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毒龙
有性
六道
元明
佛力
机缘
群品
四生
应化
佛乘
群有
群迷
终教
宿业
真身
《國語辭典》:毒龙(毒龍)  拼音:dú lóng
1.凶恶的龙。《太平广记。卷一一六。杜子春》:「俄而猛虎毒龙,狻猊狮子,蝮蠍万计,哮吼拿攫而争前欲搏噬。」
2.比喻存于人心的贪欲妄想。唐。王维 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漢語大詞典》:有性
(1).佛教语。有佛性。指有佛性的众生。与“无性”相对。《圆觉经》:“地狱天宫,皆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2).指生物雌雄两性的特点。参见“ 有性生殖 ”、“ 有性杂交 ”。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元明
佛教语。谓众生固有的清净光明的本性。《楞严经》卷一:“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廉兆纶 注:“元明二字连读,即下本明二字意。”《楞严经》卷六:“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宋 苏辙 《次远韵齿痛》:“元明散诸根,外与六尘合。”
《漢語大詞典》:佛力
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南朝 梁武帝 《以李胤之得牙像赦诏》:“宜承佛力,弘兹宽大。” 元 何中 《照武西塔上报恩寺》诗:“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潜善 这等有福,佛力耶?”
《國語辭典》:机缘(機緣)  拼音:jī yuán
1.佛教用语。众生信受佛法的时机和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禅师》:「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2.泛指机会和因缘。《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看官,不必性急,凡事自有个机缘。」
《漢語大詞典》:群品
1.万事万物。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羣品。” 唐 李商隐 《井泥四十韵》:“茫茫此羣品,不定轮与蹄。”
2.佛教语。谓众生。 唐 司空图 《为东都僧化刻律疏》:“虽设喻於三乘,同归觉路;盖防微於羣品,共享成规。”
《國語辭典》:四生  拼音:sì shēng
佛教用语:(1)谓轮回众生的四种出生方式。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卵生,从卵壳而生;胎生,由母胎而生;湿生,从湿气而生;化生,无所依托,因业力现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2)谓一切轮回的众生。唐。道宣〈大唐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戒坛铭〉:「三圣位隆,四生仰极。」
《漢語大詞典》:应化(應化)
(1).顺应变化。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道法》:“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歷命应化而微,王师躡运而发。”
(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 天帝释 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父。” 许地山 《命命鸟》:“壁上挂的都是 释迦 应化的事迹……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底经堂。”
《漢語大詞典》:佛乘
(1).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因其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归心浄土,模范佛乘。” 宋 苏轼 《赐平海军节度使李玮已下罢散坤成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制》:“卿等乃心王室,同输欲报之诚;稽首佛乘,共祝无疆之寿。” 明 李贽 《答周西岩》:“虽牛马驴驼等,当其深愁痛苦之时,无不可告以生知,语以佛乘也。”
(2).佛教经典。 唐 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及公居相位,走在班行,公府私家,时一相见,佛乘之外,言不及他。” 明 李贽 《答焦漪园》:“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名曰《李氏焚书》。”
《漢語大詞典》:群有
佛教语。犹众生或万物。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行不捨之檀,而施洽羣有。” 李善 注:“羣有,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其不一,故曰羣有。” 刘良 注:“羣有,谓万物。” 唐 高适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香界泯羣有,浮图岂诸相。” 明 徐复祚《一文钱》:“弘六度,演三乘,破亿万羣有之迷。”
《漢語大詞典》:群迷
佛教语。谓迷失本性的众生。《观经玄义分》:“羣迷性隔,乐欲不同。”《大日经疏》二:“追羣迷,出于火宅。”
《国语辞典》:终教(终教)  拼音:zhōng jiào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将阐释众生皆可成佛的如来藏系经典,如《楞伽经》等,判归为五教中的第三类,谓之「终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漢語大詞典》:宿业(宿業)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 德 性根好道,宿业所牵,未能脱去,乃此拘留。”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情能终局,欢娱皆係前尘;恨少收塲,苦恼多由宿业。”道教亦讲宿业,与佛教义相近。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吾今去,勿轻示人,世上亦有经,子有宿业,故口相授耳。”
(2).犹旧业。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漕书》:“ 軾 平生以言语文字见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补,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弃笔砚,为瘖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亦谓随手云散鸟没矣。”
(3).谓久谙其事。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两安。非宿业更变之臣,惧有伤财玩寇之患。”
《漢語大詞典》:真身
佛教语。佛教认为为度脱众生而化现的世间色身。佛、菩萨、罗汉等。 唐 慧能 《坛经·付嘱品》:“十一月, 广 、 韶 、 新 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 宋 文天祥 《南华山》诗原注:“ 六祖禪师 真身盖数百年矣。”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摩腾真身:“今 洛 中 白马寺 , 摩腾 真身尚在。” 秦牧 《惠能和尚的偈语》:“六十年代, 南华寺 还有他的‘真身’和‘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