。”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明詔始传,吾党相庆,以为名流之施设,当有前辈之规摹。” 元 耶律楚材 《赠蒲察元帅》诗之一:“元老规模妙天下, 锦城 风景压 河中 。”《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道:‘谁叫你做现今 秦檜 的师长,后边 秦檜 的规模!’”
(5).摹仿;取法。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能强记天象地形草木虫介万殊之状,皆视诸掌握,盖其术亦规模《洪范》耳。”旧唐书·荆王元景传:“復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 周 汉 ,斟酌 曹 马 ,採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清 方苞 《〈储礼执文稿〉序》:“今之人亦知理之有所宗矣,乃杂述先儒之陈言而无所阐也;亦知辞之尚於古矣,乃规摹古人之形貌而非其真也。”
(6).规划;筹谋;计划。北史·羊深传:“ 萧宝夤 反,攻围 华州 , 正平 薛凤贤 等作逆。敕 深 兼给事黄门侍郎,与大行臺、僕射 长孙承业 共会 潼关 ,规模进止。”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孰规摹之?孰发挥之?”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必将训兵择帅而授之规摹,积穀坚城而磨以岁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八年:“及此閒暇之时,当作规模备御。” 郁达夫 《出奔》:“我打算将这儿的党务划出了一个规模之后,就和你离开此地,免得受人家的指摘。”
《漢語大詞典》:典型
(1).亦作“ 典刑 ”。谓旧法,常规。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郑玄 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餘。”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七:“ 顿老 琵琶旧典刑,檀槽生涩响丁零。”
(2).典范。 宋 苏舜钦 《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 毛泽东 《追悼续范亭同志的挽词》:“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3).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郁达夫 《东梓关》:“这 竹园先生 ,也许是旧时代的这种人物的最后一个典型!”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 老舍 同志是 中国 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4).具有代表性的。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墙上自然不缺少我们这‘文字国’最典型的方块字的装饰。” 峻青 《海啸》第一章十一:“他从这里看出了群众的力量,人民的热情。老猎人,就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一个。”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落叶松和云杉中树龄最大的约八十岁左右,有二十厘米粗,十三米高,据说这是质量很高的典型林带。”
(5).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漢語大詞典》:仪刑(儀刑)
(1).效法。《诗·大雅·文王》:“仪刑 文王 ,万邦作孚。” 朱熹 集传:“仪,象。刑,法。”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有令赋诗》:“仪刑祖宗,妥绥天保。” 唐 白居易 《襄州别驾府君事状》:“故中外凡为冢妇者,皆景慕而仪刑焉。”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斯三人者,朕甚嘉之。使四海亿兆,皆当仪刑斯人,垂范将来。”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学》:“世之言学,有仪刑他国者,有因仍旧贯得之者。”
(2).为法,做楷模。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一:“德苟成,故能仪刑家室,化流天下,礼苟顺,故能影响无遗,翼宣风化。” 唐 窦庠 《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僕射》诗:“卜筑三川上,仪刑万井中。” 宋 陆游 《贺谢枢密启》:“岂惟康济於兹时,固足仪刑於后世。”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经师书》:“如此之人不弃絶则已,安可使仪刑后进,执事何为欲强之乎?”
(3).楷模;典范。北齐书·陈元康传:“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 明 方孝孺 《陈野翁字说》:“余违古人亦已久矣,持其身以行乎今之世,心恒惴惴然恐为浅薄之归,而不获闻故老之仪刑,何幸乃得先生乎!”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杖履从容,示仪刑於 黄山 、 白岳 之间,其高情逸韵,尤非世俗之所能及也。” 游国恩 《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敬赋》诗:“忘身参密勿,忠党树仪刑。”
(4).仪容,风范。 唐 郑万钧 《大唐故代国长公主碑》:“乃数月后,侦其仪刑,稍稍顦顇。”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慈俭之化,无德而能名;保佑之功,如天之难报。惟流传於歌舞,庶髣髴其仪刑。” 宋 叶适 《王夫人画像赞》:“尔孙尔曾,象其仪刑。”
《漢語大詞典》:仪型(儀型)
同“ 仪刑 ”。
(1).做楷模,做典范。《元典章·礼部三·祭祀》:“已上係自古忠义直烈,仪型后世,赞扬风化者,故歷代载於祀典。”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
(2).楷模;典范。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牘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事业存钟鼎,仪型照简编。”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故凡其意之所及,笔之所书,无不诚心佩服,奉为仪型。”
(3).仪容。 宋 苏轼 《滕达道挽词》之二:“骯脏仪型在,惊呼岁月遒。” 清 李长盛 《过史公墓》:“途过丞相墓,再拜想仪型。正气经天地,孤忠贯日星。”
《漢語大詞典》:仪形(儀形)
(1).仪容;形体。 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 李善 注:“仪形,容仪形体也。”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观 李郎 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吾今不暇悉其颜状、意态、风标、仪形。”
(2).谓画其形貌。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 温室 ,仪形宇宙,歷象圣贤。” 李周翰 注:“言於 温室殿 画天地之形、圣贤之象。”
(3).效法。汉书·王莽传上:“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 虞 周 之盛。” 颜师古 注:“仪形,谓则而象之。”
(4).行法规;做楷模。魏书·广平王匡传:“﹝ 匡 ﹞性耿介,有气节。 高祖 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 匡 ,以成克终之美。’” 唐 元稹 《赠郑余庆太保》:“况朕小子获承祖宗,实赖一二元老朝夕教诲,以仪形於四方。”
(5).典范;楷模。 晋 陆机 《赠冯文羆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北齐书·王昕传:“ 元景 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宋 苏轼 《告文宣王文》:“载空言於典籍,示后世之仪形。”
《漢語大詞典》:楷法
(1).典范;法则。晋书·隐逸传·辛谧:“ 謐 少有志尚,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为时楷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有 丁覘 者, 洪亭 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明史·隐逸传·杨恒:“ 恒 性醇篤……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楷法焉。”
(2).犹效法。南史·柳世隆传:“ 司马公 所为,后生楷法,吾岂能止之哉。”
(3).楷书之法。晋书·卫恒传:“ 上谷 王次仲 ,始作楷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蒋衡 ﹞工诗、古文,其《书法论》一篇,尤为讲楷法者所宗尚。”《花月痕》第四七回:“﹝ 李稷 ﹞又开了几处学堂,教二十岁下兵丁,都要读些史书,熟些核算,工些楷法。”
《漢語大詞典》:矩范(矩範)
亦作“ 矩范 ”。
(1).法式;典范。 汉 扬雄 《太玄·莹》:“因革国家之矩范也。矩范之动,成败之効也。” 范望 注:“范,法也。” 明 李东阳 《裕远庵记》:“盖是墓也,有节妇之风烈,封君之矩范。”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罗玘》:“ 景鸣 文章绰有矩范,诗非所长。” 平心 《论康熙帝的历史地位》:“他们写下了各族人民共同自卫的可歌可泣的篇章,给后来进步的反 清 力量留下了光芒烛天的矩范。”
(2).指立为典范。 明 于慎行 《〈颜氏家训〉后序》:“以彼其材……深谋朝廷,矩范当世,即 汉 世诸儒,何多让焉?”
