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矫揉(矯揉)  拼音:jiǎo róu
1.屈伸。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职在镕裁,檃括情理,矫揉文采也。」也作「矫輮」。
2.故意做作、不自然。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一出:「古今词传,纷纷迭出,雕锼矫揉,虫技轰轰。」
《漢語大詞典》:檃括
亦作“ 檃栝 ”。
(1).矫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称括。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 杨倞 注:“檃栝,正曲木之木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
(2).泛指矫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3).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宋史·文苑传五·贺铸》:“尤长於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檃括,皆为新奇。”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古诗一首》:“《涉江采芙蓉》一首全用楚辞,也许有点逐臣的意思,但那是有意櫽括,又当别论。”
《漢語大詞典》:匡矫(匡矯)
纠正;矫正。三国志·蜀志·董厥传:“自 瞻 、 厥 、 建 统事, 姜维 常征伐在外,宦人 黄皓 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晋书·阎缵传》:“及至 明帝 ,因母得罪,废为 平原侯 ,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
分類:纠正矫正
《漢語大詞典》:督正
矫正;纠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
分類:矫正纠正
《漢語大詞典》:桥饰(橋飾)
矫正。荀子·儒效:“行法至坚,好脩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 杨倞 注:“桥,与‘矫’同。”
分類:矫正
《漢語大詞典》:匡纠(匡糾)
矫正;纠正。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论者既不匡纠,而云观过知仁,谓心之哀惻,终始一者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毋亦以民权既未能兴,则政府之举动措置,既莫或监督之而匡纠之,非於无形中有所以相慑,则民贼更何忌惮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匡纠流俗,厉如电霆,使天下羣伦,为闻声而摇荡。” 鲁迅 《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十一〉》:“非镜无以鉴形,自勉之外,正待匡纠,先生倘进而时教之,幸甚!”
分類:矫正纠正
《國語辭典》:正字  拼音:zhèng zì
1.矫正字的结构、笔画,使合乎书写规范。
2.正体字,即标准字形。
3.大陆地区指规范字。
4.指「正」字。因为笔画为五画,常借来计数。如:「他的得票数是五个正字,一共二十五票。」
5.职官名。北齐始置,唐代因之,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漢語大詞典》:矫枉(矯枉)
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汉 赵岐 注:“人当以直矫枉耳。”后汉书·朱祐景丹传论:“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 李贤 注:“矫,正也。枉,曲也。” 唐 元希声 《赠皇甫侍御赴都》诗之四:“刺邪矫枉,非贤勿居。” 宋 秦观 《送洪景之循州参军》诗:“寒梅不自重,輒花桃李先。矫枉有佳菊,最后众芳妍。”
《國語辭典》:正音  拼音:zhèng yīn
1.雅正的乐声。《淮南子。天文》:「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乐府》:「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2.标准音。
3.矫正读音的错误。《南史。卷四七。胡谐之传》:「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國語辭典》:矫俗(矯俗)  拼音:jiǎo sú
1.矫正世俗。《后汉书。卷二○。祭遵传》:「矫俗厉化,卓如日月。」
2.故意立异违俗。《老残游记》第六回:「你那串铃本可以不摇,何必矫俗到这个田地呢!」
《國語辭典》:花镜(花鏡)  拼音:huā jìng
适用于矫正老花眼的眼镜。也称为「老花眼镜」。
《漢語大詞典》:矩方
矫正使方。汉书·律历志上:“矩者,所以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
分類:矫正正使
《漢語大詞典》:矫革(矯革)
矫正改变。后汉书·徐防传:“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新唐书·杜亚传:“然承 陈少游 后,裒率烦重,用度无艺,人冀有所矫革。”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不忘本:“ 纯皇 习知其弊,力为矫革。”
分類:矫正
《國語辭典》:眼镜(眼鏡)  拼音:yǎn jìng
用玻璃片或水晶片制成,戴在眼睛前,以矫正视力或遮阻强烈光线、风沙的器具。
《漢語大詞典》:正曲
矫正枉曲。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 杜预 注:“正人曲。” 孔颖达 疏:“能以己正,正人之曲,是谓直也。”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準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