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主人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仪礼·士相见礼:“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於门外,再拜。”荀子·乐论:“宾出,主人拜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根(酒筹)掣得好,又合了主人待客的意思。”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到了十一点钟,似乎应当告辞了,主人说照 法国 的习惯,照他们家的习惯还可以继续到午夜。”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史记·刺客列传:“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 则已驾而去 榆次 矣。” 唐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年年落第东归去;羞见 长安 旧主人。”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易·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晋 陶潜 《乞食》诗:“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水浒传》第六二回:“节级哥哥,可怜小人的主人 卢员外 吃屈官司。”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晋书·张轨传:“ 曜 虽东征, 胤 犹守本。险阻路遥,为主人甚易。”
(7).主要人物;主体。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且臣 朔方 将士,功効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奬,却信嫉妬谤词。” 朱自清 《威尼斯》:“ 圣马克堂 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 卑赞廷 式,以直线为主。”
(8).指君主。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主人信谗,有惑其下;杀人无罪,诬以成过。”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韩诗外传》卷八:“司徒主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漢語大詞典》:骨格
(1).人或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 玉英 虽经了许多磨折,到底骨格犹存。将息数日,面容顿改。” 沙汀 《卢家秀》:“ 卢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宽大,白晰红润的宽脸上长着一对大而发亮的眼睛。”
(2).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 元 陈宜甫 《旧扇吟寄程雪楼廉使》:“携持骨格轻,发挥力量大。”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七:“ 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并非因为他模仿 魏 晋 ,只是因为他有学问做底子,有论理做骨格。”
(3).骨气;品格。 唐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七:“我想,一个人总要有点骨格,决不应如牛猪一般的驯服。”
(4).气质;仪态。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闲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赠孙从一》诗:“只今骨格殊恒调,倾都见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见骨格清整,白鬚飘然。”
《漢語大詞典》:本体(本體)
(1).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虽琱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 邹鲁 《中国同盟会》:“军事用票发行之后,流通世面,与实银同一使用。然其本体无真价,不过代表实银。”
(2).原来的体制、格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余按 周处 此志……更为失誌记之本体,差实録之常经矣。”
(3).主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4).引申为根本的。 李广田 《论怎样打开一条生路》:“这段话真是简单扼要,说出了今天的文学的本体问题。”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大日经》卷七:“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惟二公暂入轮迴,旋归本体,无故现此泡影,则不可以理推。”
《漢語大詞典》:正干(正幹)
(1).主干;主体。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 秦岭 极其崔嵬,在 五郎孝义 者,上下均七八十里,度岭总须两日,盖即南山之正干也。”
(2).正正经经地干。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现在共产党领导就是这样,只要你正干,下力,遇住事政府和大家都能帮助。”
《漢語大詞典》:本位
(1).原来的官位。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復位而待” 晋 杜预 注:“復本位待 光 命。”南史·柳仲礼传:“﹝ 侯景 ﹞遣 仲礼 、 僧辩 西上,各復本位。”通典·职官九:“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经者以本位领。”今谓本人工作的岗位或单位。南史·柳仲礼传:“﹝ 侯景 ﹞遣 仲礼 、 僧辩 西上,各復本位。”通典·职官九:“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经者以本位领。”今谓本人工作的岗位或单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二:“﹝ 冯乃超 ﹞到了一次前方,在慰劳之外还照顾到了他的本位工作。”参见“ 本位主义 ”。
(2).原来的座位。宋书·礼志一:“四厢乐作,百官再拜。已饮,又再拜。謁者引诸王等还本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讲学》:“先师一揖,会宗父母各一揖,就本位。”
(3).本人的府第。 宋 司马光 《乞与诸位来往商量公事札子》:“臣今缘足疾未愈……其执政有欲商量公事者,亦许来臣本位。”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帝之为皇子,辞疾不肯入宫,詔本位长属敦促。”
(4).主体;中心。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一讲:“ 英国 发达,所用民族的本位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所用地方的本位是 英格兰 和 威尔斯 。”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
(5).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如:金本位;外汇本位;本位货币。
《漢語大詞典》:本位主义(本位主義)
专为自己所在的单位、部门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八:“本位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扩大。”
《漢語大詞典》:质干(質幹)
(1).躯体。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贡士者,非復依其质干,準其材行也。”
(2).泛指事物的主体。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明 朱衡 《道南源委》卷三:“其为人以孝友忠信为本根,洁廉劲挺为质干。”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汉 以前书曰群经,曰诸子,,曰传记,其为言也,必先有所以为言者存。今虽以白话代之,质干具存,不损其美。”
分類:躯体主体
《漢語大詞典》:鸿纲(鴻綱)
大纲;主体。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申郑:“夫 郑氏 所振在鸿纲,而末学吹求则在小节。”
分類:大纲主体
《漢語大詞典》:人民
