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玉篇
(1).字书名。 南朝 梁 顾野王 撰,凡三十卷。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先是太学博士 顾野王 奉令撰玉篇, 简文 嫌其书详略未当,以 愷 ( 萧愷 )博学……使更与学士删改。”
(2).泛指字书。 唐 罗隐 《昇平公主旧第》诗:“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纔罢到文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文章全不会后,‘玉篇’都记彻。”
分類:字书书名
《漢語大詞典》:书传(書傳)
(1).著作;典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括 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新唐书·方技传·王远知:“ 远知 少警敏,多通书传,事 陶弘景 ,传其术,为道士。”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成岫 ,字 云友 , 钱塘 人,略涉书传。手谈齿句,鬭茗弹丝,并皆精妙。”
(2).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如 明 刘三吾 等撰有书传会选、 胡广 等撰有《书传大全》
谓以文字书札传述;传递书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王稽 遂与 范雎 入 咸阳 。已报使,因言曰:‘ 魏 有 张禄 先生,天下辩士也。曰“ 秦王 之国危於累卵,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臣故载来。’” 唐 杜荀鹤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诗:“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
《漢語大詞典》:八分
(1). 汉 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相传为 秦 时 上谷 人 王次仲 所造。关于八分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为 汉 隶的波折,向左右分开,“渐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见 唐 张怀瓘 《书断上》。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 汉 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 汉 隶的八分。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陈仓 石鼓又已讹,小大二篆生八分。”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铁蟾 聪明絶特,善诗歌,又工八分。”参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分变
(2). 清 宗室封爵名。 清太祖 天命 年间,立八个和硕(满语,部落)贝勒(爵号),共议朝政,各置官属,赏赐相等,称为八分。后定宗室封爵十四等,自贝子以上六等皆入八分, 镇国公 、 辅国公 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见《清会典·事例二·宗人府》
《漢語大詞典》:字书(字書)
(1).以字为单位,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说文解字玉篇等。魏书·江式传:“ 式 於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 颜真卿 撰《韵海镜源》……先起説文为篆字,次作今文隶字,仍具别体为证,然后注以诸家字书解释。” 宋 郑樵 《〈通志〉总序》:“字书眼学,韵书耳学,眼学以母为主,耳学以子为主;母主形,子主声,二字俱失所主。”
(2).古代指识字课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其微者,至於习法律,知字书,皆有以赞於教化。”
《漢語大詞典》:虬螭
(1).传说中的虬龙与螭龙。《文选·屈原〈九章·涉江〉》:“世溷浊而莫予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驂白螭,吾与 重华 游兮瑶之圃。” 吕延济 注:“虬、螭皆龙类。”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虬螭窟宅兮渊且玄,排波叠浪兮沉我天。”
(2).比喻汉字书法中的篆书。 明 王世贞 《歌赠程孟孺》:“指端虹霓出鐘鼎,眼底贔屭腾虬螭。”
《漢語大詞典》:大篆
汉 字书体的一种。相传 周宣王 时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 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唐 颜师古 注:“ 周宣王 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漢語大詞典》:文籍
(1).文字书籍。《〈书〉序》:“古者 伏牺氏 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也。” 陆德明 释文:“文,文字也;籍,籍书。”
(2).文章典籍。泛指书籍。《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王文正公 之父,见破旧文籍,必加整缉。” 清 陈维嵩 《夜合花·为丁子硜催妆》词:“今宵夜冷,劝郎文籍休攻。”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现在关于这类理论的文籍,译本已有五六种。”
(3).文簿帐册。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力以钩考,而断盗者輒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求 盱江 公库之文籍,则有目。”
《漢語大詞典》:小书(小書)
(1).指价值不大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周训》十四篇” 颜师古 注引 汉 刘向 《别录》:“人閒小书,其言俗薄。”南齐书·陆澄传:“ 贾氏 注《经》,世所罕习;《穀梁》小书,无俟两注。”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近见皇家所撰《晋史》,其所採亦多是短部小书,省功易閲者。”
(2).旧指儿童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老舍 《四世同堂》一:“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
(3).对己作之谦词。 宋 朱熹 《答赵提举善誉书》:“近又尝编一小书,略论象数梗概。”《〈许杰散文选集〉自序》:“我敬以这本小书,作为我对于祖国实现四化的献礼。”
(4).小字书写。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欲事干謁,则患不能小书,困於投刺。”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兰 遂小书其字繫於足上,燕遂飞鸣而去。”宋诗纪事卷九六引 明 郁逢庆 书画题跋记:“壁上小书一絶, 君謨 真迹也。”
