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偃薄
(1).犹压迫。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朝则冒霜雾,昼则犯埃尘,夏则为大暑之所爆炙,冬则为风霜之所偃薄,非所以养性命、隆仁义也。”
(2).覆育亲近。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造化之所偃薄,灵谷之所啟处。”
(3).仰俯。 宋 文天祥 《与新知太平州赵月山书》:“偃薄起伏,如神龙天马不可羈。”
《漢語大詞典》:踏践(踏踐)
(1).踩踏。 唐 裴铏 《传奇·崔炜》:“古墓多年无子孙,野人踏践成官道。”随园诗话卷六引 清 陈德荣 诗:“忽然风扬沙,师溃互踏践。” 李大钊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一座高楼,只有生长成熟,踏践实地的健足,才能拾级而升。”
(2).比喻压迫;摧残。 巴金 《〈抹布集〉序》:“我在这里发表了两篇被踏践、被侮辱的人的故事。”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要多多立功,多多打敌人,可不能让你妈临老再叫人踏践了!”
《漢語大詞典》:压制(壓制)
(1).犹压迫。 清 李渔 《风筝误·释疑》:“我晓得你的女婿是箇状元,如今要压制我么。” 李大钊 《黄庞流血记序》:“﹝ 黄爱 、 庞人铨 ﹞是为救助他的劳动界的同胞脱离资产阶级的压制而死。”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她肯定自己不至于有背弃他的一天,但是她仿佛觉得他无形的处处在压制她。”
(2).竭力抑制或制止。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她的嘴唇哆嗦着,看得出,她在竭力压制自己的恼怒。”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 萧队长 用全力压制自己的裴哀。”
《漢語大詞典》:迫压(迫壓)
犹压迫。 鲁迅 《彷徨·伤逝》:“我的心也沉静下来,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在今年,为了内心的冷静和外力的迫压,我几乎不谈国事了。”
分類:压迫
《漢語大詞典》:逼拶(偪拶)
亦作“ 逼桚 ”。亦作“ 逼匝 ”。 犹逼迫。张子语录·后录下:“正要常存意使不忘,他释氏只是如此,然他逼拶得又紧。” 元 乔吉 《朝天子·小娃琵琶》曲:“暖烘,醉容,逼匝的芳心动。” 清 洪升 《长生殿·弹词》:“不隄防餘年值乱离,逼拶得岐路遭穷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虚无党》:“我国通国无警察,党祸亦不酷,政府之腐败无能日益呈露,而我国民者,其殆未受其逼桚。” 茅盾 《追求》七:“她被两种情绪不断地逼拶着:愤激和悲悯。”参见“ 逼迫 ”。
压迫。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且联邦政体之团结,当生于外力之偪拶,而后乃能牢固。”
分類:压迫逼迫
《漢語大詞典》:逼迫
(1).紧紧地催促;用压力促使。后汉书·列女传·陈留董祀妻:“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彊。” 唐 李咸用 《悲哉行》:“用却春风力几多,微霜逼迫何容易。” 徐志摩 《我有一个恋爱》诗:“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2).拥挤,相迫。 汉 傅毅 《舞赋》:“车骑并狎,巃嵸逼迫。”
(3).犹窘迫。 三国 魏 曹操 《上书谢策命魏公》:“归情上闻,不蒙听许,严詔切至,诚使臣心俯仰逼迫。”晋书·李势载记:“逼迫仓卒,自投草野。” 明 李贽 《复邓鼎石书》:“势到逼迫时,一粒一金一青目,便高增十倍价,理势然也。”
《漢語大詞典》:凌压(凌壓,淩壓)
压迫;欺压。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然而我从未傲然的假借什么‘良心’或‘无产阶级大众’之名,来凌压敌手。”
分類:压迫欺压
《漢語大詞典》:厌案(厭案)
压制;压迫。战国策·秦策四:“ 赵 强何若?举左案 齐 ,举右案 魏 ,厌案万乘之国。”
分類:压制压迫
《漢語大詞典》:压迮(壓迮)
(1).犹压迫。后汉书·陈忠传:“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 李贤 注:“迮,迫也。”
(2).挤压。
分類:挤压压迫
《漢語大詞典》:衡厄
喻束缚;压迫。厄,通“ 軛 ”。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现代 中国 是从帝国主义与封建统治的双重衡厄之下挣扎起来,争求着她的独立生存、自由平等的。”参见“ 衡軛 ”。
分類:束缚压迫
《漢語大詞典》:衡轭(衡軛)
亦作“ 衡扼 ”。亦作“ 衡枙 ”。
