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准绳(准繩)
(1).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准,测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度的墨线。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準绳。”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準绳。”史记·夏本纪:“左準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文子·下德:“帝者不体阴阳即侵,王者不法四时即削,霸者不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绳即废。”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提纪纲者,不能以準绳检下,而曰密奏风闻。”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近科的文章本也华靡过甚,我们既奉命来此,若不趁此着实的洗伐一番,伊于胡底?诸公把这话奉为準绳罢。” 夏衍 《力与巧》:“学了文法就可以使你的文章有规矩,有准绳,而不至于犯不通的错误。”
(3).衡量;裁督。多指严格执行法令制度。梁书·到洽传:“领尚书左丞,準绳不避贵戚,尚书省贿赂莫敢通。”
(4).指使严格遵守法制。新唐书·韩偓传:“ 偓 因荐御史大夫 赵崇 劲正雅重,可以準绳中外。帝知 偓 , 崇 门生也,嘆其能让。”
(1).测定平直的器具。准,测定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线的墨线。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 毕沅 校注:“ 李 本作准,别本作準。”
(2).引申为标准;准则。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且日月山水诸文,宛转悉如其像,非若隶书之局就准绳,与形相失。”
《漢語大詞典》:准则(准則)
(1).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 唐 梁宝 《与赵神德互嘲》句:“ 赵神德 ,天上既无云,闪电何以无準则。”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故尝妄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 汉 魏 古诗,以尽乎 郭景纯 、 陶渊明 之所作,自为一编,而附千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準则。” 陈毅 《六国之行》诗:“準则昭天下,精神重 万隆 。”
(2).以为标准或原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谢鯤 :‘君自谓何如 庾亮 ?’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準则,臣不如 亮 。’” 明 方孝孺 《郊祀颂》:“準则 尧 禹 ,绍述 商 周 。”
(3).犹标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自 鸡笼山 ,葱翠层迭,而 南山 南北峙,泛海者以 鸡笼 为準则也。”
(1).标准;原则。南齐书·张绪传:“ 晋氏 衰政,不可以为准则。”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梁宝赵神德》:“ 宝 面甚黑,厅上凭案以待。须臾 神德 入,两眼俱赤。至阶前, 宝 即云:‘天上既无云,闪电何以无准则?’答云:‘入门来,案后唯见一挺墨。’”
(2).以之为准则。隶释·汉桐柏淮源庙碑:“ 仲尼 慎祭,常若神在,君准则大圣,亲之 桐柏 奉见庙祠。”
《漢語大詞典》:常准(常準)
(1).定法;原则。后汉书·梁统传:“臣窃见 元 哀 二帝轻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自是以后,著为常準,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 汉 之 文 宣 者,斯不易之常準也。”
(2).指一定的标准。魏书·礼志一:“圆丘之牲,色无常準,览推古事,乖互不一。”
《漢語大詞典》:把关(把關)
(1).把守关隘。《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总兵官严号令,把关谨謓。” 明 杨慎 《西路杂述》诗之四:“把关 苗 子面,开店主人心。”
(2).比喻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严格掌管。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章:“我大脑没把关,说冒了。” 管桦 《闯台》:“不是别的,没人把关,我怕你们栽跟斗!”
