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正字  拼音:zhèng zì
1.矫正字的结构、笔画,使合乎书写规范。
2.正体字,即标准字形。
3.大陆地区指规范字。
4.指「正」字。因为笔画为五画,常借来计数。如:「他的得票数是五个正字,一共二十五票。」
5.职官名。北齐始置,唐代因之,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漢語大詞典》:今分
楷书的别称。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分变:“楷书为‘今分’, 蔡希综 、 刘熙载 説也。”
分類:楷书
《漢語大詞典》:隶字(隸字)
(1).即隶书。《晋书·卫恒传》:“ 秦 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汉 因行之,独符、印璽、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临淄 人发古塚,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宣和书谱·隶书叙论:“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餘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参见“ 隶书 ”。
(2).指楷书。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分類:隶书楷书
《國語辭典》:隶书(隸書)  拼音:lì shū
书体名:(1)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横画起笔回锋,隆起如蚕头之形;收笔顿笔挑起,具雁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國語辭典》:真字  拼音:zhēn zì
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红楼梦》第四一回:「杯上镌著『𤫫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当时就由文案上委员替他拟了一篇的底子,誊了真字,又教导他一番。」
分類:楷书
《國語辭典》:今隶(今隸)  拼音:jīn lì
魏晋以后的楷书。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时魏的钟繇所创。
《國語辭典》:正楷  拼音:zhèng kǎi
汉字字体的一种。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称为「正楷」。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也称为「楷书」。
《國語辭典》:楷书(楷書)  拼音:kǎi shū
1.一种汉字书体。初指笔画平直,端正工整的字体,唐宋以后专指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正体书法。与隶书的主要区别为省略尾部的挑笔。约起源于后汉,至魏完备成体,通行至今。也称为「真书」、「真字」、「正楷」、「正书」。
2.以楷隶誊抄文字的官吏。起自晋代。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
《國語辭典》:蝇头小楷(蠅頭小楷)  拼音:yíng tóu xiǎo kǎi
字体细小的楷书。《红楼梦》第七○回:「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
分類:极小楷书
《國語辭典》:蝇头细书(蠅頭細書)  拼音:yíng tóu xì shū
如蝇头般细小的字或用小字写成的书。《南史。卷四一。齐宗室传。衡阳元王道度传》:「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
《國語辭典》:行书(行書)  拼音:xíng shū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也称为「连真」。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
《國語辭典》:楷法  拼音:kǎi fǎ
1.效法的典范。《南史。卷三八。柳元景传》:「司马公所为,后生楷法,吾岂能止之哉。」《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杨恒传》:「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揩法焉。」
2.楷书的笔法。《晋书。卷三六。卫瓘传》:「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花月痕》第四七回:「又开了几处学堂,教二十岁下兵丁,都要读些史书,熟些核算,工些楷法。」
《國語辭典》:字体(字體)  拼音:zì tǐ
1.字体的笔画间架。如行书、草书。也作「书体」。
2.书法的派别。如颜字体、赵字体。
《國語辭典》:正书(正書)  拼音:zhèng shū
1.一种汉字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参见「楷书」条。
2.旧时经、史一类传承道统的书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杨虎,以致匡人之围。」
《國語辭典》:释文(釋文)  拼音:shì wén
注释文字音义。如:「经典释文」。
《國語辭典》:真书(真書)  拼音:zhēn shū
一种汉字书体。参见「楷书」条。
《國語辭典》:古隶(古隸)  拼音:gǔ lì
秦代至西汉初期通用的隶书,仍未摆脱篆书的形态,与日后盛行的汉隶不同。
《漢語大詞典》:隶楷(隸楷)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