(1).车辕前的横木和架在马颈上用以拉车的曲木。庄子·马蹄:“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成玄英 疏:“衡,辕前横木,缚軛者也。扼,叉马颈木也。”《淮南子·修务训》:“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蹏,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轡衔,虽歷险超壍弗敢辞。”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鴟梟鸣衡枙,豺狼当路衢。”
(2).比喻控制;束缚。文选·曹冏〈六代论〉:“使夫廉高之士,毕志於衡軛之内。” 李善 注:“言王者之御羣臣,犹人之御牛马,故以衡軛喻焉。” 李大钊 《今与古》:“但他认古人的权威,于科学进步上是一致命的障碍,故亦努力于解除古人权威的衡轭。”
《漢語大詞典》:迫拶
逼迫;压迫。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无校讎故,则宴安日久,苓落以胎,迫拶不来,上征亦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假不随駙,乃即以大羣为鞭箠,攻击迫拶,俾之靡骋。”
分類:逼迫压迫
《漢語大詞典》:逼压(逼壓)
犹压迫。《孽海花》第十回:“他只知道自己该给皇帝管的,哪里晓得天赋人权、万物平等的公理呢!所以容易拿强力去逼压。”
分類:压迫
《漢語大詞典》:三山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沈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漢語大詞典》:三山骨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断十字街。”
《漢語大詞典》:国家(國家)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翻身
(1).反身;转身。 唐 杜甫 《哀江头》诗:“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身。” 明 刘基 《采莲歌》:“放下荷花深深拜,翻身忙整翠花鈿。”《三侠五义》第十四回:“四爷一翻身,急将他按住。” 陈同生 《不倒的红旗·猛将吴焜》:“他时常睡到拂晓之前,翻身下床,动作迅速地走出屋去。”
(2).指纵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王安石 ﹞又尝见 郑毅夫 《梦仙诗》曰:‘授我碧简书,奇篆蟠丹砂。读之不可识,翻身凌紫霞。’”
(3).比喻从困苦或受压迫的情况下解脱出来。 元 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虎着痛箭难舒爪,鱼遭密网怎翻身!” 朱德 《六连岭》诗:“二十餘年游击战, 海南 羣众庆翻身。” 柳亚子 《拟民谣》:“人民受苦三千年,今日翻身乐无穷。” 徐迟 《牡丹》七:“她要变人,要翻身!她要粉碎那精神的枷锁,彻底地从那奴隶生活中解放出来。”
(4).比喻买卖上的轮回,周转。 欧阳予倩 《同住的三家人》:“因为他父亲的原故, 日本 人很帮他的忙;听说介绍过一次军火,贩过一次烟土,包过一次赌,几个翻身,他便抖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无厌(無厭)
(1).不满足;没有限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夫多贪,求欲无厌。”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邹阳 ﹞乃从狱中上书曰:‘……﹝圣王﹞封 比干 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復就於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 唐 屈同仙 《燕歌行》:“ 昭君 远嫁已多年,戎狄无厌不復和。” 梁斌 《红旗谱》八:“他贪得无厌的性子,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残忍了。”
(2).不厌倦;不厌烦。荀子·非相:“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听人之言,乐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无厌。” 杨倞 注:“无厌倦也。”汉书·王莽传上:“﹝ 高皇帝 ﹞乐善无厌,班赏无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 宋 苏轼 《出峡》诗:“幽寻远无厌,高絶每先上。”
不要压迫或逼迫。厌,通“ 压 ”。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高亨 注:“説文:‘厌,笮也。’‘笮,迫也。’厌即压迫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