《漢語大詞典》:大道
(1).宽阔的道路。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汉 班昭 《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乡村大道呵,我爱你的长远和宽阔。”
(2).指正常的传播途径。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小道快于大道,文件证实谣传。”
(3).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礼记·礼运:“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与 三代 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书·司马迁传赞:“又其是非颇繆於圣人,论大道则先 黄 老 而后六经。”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当 紂 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 清 戴名世 《送许亦士序》:“当大道沦散,士不知学,而一、二腐儒小生,区区抱独守残,沦落於穷巖断壑之中者,徒为世所嗤笑谩侮。”
(4).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5).谓成仙之道。 唐 韦渠牟 《步虚词》诗之十:“大道何年学,真符比日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吕岩:“ 巖 既篤志大道,游览名山,至 太华 ,遇 云房 ,知为异人。”
(6).泛指很高的道行。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 钱塘 王孝廉 ﹞语其戚曰:‘予前世 镜山寺 僧某也,修持数十年几成大道。’”
《漢語大詞典》:随波(隨波)
(1).依着风波飘动。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刘良 注:“言林木繁茂,随风波而动。”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随波迴转,有似客游。” 宋 汪藻 《小重山》词:“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2).比喻无原则地跟从他人行事。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暨乎随波之流,摹仿太甚,为弊滋多。”
《漢語大詞典》:至道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漢語大詞典》:儒术(儒術)
儒家的原则、学说、思想。墨子·非儒下:“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史记·封禅书:“ 竇太后 治 黄 老 言,不好儒术。” 唐 韩愈 《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 丘 軻 。” 严复 《论中国教化之退》:“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
《漢語大詞典》:定论(定論)
(1).确定的原则,论断。荀子·王制:“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於家而取赏於朝也,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显也。夫是之谓定论。” 宋 苏轼 《礼以养人为本论》:“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以出於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涂之人皆可以为礼。”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三:“文章绳尺,自有定论,未容以辈行先后望风轻訾。”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 何其芳 《〈工人歌谣选〉序》:“可惜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已有定论。”
(2).作结论;作决定。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王制》又云: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论,言各置其所长也,论定然后官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婚娶之礼……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各以色綵衬盘,安定帖送过,方为定论。”
《漢語大詞典》:游行(遊行)
(1).指作战时迂回运动。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在 邯郸 诛 豨 等未毕, 豨 将 侯敞 将万餘人游行, 王黄 军 曲逆 , 张春 渡 河 击 聊城 。”
(2).出游;游逛。晋书·司马紘传:“而顷游行烦数,冒履风尘。宜令官属以下,各以职奉卫,不得令王復有此劳。”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三月一日,三省同奉圣旨,开 金明池 ,许士庶游行。”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我能自在游行,寻幽访胜,不似她们缠绵床褥,终日对着恹恹一角的青山。”
(3).指游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那官听见是得罪了外国人……便不由分説,给了一面大枷,把乡下人枷上,判在 静安寺路 一带游行示众。”
(4).在街上结队而行以表示某种意愿。 老舍 《茶馆》第三幕:“街上有游行的,他妈的什么也买不着。” 杨朔 《昨日的临汾》:“人到齐了,现在就要游行,下半天才开会演戏。”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三章:“上午,我在 天安门 前面游行,看见 毛主席 把红旗升起来。”
(5).犹流浪。 巴金 《秋》四:“她的祖母把游行度曲的瞎子唤进公馆里来唱过几次小曲。” 柔石 《二月》十九:“孤独也好,我也适宜于孤独的,以后天涯地角我当任意去游行。”
(6).流利不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至於‘酒瓶在手六国印,花露上身一品衣’,则失之雕刻,无游行自在之意。”
(1).虚浮不实,没有原则的行为。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晋书·陈頵传:“至今朝士纵诞,临事游行,渐弊不革,以至倾国。”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二年:“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説,三曰游行。”
(2).游览;漫游。 三国 魏 曹植 《毁鄄城故殿令》:“ 鄄城 有故殿,名 汉武帝殿 ,昔 武帝 好游行,或所幸处也。” 五代 齐己 《戒小师》诗:“不肯吟诗不听经,禪宗异岳懒游行。” 明 李东阳 《赏花夜归图》诗:“ 江 南三月花满城,城南城北堪游行。”
(3).逛游;行走。百喻经·田夫思王女喻:“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 明 归有光 《保圣寺安隐堂记》:“游行寺中,寻古碑刻,殆无存者。” 张篁溪 《章太炎先生在狱佚闻录》:“牢中星期日停工,各犯得稍稍游行,惟有巡捕监视之。”
(4).游动着行进。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烟波一舸任游行,三海风光画不成。”
《漢語大詞典》:同道
(1).同一思想;同一原则。孟子·离娄下:“ 孟子 曰:‘ 禹 稷 颜回 同道。’” 朱熹 集注:“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汉 王充 论衡·齐世:“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2).行为相同。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 ﹞曰:‘ 伯夷 、 伊尹 何如?’﹝ 孟子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伊尹 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苏代 对曰﹞今 秦 楚 争彊而公党於 楚 ,是与 公孙奭 、 甘茂 同道也,公何以异之?”
