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神京
(1).帝都;首都。 唐 张大安 《奉和别越王》:“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鶯语滑,蝶飞狂。”《宣和遗事》后集:“ 宗泽 遣判官奉表请 高宗 还京,且曰:‘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统之本根,愿以二百年基业为念!’” 曹亚伯 《武昌起义真史》:“秉尔白茅,报尔先德,重新九鼎,再奠神京。”
(2).犹仙都。云笈七籤卷四二:“招真下流,灌我玉霜。羽裙纷纷,衣我仙裳。越过水火,飞登神京。”
《漢語大詞典》:首善之地
(1).指首都。 清 钱谦益 《贺朱进士叙》:“輦轂之下,首善之地,得一士焉。”亦作“ 首善之区 ”。 鲁迅 《彷徨·示众》:“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参见“ 首善 ”。
(2).最好的地方。金史·礼志八:“京师为首善之地。”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
《漢語大詞典》:首善
(1).谓开始并无异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齐孝王 惧,乃饮药自杀。 景帝 闻之,以为 齐 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
(2).犹言第一个归顺从善。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 始首善,以故弗诛。”
(3).史记·儒林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意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以“首善”指首都。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徐公墓志铭》:“京师弹压,如传餐耳,况应办手掬食也,首善何所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兹幸 天王 奉天行罚,伐暴救民,奠定 天京 ,以建首善之要区,以建万年之基业。” 梁启超 《新罗马·隐农》:“监土木于僻陬,絶交通於首善。”
《漢語大詞典》:赤都
对十月革命后 俄国 首都的称呼。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危苦窘迫,饥寒战疫的赤都,文化明星的光辉惨淡,然而新旧两流平行缓进,还可以静待灿烂庄严的将来呢。” 赵朴初 《赠胡愈之翁为寿》诗:“游记动一时,赤都播印象。”自注:“指早年所著《莫斯科印象记》。”
《漢語大詞典》:上行
(1).上市进货。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史弘肇 道:‘……那里去偷隻狗子,把来打杀了,煮熟去卖,却不须去上行。’”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合哥 ,你只管躲懒,没箇长进,今日也好去上行些箇‘山亭儿’来卖。”
(2).谓从业。行,指行业。《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九妈 要哄她上行,连声招许多不是, 美娘 只不开口。”按,此指妓院接客。
(3).尊位。汉书·霍光传:“於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禄言曲突者。”
《漢語大詞典》:国家(國家)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两京(兩京)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股肱
(1).大腿和胳膊。书·说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孔 传:“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楚国 之有不穀也,由身之有匈脇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水浒传》第二十回:“自此 梁山泊 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
(2).比喻左右辅佐之臣。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济为舟楫重,任託股肱亲。”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夫以中堂之勛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
(3).辅佐;捍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 周公 、 大公 股肱 周 室,夹辅 成王 。”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唐 韩愈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伏惟閤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封干王诏》:“胞靖共尔位,世世股肱天朝也。”
(4).指拱卫首都或某一中心城市、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地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中牟 ,三国之股肱, 邯郸 之肩髀。”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序》:“旋以股肱近地, 河 关 要津,爰輟信臣,再监戎旅。”《英烈传》第二十回:“今 常州府 及 宜兴 、 广德 、 寧国 、 镇江 等处,正是 金陵 股肱,若不即取,诚为手足之患。” 清 叶士宽 《上党》诗:“三辅真肩脊, 河东 旧股肱。”
《漢語大詞典》:上都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 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 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 ,故称 邺 (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 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 , 晋阳 为 下都 。”(2) 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 。新唐书·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 , 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 ,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 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 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 ,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4).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漢語大詞典》:两都(兩都)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 周 汉 唐 指 长安 和 洛阳 。 汉 班固 有《两都赋》。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四海帝王家,两都 周 汉 室。” 唐 韩愈 《赠河阳李大夫》诗:“四海失巢穴,两都困尘埃。”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 五代 梁 以 开封府 与 河南府 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 金 代指上京 会宁府 城和中都 大兴府 城。金史·王竞传:“ 竞 博学而能文,善草隶书,工大字,两都宫殿牓题皆 竞 所书,士林推为第一云。”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 明 代指 北京 和 南京 。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斋中》诗:“一卷文章尘覆瓿,两都踪迹雪随驴。” 清 侯方域 《重修白云寺碑记》:“舍人昔尝官两都,岂有所託於浮屠氏耶?”参见“ 两京 ”。
(5).指 汉 班固 所作《两都赋》。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其中高者,至如 相如 《上林》、 扬雄 《甘泉》、 班固 《两都》、 张衡 《两京》、 马融 《广成》、 王生 《灵光》,初极宏侈之辞,终以约简之制,焕乎有文,蔚尔鳞集,皆近代辞赋之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孟坚 《两都》,明绚以雅赡。”
(6).借指 汉 代。《文选·鲍照〈升天行〉》:“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李善 注:“‘十帝’、‘两都’,俱谓 汉 也。” 北齐 邢邵 《冀州刺史封隆之碑》:“公世载儒雅之风,家传鐘鼎之业。出 三代 而克阜,歷两都而转盛。”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斯文当两都, 江夏 世无双。”
《漢語大詞典》:两京(兩京)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津门(津門)
(1).在渡口设置的关门。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初, 爽 出,司马 鲁芝 留在府,闻有事,将营骑斫津门出赴 爽 。”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船横埭下,树夹津门。” 唐 徐安贞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路得津门要,时称古戍閒。”
(2). 东汉 首都 洛阳 有十二门,南面西头门称 津门 ,一名 津阳门 。 唐 骆宾王 《和李明府》:“驰道临层掖, 津门 对 小平 。” 陈熙晋 笺注:“后汉书·光武十王传注:‘ 津门 , 洛阳 南面西头门也。一名 津阳门 。’”
(3). 津门亭 的省称。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慟极 津门 ,感充 长乐 。”
(4). 天津市 的别称。 明 永乐 二年(1404年)筑 天津城 ,因地处畿辅门户,故名“津门”。 清 王韬 《跋上海〈字林西报〉后》:“即如西人两扰 津门 ,遂以 津门 为重地,以为保卫神京非此不可。”
《漢語大詞典》:平壤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市区人口200万(1984)
平地
《漢語大詞典》:秦京
指 秦国 首都 咸阳 。 唐 宋子问 《早发韶州》诗:“緑树 秦京 道,青云 洛水 桥。”
分類:首都咸阳
《漢語大詞典》:北关
南宋首都临安城的北门。例如: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漢語大詞典》:行都
在首都之外另设的一个都城,以备必要时政府暂驻,称为“行都”。 宋 范成大 《昼锦行送陈福公判信州》诗:“住在行都四十年,曾见归舟似公否?”宋史·黄裳传:“出攻入守,当据利便之势,不可不定行都。” 鲁迅 《伪自由书·战略关系》:“其实,现在一切准备停当,行都陪都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学生,也已经各自乔迁。”
《漢語大詞典》:陪都
(1).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 严复 《原强》:“往者 日本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 威海 之海军大替矣。” 鲁迅 《伪自由书·战略关系》:“其实,现在一切准备停当,行都陪都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学生,也已经各自乔迁。”
(2).特指抗 日 战争时期的 重庆 。 续范亭 《闻陪都文化界演〈屈原〉有感》诗:“闻道陪都吊国殤,名流巨子齐登场。 屈原 身份谁能肖, 沫若先生 自上装。”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六:“抗战以来,就在外面勤劳奔走,为国服务,从 南京 到 武汉 ,又从 武汉 到陪都 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