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幽明
(1).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易·繫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韩康伯 注:“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 宋 苏轼 《与钱济明》之三:“神药希代之宝,理贯幽明,未敢轻议。”
(2).指昼夜;阴阳。礼记·祭义:“祭日於坛,祭月於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郑玄 注:“幽明者,谓日照昼,月照夜。”史记·五帝本纪:“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説,存亡之难。” 张守节 正义:“幽,阴;明,阳也。” 鲁迅 《〈两地书〉序言》:“﹝我们﹞所讲的又不外乎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3).指生与死;阴间与人间。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平生每相梦,不省两相知,况乃幽阴隔,梦魂徒尔为。”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幽明路异,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非偶然也。”
(4).人与鬼神。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皇 唐 叶有六圣,再造八极,镜照万方,幽明咸熙。”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5).指善恶;贤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宋 曾巩 《蔡燡河南运判制》:“夫均通货食,使物有羡赢;审覈幽明,使人知劝畏。”
《漢語大詞典》:雌黄
(1).矿物名。即三硫化二砷,半透明,柠檬黄色,有毒,能杀菌灭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土则丹青赭堊,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燿,照烂龙鳞。” 张守节 正义:“雌黄出 武都 山谷,与雄黄同山。”汉书·西域传下·姑墨国:“﹝ 姑墨国 ﹞出铜、铁、雌黄。”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雌黄
(2).用矿物雌黄制成的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有误,则用雌黄涂抹后改写。亦用于绘画。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杂说:“雌黄治书法:先於青硬石上水磨雌黄令熟,曝乾;更於甆椀中研令极熟,曝乾;又於甆椀中研令极熟。乃融好胶清和於铁杵臼中,熟擣丸如黑丸,阴乾。以水研而治书,永不剥落。”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馆阁新书浄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惟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3).改易;驳正。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著书:“近世诸公,多作考异、证误、纠繆等书,以雌黄前辈。” 清 胡鸣玉 订譌杂录·雌黄:“ 王衍 善谈论,错举经籍,輙随口改易,听者不觉,故谓之‘口中雌黄’,以其改易字句,如口中涂灭更定,非以其讥议也。”
(4).议论;评论。 唐 无名氏 《〈颜氏家训〉序》:“ 北齐 黄门侍郎 颜之推 ,学优才赡,山高海深,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 宋 郑景望 《蒙斋笔谈·张举》:“ 贺铸 最有口才,好雌黄人物。”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叙》:“ 杨用脩 搜遗响,钩匿跡,以备览核,如二 酉 之藏耳。其於雌黄曩哲,橐钥后进,均之乎未暇也。”
(5).指妄加评论;谬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 夷甫 ( 王衍 字)虽体荷儁令,口擅雌黄,污辱君亲,获罪 羯 勒 。” 清 王夫之 宋论·真宗:“使支离之异学,雌黄之游士,荧天下之耳目而荡其心。”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吾夫 天王 之江山万万年乃是定的,而纲常名分之不正者,祗知奉天父天兄命以改正之,使天下万代顾名思义,知所奋发也,那管愚夫俗子祗喜説雌黄而惊听烈雷者也。”
(6).善恶;是非。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脣吻,朱紫由其月旦。” 吕向 注:“雌黄,善恶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 李师中 送 唐介 诗杂押‘寒’、‘删’二韵。冷斋夜话谓其落韵,而《湘素杂记》云此用 郑谷 等进退格。《艺苑雌黄》,则疑而两存之。”
《漢語大詞典》:臧否
(1).善恶;得失。《诗·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 郑玄 笺:“臧,善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师出臧否,亦如之。” 杜预 注:“臧否,谓善恶得失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世之谓一言之善,贵於千金,然盖亦军国之得失,行己之臧否耳。” 唐 白居易 《与昭义节度亲事将士等书》:“况 元阳 勤俭恤下,宽厚爱人,久在 河阳 ,甚近 泽潞 , 元阳 臧否,卿等合諳。”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吏曹案资署官,犹惧不给,何暇考察名实,区别臧否者乎?”