(3).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唐 张谓 《夜同宴用人字》诗:“平生颇同道,相见日相亲。” 唐 李涉 《六叹》诗序:“録之私斋,以示同道。” 宋 欧阳修 《朋党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四折:“原来是同道人 杨孝先 。”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二:“我知道在人生意义上,你我彼此之间的意见很不同,所以必须另求一位同道的人。”
(4).犹同行。行,行业。《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孙子 曰:‘看咱同道面,你若肯降我么?’”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你两家同道中又是对手,正好做一对儿夫妻。”
(5).同路。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同路人者……是一时同道的伴侣罢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他同道的一个 俄国 女郎说道:‘可怕得很!可怕得很!’”
《漢語大詞典》:修道
(1).犹行道,谓实践某种原则或思想。孙子·形:“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南史·袁粲传:“混其声迹,晦其心用……修道遂志,终无得而称焉。”
(2).特指道家修炼以求成仙。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夫修道求仙,与忧职勤事不同。”
(3).指学习、实行宗教教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 皇甫 真人已知斩妖剑不灵,自去入山修道去了。”
(4).遵循某种原则、规律。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财竭则不能无侵夺。”
《漢語大詞典》:宪章(憲章)
(1).典章制度。后汉书·袁绍传:“触情放慝,不顾宪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赦令:“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明 汤显祖 《南柯记·荐佐》:“庶使臣政绩有闻,宪章无紊。”
(2).引申指法度。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王琦 注:“宪章,谓诗之法度。”
(3).效法。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教坊致语》:“宪章六圣之典謨,斟酌百王之礼乐。”明史·蒋德璟传:“愿宪章二祖,修復旧制。”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盖宪章者 文 武 ,而匪宪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
(4).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亦指规定国际机构的宗旨、原则、组织的文件,如《联合国宪章》
《漢語大詞典》:姑息
(1).犹苟安。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郑玄 注:“息犹安也,言苟容取安。”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 胡三省 注:“姑,且也;息,安也;且求目前之安也。” 王闿运 《湘绮楼论文》:“人病在好名欲速,偷懒姑息。” 叶灵凤 《女娲氏之遗孽》:“我不知他之也甘心这样姑息相处,果因了何事!”
(2).无原则的宽容。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德宗 自復京闕,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元典章·刑部二·系狱》:“昼夜桎梏则恐致惨伤,姑息任情则或生不测。”儒林外史第八回:“人家请先生的,开口就説要严;老夫姑息的紧,所以不曾着他去从时下先生。”
(3).谓宽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如今民主政府行的是宽大政策,我要求你们姑息姑息,担待担待,留着我这条小命。”
(4).犹妇孺。尸子卷下:“弃黎之言而用姑息之谋。”姑,妇;息,小儿。
《漢語大詞典》:民主
(1).民之主宰者。旧多指帝王、君主。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 成汤 。”左传·文公十七年:“ 齐君 之语偷。 臧文仲 有言曰:‘民主偷必死。’”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民主,天子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昌 遂据 江夏 ,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2).指官吏。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僕为民主,当以法率下。”
(3).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立。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艾青诗选〉自序》:“五四运动开始的时候,我已经九岁。小学课本里已有启蒙思想--要求民主与科学。”
(4).谓合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主观独断。如:民主办社;作风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