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举监(举监)  拼音:jǔ jiàn
举人。《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
分类:举人
《漢語大詞典》:乙榜
(1).即乙科。 唐 殷尧藩 《下第东归作》诗:“辛勤几逐英雄后,乙榜犹然姓氏虚。”
(2).指举人。 元 戴良 《〈遯斋小稿〉序》:“ 至正 辛巳秋,以春秋试 浙 闈,仅中乙榜。考官翰林待制 柳公 有遗才之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下官 杨文驄 ,表字 龙友 ,乙榜县令,罢职閒居。”
分類:举人乙科
《国语辞典》:大会状(大会状)  拼音:dà huì zhuàng
举人的别名。参见「举人」条。《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举人之称不一。」
分类:举人
《国语辞典》:大春元  拼音:dà chūn yuán
举人的别称。参见「举人」条。《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举人之称不一。」
分类:举人
《國語辭典》:进士(進士)  拼音:jìn shì
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红楼梦》第二回:「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县。」
《國語辭典》:孝廉  拼音:xiào lián
1.称科举时代的举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后亦举孝廉,不仕而终。」
2.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由各郡推举的人才。《汉书。卷六。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晋。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國語辭典》:行书(行書)  拼音:xíng shū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也称为「连真」。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
《國語辭典》:贡士(貢士)  拼音:gòng shì
科举会试及第,但未经殿试的读书人。
《國語辭典》:贡举(貢舉)  拼音:gòng jǔ
旧时拔举人才的方法。古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且民间又有乡举里选之制,二者皆是取士之法,后合「贡」「举」之名,称为「贡举」。
《國語辭典》:明法  拼音:míng fǎ
1.申明法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参见「明法审令」条。
2.自然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明的法令。《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今大王列在诸侯,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漢語大詞典》:免解
宋 承 五代 后唐 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宋史·选举志三:“旧,太学遇覃恩无免解法, 孝宗 始创行之。”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十岁以下﹞若能通五经以上,则可以州官荐入於朝廷,而必送中书省覆试,中,则可免解。”
《漢語大詞典》:公荐(公薦)
宋 代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谓之“公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臺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
《國語辭典》:发解(發解)  拼音:fā jiè
唐宋时,凡应贡举者,由所在州县解送至京,称为「发解」。明清称乡试考上举人为「发解」。《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发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却不曾到京师一晤。」
《漢語大詞典》:文解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九:“戊申,詔选人文解不合式样,罪在发解官吏,举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郡县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亲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为将仕郎,否则,承节、承信郎。”文献通考·选举三:“工部侍郎 任赞 奏请诸色举人,不是家在远方水陵隔越者,逐处选宾从官僚中艺学精博一人,各於本贯,一例分明,比试,如非通赡,不许妄给文解。”
(2).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台文字重封入递》:“各道遇有申臺文解,须要如法重封,入递转送。”《元典章·礼部一·表章主官校勘》:“校勘无差,具解进呈,仍於文解上开写撰文校勘官吏及复匣锁钥备细申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