分類:法式典范
《漢語大詞典》:规范(規範)
(1).典范。《书序》:“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规范也。”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今我顽鄙,规范靡遵。” 唐 元结 《刘侍御月夜宴会》诗序:“诸公尝欲变时俗之淫靡,为后生之规范。”旧五代史·梁文惠王太后传:“ 太祖 性孝愿,奉太后未尝小失色,朝夕视膳,为士君子之规范。”
(2).规模;规格。宋书·礼志二:“其墙宇规范,宜拟则太庙,唯十有二间,以应朞数。”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雪峰宗一》:“ 雪峯 长老 宗一 ,以 淳熙 九年来住持。驻锡两岁,於寺建毗卢阁,安贮藏经,规范雄伟。”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这是大人家规范如此。” 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九:“记者在上期通讯里谈过 苏联 最大规范的日报--《真理报》--的最新设备。”
(3).谓使合乎模式。陈书·鄱阳王伯山传:“故能协宣五运,规范百王,式固灵根,克隆卜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谓之鎔,剪截浮词谓之裁。”
(4).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参见“ 规范化 ”。
《漢語大詞典》:规范化(規範化)
使合于一定的标准。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出版说明:“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以及加强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圭臬
(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 明 黄佐 《乾清宫赋》:“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絜广轮。”
(2).比喻典范;准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西庄光禄》:“世之言学者,以先生为圭臬云。” 鲁迅 《坟·人之历史》:“适应之説,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 朱春雨 《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一封信》:“有好的文学理论工作,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强烈的追求气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
《漢語大詞典》:宪典(憲典)
(1).法律,法典。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南史·孔琳之传:“﹝ 琳之 ﹞奏劾尚书令 徐羡之 亏违宪典。”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上孤陛下之恩,下失四海之望,请赐罢黜,别置宪典。” 清 林则徐 《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懍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2).法式;典范。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陋人标陋格,乃谓‘ 吴 楚 东南坼’四句,上情下景,为律诗宪典,不顾 杜陵 九原大笑。”
《漢語大詞典》:隽轨(雋軌)
喻特出的典范。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太祖 尝谓 赵普 曰:‘卿苦不读书。今学臣角立,雋轨高驾,卿得无愧乎?’ 普 由是手不释卷。”
分類:特出典范
《漢語大詞典》:型范(型範)
(1).模子。 范文澜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地下发掘证明, 战国 已有不少铁制的兵器的型范,用以造铜兵器和农具。”
(2).典范;法式。 明 谢廷杰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序》:“光昭往训,树之风声,为世型范,何敢让哉。” 郭沫若 《怀念董老》诗:“发扬 马 列 垂型范,万代后昆执斧柯。”
《漢語大詞典》:令范(令範)
(1).可为楷模的美德。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储后睿哲在躬,妙善居质,内积和顺,外发英华,斧藻至德,琢磨令范,言炳丹青,道润金璧。”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自服勤苹藻,祗奉宗祧,令范益彰,母仪斯著,宜正长秋之位,以明继躰之尊。”
(2).指良好的典范。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寻 五柳 之先生,琴尊雅兴;謁 孤松 之君子,鸞凤腾翩。成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
《漢語大詞典》:贻范(貽範)
(1).留下典范;使成典范。 晋 陆云 《西园第既成有司启》:“首建大国,固将宪章令典貽范万世,始基之制,不可不慎。” 隋炀帝 《宽连坐诏》:“用能树声往代,貽范将来。”
(2).指留下的典范。 明 王世贞 《应诏陈言疏》:“承列圣之貽范而丕显之,深仁厚泽,沦浹民志。”
分類:留下典范
《漢語大詞典》:圭表
(1).测量日影的仪器。圭是平卧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表放在圭的南、北端,与圭垂直。宋史·律历志九:“观天地阴阳之体,以正位辨方、定时考闰,莫近乎圭表。”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乃稽其赢缩,斯圭表修而算数永。”
(2).比喻典范,表率。 唐 裴廷裕 《授孙储邠州节度使制》:“明镜利剑;高谢尘埃;止水秋山,居为圭表。”
(3).比喻使合法度、标准。 唐 崔嘏 《授萧邺李玄监察御史制》:“御史府居朝廷之中,杰出他署,盖以圭表百吏,纠绳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