(5).曲艺之一。 江 浙 一带俗称有说有唱的弹词为小书,以别于只说不唱的大书(评话)。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委顺子说书》:“平话一流,已见 宋 人小説中,而此技独盛行於 苏 ……《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白蛇传》之类曰小书。”
(6).装订成册的连环画。 茅盾 《子夜》六:“你总没说到我的一箱子小书!” 茅盾 《上海》三:“所谓‘小书’,是半图半字的小说,名为‘连环图画小说’。”
(7).小册子。 梁斌 《播火记》第二卷十九:“ 贾湘农 手里拿着一本小书,是《游击战术》。”
《漢語大詞典》:分书(分書)
(1).汉字书体名。即八分书。 清 周亮工 《宋比玉临董文敏各体十九首跋》:“ 比玉 ,人知其善分书,不知其行楷俱登峰造极。”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 孙渊如 分书,亦在 赵廷桂 家。”参见“ 八分 ”。
(2).子孙分家析产的凭据。《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那些亲邻看了分书,虽晓得分得不公道,都要做好好先生……劝慰 颜 氏收了进去,入席饮酒。有诗为证:分书三纸语从容,人畜均分禀至公。老僕不如牛马用,拥孤孀妇泣西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分支·分书:“若析产符券,则名分书。”
《漢語大詞典》:八分
(1). 汉 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相传为 秦 时 上谷 人 王次仲 所造。关于八分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为 汉 隶的波折,向左右分开,“渐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见 唐 张怀瓘 《书断上》。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 汉 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 汉 隶的八分。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陈仓 石鼓又已讹,小大二篆生八分。”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铁蟾 聪明絶特,善诗歌,又工八分。”参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分变
(2). 清 宗室封爵名。 清太祖 天命 年间,立八个和硕(满语,部落)贝勒(爵号),共议朝政,各置官属,赏赐相等,称为八分。后定宗室封爵十四等,自贝子以上六等皆入八分, 镇国公 、 辅国公 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见《清会典·事例二·宗人府》
《漢語大詞典》:书学(書學)
(1).犹典籍。后汉书·邓骘传:“ 耿氏 教之以书学,遂以通博称。”南史·后妃传上·韩兰英:“妇人 吴郡 韩兰英 有文辞……及 武帝 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
(2).学习书法和字学;学习书法和字学的学校。南史·王慈传:“ 慈 ……少与从弟 俭 共书学, 谢凤 子 超宗 尝候 僧虔 ,仍往东斋诣 慈 。 慈 正学书,未即放笔。”周书·艺术传·冀儁:“时俗入书学者,亦行束脩之礼。”新唐书·选举志上:“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説文二岁,《字林》一岁。”宋史·选举志三:“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説文《字説》尔雅。”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三·古图书:“书学之用大矣。篆之猎碣,则文石鼓;勒之鼎彝,则为款识;摹之范金,则为印章,然非浅学所能辩也。”
(3).关于汉字书法的理论。
《漢語大詞典》:楷书(楷書)
(1). 汉 字书体之一种。又称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成。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 东汉 ,通行至今。 唐 以前,楷书亦兼指八分书与隶书。法书要录卷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八分:“﹝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乾。” 明 瞿佑 归田诗话·虞伯生草诏:“﹝ 虞伯生 ﹞两目由是丧明,不復能楷书。”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楷书,皆知其义为楷法。”
(2).指楷书吏。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録净而已。”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
《漢語大詞典》:史篇
《史籀篇》的省称。相传为 周 代教学童识字的字书。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鐘律、小学、《史篇》……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軺传,遣诣京师。”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古……《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漢語大詞典》:三仓(三倉)
(1).古字书名。 汉 初,合 李斯 仓颉篇、 赵高 《爰历篇》和 胡母敬 《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 魏 晋 时,又以 李斯 仓颉篇为上卷, 扬雄 《训纂篇》为中卷, 贾鲂 《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 三仓 ”。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清 钱谦益 《识字行》:“人生识字只两个,何用三仓四部盈箱笥。”
(2).指储粮之太仓、 石头 仓、常平仓。梁书·陈伯之传:“臺家府库空竭,无復器仗,三仓无米,东境饥流,此万代一时也,机不可失。”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仓,太仓、 石头 仓及常平仓。”
《漢語大詞典》:篆体(篆體)
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北史·江式传:“﹝ 江式 ﹞篆体尤工, 洛京 宫殿诸门版题,皆 式 书也。”
《漢語大詞典》:颉籀(頡籀)
古代字书仓颉篇《史籀篇》的并称。亦用以泛指古文字。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内之頡籀儒墨之文,外之 玄奘 义浄 之术,凑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