(1).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入 鉢和国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东京 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巴金 《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2).泛指人类。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穀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 女媧 兄妹二人在 崑崙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漢語大詞典》:渤海
(1).我国的内海,位于 辽 、 冀 、 鲁 、 津 三省一市间,东至 辽东半岛 南端,南至 山东半岛 北岸。庄子·说剑:“绕以 渤海 ,带以 常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亲禪 高里 ,祠后土,临 渤海 。” 唐 骆宾王 《浮查》诗:“ 渤海 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2).我国 唐 代以 靺鞨 族为主体所建的政权。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渤海 贡马脑樻、紫瓷盆。”新唐书·北狄传·渤海:“ 渤海 ,本 粟末 靺鞨 附 高丽 者,姓 大 氏。” 宋 岳飞 《申省承州捷状》:“所有逐次生擒 女真 、 契丹 、 渤海 、 汉 儿军 高太保 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渤海 部又东奔 挹娄 故地 东牟山 ,酋长 大祚荣 建国自立,称 震国王 。七一二年, 唐睿宗 封 大祚荣 为 忽汗州 都督、 勃海 郡王,后世遂号 渤海 。”
《漢語大詞典》:一齐(一齊)
(1).相等;均衡。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淮南子·主术训》:“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脩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
(2).统一;使一律。《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魏书·释老志:“彼沙门者,假 西戎 虚诞,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
(3).副词。同时。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做一件事。 宋 岳飞 《郾城县北并垣曲县等捷奏》:“﹝ 王刚 等﹞认是头领,遂一齐入贼军。”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四折:“今日箇加官赐赏,一齐的拜谢吾皇。”《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十餘隻般,筛锣掌号,一齐开出湖去。” 丁玲 《梦珂》:“同时又有六七个人也一齐在发表他们个人的意见。”
(4).副词。表示同一主体对若干事物采取同一处置方式。朱子语类卷六:“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母亲将银子一齐都交给伯父带到 上海 存放在妥当钱庄里生息去了。”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一剂。齐,通“ 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餘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漢語大詞典》:观心(觀心)
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唐 施肩吾 《题景上人山门》诗:“水有青莲沙有金,老僧於此独观心。” 宋 苏辙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诗之三:“久尔观心终未悟,偶然见道了无疑。”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五曰还,此门还是裂小网,开佛知见曰裂大网,还者非他,《觉意三昧》之观,观心是也。”
《漢語大詞典》:南诏(南詔)
古国名。建于盛 唐 时,是以 乌蛮 为主体,包括 白蛮 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 唐 册封,历十三王, 唐 末为贵族 郑买嗣 所灭。盛时辖有今 云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贵州 西部等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蒙舍詔 在诸部南,故称 南詔 。” 唐 白居易 《红藤杖》诗:“ 南詔 红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赵翼 《龙尾关》诗:“缅维 天宝 年, 南詔 早自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南诏 是以 乌蛮 蒙 姓为国王, 白蛮 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漢語大詞典》:支流
(1).流入干流或从干流分出的河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六:“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江,支流三百六十。” 梁斌 《红旗谱》四一:“省立第二师范就在西城的角下……一条 小清河 的支流从旁边流过。”
(2).喻从主体派生之物;流派的分支。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论:“ 班固 演其説而明九流,观其所由,皆圣王之道也。支流区别,各成一家之説。”北齐书·魏收传:“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支流。”此指支胤。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餘裔。”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赋、词、曲,是诗的支流。”
(3).比喻伴随主要事物而出现的次要事物。《人民日报》1982.3.20:“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确实出现过一些格调不高、情绪不健康,以至靡靡之音的东西。尽管这是支流,但不可忽视。”
《漢語大詞典》:骨骼
(1).支持人和动物体形,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作用的支架。位于体内的称“内骨骼”,如人和脊椎动物的骨骼。露于体表的称“外骨骼”,如虾、蟹、昆虫的体表的几丁质硬壳。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安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 唐 杜甫 《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金 萧贡 《君马白》诗:“瘦马虽瘦骨骼奇。”
(2).比喻诗文的主体内容和基本结构。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 张十二 之文,波澜有餘,而出入整理,骨骼不足。”
《漢語大詞典》:主义(主義)
(1).谨守仁义。逸周书·谥法解:“主义行德曰元。” 孔晁 注:“以义为主,行德政也。”
(2).对事情的主张。史记·太史公自序:“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其信从者,下自士大夫,上亦至将相而止,主义为逐 满 。”
(3).犹主旨,主体。 梁启超 《与林迪臣太守书》:“ 启超 谓今日之学校,当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4).以解释词义为主。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论小学书流别》:“世人分别小学书,谓尔雅主义,説文主形,《切韵》主音,是固然矣。”
(5).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或思想体系。 丁玲 《韦护》第三章六:“你不是很讨厌我信仰的主义吗?为什么你又要爱我?”如:马克思主义;达尔文主义。
(6).一定的社会制度或政治经济体系。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7).思想作风。如:自由主义;主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