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流平
指地上。白雪遗音·马头调·捐功名:“跪在流平,忙把礼行。”
分類:地上
《國語辭典》:主人  拼音:zhǔ rén
1.拥有主权的人。《三国演义》第五六回:「今日皇叔做了东吴女婿,便是鲁肃主人,如何敢坐?」《儒林外史》第五回:「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
2.东家,相对于宾客而言。《文选。潘岳。笙赋》:「酒酣徒扰,乐阙日移,疏客始阑,主人微疲。」《儒林外史》第二回:「金有馀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夥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领著。」
《國語辭典》:国家(國家)  拼音:guó jiā
指具备领土、人民、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的政治团体,是共享语言、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共同体。
《國語辭典》:邑人  拼音:yì rén
1.乡邑中的人。《易经。比卦。象曰》:「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2.同邑的人。《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國語辭典》:击壤(擊壤)  拼音:jí rǎng
一种古代的游戏。将一块鞋状的木片当靶子,在一段距离之外用另一块木片对其投掷,打中则获胜。汉。王充《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此本为老人閒暇无事时的游戏。《艺文类聚。卷一一。帝王部。帝尧陶唐氏引帝王世纪》:「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后比喻太平盛世。《文选。张协。七命》:「玄龆巷歌,黄发击壤。」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河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欢,良有以也。」
《國語辭典》:击壤歌(擊壤歌)  拼音:jí rǎng gē
唐尧时,老人于耕作之馀,击壤歌咏,蒙受帝尧之恩德而不自知。典出汉。王充《论衡。艺增》。后比喻太平盛世。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七出:「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國語辭典》:地上  拼音:dì shang
地面上。如:「请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
《國語辭典》:洒扫(灑掃)  拼音:sǎ sǎo
洒水扫地。《礼记。内则》:「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三国演义》第六○回:「奉兄长将令,为大夫远涉风尘,令关某洒扫驿庭,以待歇宿。」
《國語辭典》:槃礴  拼音:pán bó
舒展两腿而坐。宋。王安石〈虎图〉诗:「想当槃礴欲画时,睥睨众史如庸奴。」也作「般礴」、「盘礴」。
《國語辭典》:盘礴(盤礴)  拼音:pán bó
1.舒展两腿而坐。宋。秦观〈田居〉诗四首之二:「羸老厌烦歊,解衣屡盘礴。」也作「般礴」、「槃礴」。
2.广大无边。宋。王安石〈灵谷诗序〉:「至其淑灵和清之气,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也作「旁薄」。
《國語辭典》:卤莽(鹵莽)  拼音:lǔ mǎng
粗鲁、莽撞。《文明小史》第九回:「本来府大夫做的也忒卤莽些,要捐地方上的钱,也没有通知我们一声。」也作「鲁莽」。
《國語辭典》:万窍(萬竅)  拼音:wàn qiào
自然界的千万洞窍。形容风声怒吼。《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唐。陆龟蒙〈杂讽〉诗九首之七:「天之发遐籁,大小随万窍。」
《國語辭典》:落地  拼音:lào dì
著地。如:「脚疼得不敢落地。」也作「落地儿」。
《國語辭典》:落地  拼音:luò dì
1.人出生。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从高处落到地上。《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群儿咸争之。」唐。韩愈〈春雪〉诗:「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3.垂到地面或置于地面上者。如:「落地窗」、「落地电扇」。
《漢語大詞典》:行地
(1).行于地上。《淮南子·人间训》:“今人待冠而饰首,待履而行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蜀郡 有 万里桥 , 玄宗 至而喜曰:‘吾常自知,行地万里则归。’”
(2).易·坤:“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王弼 注:“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 孔颖达 疏:“以柔顺为体,终无祸患,顺行地无疆,不復穷已。”后以“行地”比喻坤德柔顺。后汉书·皇后纪赞:“乘刚多阻,行地必顺。”
(3).比喻威德之行。管子·小匡:“是故天下之於 桓公 ,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滋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
(4).比喻处世实践。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云:“人之处世,不行易,行而不著迹难。”
(5).经行的地方。 宋 杨万里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诗:“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著沙。”
《漢語大詞典》:画地(畫地)
(1).在地上画界线。孙子·虚实:“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2).以手或物划于地上。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好方士,方士皆以术见。遂有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巖。”宋史·欧阳修传:“四岁而孤,母 郑 ,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3).指以手或物在地上画形或写字。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蚡 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 魏其 、 灌夫 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说郛卷七三引 唐 韦续 《书诀墨薮》:“ 钟繇 教其子曰:‘学书须精意。吾学三十年,坐则画地,卧则画被,自见万类皆傚象之,乃臻妙。’” 清 朱履贞 《书学捷要》卷下:“ 元常 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厠忘返,拊膺尽青。”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太祖 每有征伐,与诸贝勒适野而谋,画地而议,上马而传令。”
(4).见“ 画地为牢 ”。
《國語辭典》:画地为牢(畫地為牢)  拼音:huà dì wéi láo
古时就地画一范围作为监牢,使犯人站立其中以示惩罚。《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后用以比喻只准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画地为牢。」也作「画地为狱」。
《國語辭典》:席地  拼音:xí dì
1.铺席于地。《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传》:「朔望时节,席地香火、槃水、酒脯、(盂)饭、槟榔便足。」《清史稿。卷八四。礼志三》:「世祖奠鼎燕京,定制以岁季秋朔,陈炮位卢沟桥沙锅村,席地为坛,西向,以八旗汉军都统将事。」
2.泛指坐在地上。《西游记》第一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
《國語辭典》:露台(露臺)  拼音:lù tái
1.天子观测天文气象的地方。《汉书。卷四。文帝纪。赞曰》:「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露天搭盖的戏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䌽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
3.露天的高台,可供赏景、休息等用途。元。赵雍〈七夕〉诗:「初月纤纤照露台,枉将瓜果闹婴孩。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