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行法
(1).按法行事。礼记·曲礼上:“班朝治军,蒞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君於 颠頡 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於我则何有矣?”史记·酷吏列传:“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 都 ( 郅都 )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 都 ,侧目而视。” 宋 章炳文搜神秘览卷一:“ 旻 ( 王旻 )悲泣言曰:‘死只死矣,但 孝先 ( 费孝先 )所言,终无验耳。’左右以是语上达,翌日,郡守命,未得行法。”
(2).做法。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小的正要回老爷:这下月便是河臺的正寿,可不知老爷打算怎么样个行法?”
(3).谓书法中行书的字法笔势。宣和书谱·李邕:“ 邕 初学,变 右军 行法,顿剉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4).指行政权。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立法、行法、司法三权鼎立之説,自 希腊 之 亚里士多德 既已论及,至 孟德斯鳩 而大倡之, 美国 独立,採其学理著诸宪法,於是诸国靡然效之,此义几成金科玉律矣。”
《國語辭典》:现行法(現行法)  拼音:xiàn xíng fǎ
法律上指目前所施行的法律。
《国语辞典》:集会游行法(集会游行法)  拼音:jí huì yóu xíng fǎ
为保障人民集会、游行之自由,并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法律。前身全名为《动员戡乱时期集会游行法》,民国七十七年一月二十二日公布施行。于民国八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修正更名为《集会游行法》,并公布施行。
《国语辞典》:单行法规(单行法规)  拼音:dān xíng fǎ guī
即各自治团体为了执行单行事项而依据自治立法权所制定的法规,但不得与宪法或中央或省法令牴触,否则无效。如高雄市灾害防救会报设置要点。
《国语辞典》:强行法(强行法)  拼音:qiǎng xíng fǎ
相对于任意法,指法律规定不问当事人之意思如何,均必须适用。例如《刑法》多数规定即属强行法。
《國語辭典》:单行法(單行法)  拼音:dān xíng fǎ
1.对于特定的事项,不归入法典以内,或根本不为法典的制定,特就各该事项单独制定而公布施行的法律。如国籍法、户籍法、海商法等。至于凡公共团体所颁行的法令,仅适用于一省、一市、一县或特定领域者,亦可称之。如福建省各县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
2.俗称某一团体自定的内规。如:「这种要老师六点到校的规定,只是我们学校的单行法。」
《漢語大詞典》:神行法
行走如飞的法术。《水浒传》第五三回:“ 吴用 道:‘你作起神行法来,谁人赶得你上?’ 戴宗 道:‘若是同伴的人,我也把甲马拴在他腿上,教他也便走得快了。’” 许地山 《狐仙》:“你怎么不会用神行法,何必一步一步地走?”
《漢語大詞典》:行制
犹行法。谓按法制行事。管子·法法:“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国语·越语下:“君行制,臣行意。” 韦昭 注:“制,法也。”
《漢語大詞典》:心所
佛教语。心所有法的简称。亦名相应行法、心数。谓此类法皆依心王而起,与心王相应。如:触、作意、受、想、思等,共六位五十一种。 章炳麟 《驳神我宪政说》:“且心所有五徧行境,人与禽兽所同也。”
《漢語大詞典》:一法
(1).统一的法令。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
(2).指专一地行法。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3).越发;更加。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这个姑夫老人家,一法老的糊突了。”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折:“那妇人老也小,止不过十七八岁,一法生得絶样的。”
(4).一种方法。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缀之。”《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右手开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鍼空也” 张隐庵 集注引 张兆璜 曰:“开闔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穀之所生也。用鍼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闔,以行补写之法,又一法也。”
(5).佛教用语,犹言一事一物。《华严经》卷十三:“惟以一法得出离。”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 宋 范成大 《题记事册》诗:“八万四千空色界,不离一法认毘卢。”
《國語辭典》:仪形(儀形)  拼音:yí xíng
1.容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唐。杜光庭《虬髯客传》:「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2.效仿。《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
3.楷模、典范。《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也作「仪刑」。
《國語辭典》:准绳(準繩)  拼音:zhǔn shéng
1.用来测量平直的器具。《淮南子。说林》:「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
2.比喻权衡事物的法度。《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坟、典起之于前,诗、书继之于后,先王陈迹,后王准绳。」
《國語辭典》:导师(導師)  拼音:dǎo shī
1.指导学生研究学术及担负训育责任的老师。如:「在一年的导师任内,他和班上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2.佛教用语:(1)指引导众生去迷就正的人为导师。《新名词训纂。学属。导师》引《佛报恩经》:「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长乐故。」(2)指僧伽中的上座。
《國語辭典》:止观(止觀)  拼音:zhǐ guān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个主要方法。止指一种平静、清楚而不会受到搅乱的心灵状态;能给心更大的洞识力,是修观所不可或缺的。观指对存在的一切物质或精神现象,以无常、苦、空和无我等来观察事物的本性真实差别。止使心从杂染和内在的障碍中解脱;观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脱成佛。〈六门教授习定论〉:「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罪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國語辭典》:法鼓  拼音:fǎ gǔ
1.一种法器。在寺院中,法堂设有二鼓,在东北角的称为「法鼓」,在西北角的称为「茶鼓」。
2.比喻佛法。佛法如战鼓,可以诫众进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二:「梵行为茵蓐,三昧为采女,法鼓震妙因。」
3.道坛所击的大鼓。用以震起法众,袪除妖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