(2).品评;褒贬。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慎终:“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将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明 方孝孺 《馀庆堂记》:“智可以臧否万物,而不能必其子孙之皆贤。” 季羡林 《西谛先生》:“我们经常高谈阔论,臧否天下人物,特别是古今文学家,直抒胸臆,全无顾忌。”
《漢語大詞典》:休咎
吉凶;善恶。汉书·刘向传:“ 向 见尚书·洪范, 箕子 为 武王 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讖语。”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因此又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运气殊属欠佳,不如也卜一课,以觇晚上的休咎罢。”
《漢語大詞典》:否臧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漢語大詞典》:淑慝
犹善恶。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旧唐书·懿宗纪:“凡合诛锄,审分淑慝,无令胁从横死,元恶偷生。” 宋 司马光 《迩英阁读毕〈后汉书〉蒙恩赐御筵》诗:“兴衰炳辙跡,淑慝粲龟符。” 章炳麟 《官制索隐》:“且暴露愈甚,则观之者益奋兴。岂非以 汉 官威仪,於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
分類:善恶
《漢語大詞典》:善败(善敗)
(1).成败。左传·僖公二十年:“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韩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2).善恶。韩非子·难一:“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
(3).善于处理败局。 宋 张儗 棋经·合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
分類:成败善恶
《漢語大詞典》:善否
(1).善恶;好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三国 魏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
(2).犹褒贬。国语·晋语一:“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 韦昭 注:“所善恶无不见信。”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毁誉善否,随其意好。”
分類:善恶褒贬
《漢語大詞典》:淑恶(淑惡)
善恶。 唐 刘禹锡 《何卜赋》:“谅淑恶之同出兮,顾所丁之若何!”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赋大运兮无有淑恶,彼多方兮自生丑好。”
分類:善恶
《漢語大詞典》:人道
(1).为人之道。指一定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易·繫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弔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唐 韩愈 《原人》:“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形……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当四围之艰险,将士内讧,则为之调和,以己为楷模,教之人道。”
(2).犹言人伦。指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瞽瞍底豫:“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所,而人道极矣。”
(3).指男女交合。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汉 郑玄 笺:“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孔颖达 疏:“谓如人夫妻交接之道。” 元 施惠《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黄门,谓天阉不能行人道者。”《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指男性生殖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唐六如》:“ 唐六如 知其必反,遂佯狂以处。 宸濠 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
(5).指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命运,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苏州河桥头的战争》:“有些先生为了制止屠杀、劫掠、毁坏,进行了很人道的干涉。” 胡适 《读〈北史〉杂记》:“这个制度虽是惨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义正是惧怕女后权大。”参见“ 人道主义 ”。
(6).佛教语。犹言人界。佛教谓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因果报应,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中轮回。《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意妙行,故生人道。”
《漢語大詞典》:人道主义(人道主義)
源于 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它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漢語大詞典》:清浊(清濁)
(1).清水与浊水。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2).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3).音乐的清音与浊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4).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漢語大詞典》:黑白
(1).黑色和白色。墨子·天志中:“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唐 白居易 《时世妆》诗:“妍蚩黑白失本态,粧成尽似含悲啼。” 茅盾 《子夜》十三:“那草棚里并没点灯,可是邻家的灯光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也还隐约分别得出黑白。”
(2).比喻是非、善恶。 汉 东方朔 《七谏·怨世》:“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父母远去,一家十餘口,俱託 胡郎 经纪,若不从去,恐长舌妇造黑白也。”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认真的说, 瑞宣 的心里有许多界划不甚清,黑白不甚明的线儿。”
(3).僧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智秀:“葬之日,黑白奔赴,街巷填闉,士庶含酸,荣哀以备。”景德传灯录·宗靖禅师:“ 周 广顺 初,年八十一, 钱王 请於寺之大殿演无上乘,黑白駢拥。”
(4).围棋分黑子白子,故称。 唐 张乔 《咏棋子赠弈僧》:“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 宋 王安石 《棋》:“战罢两奩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
(5).白天黑夜。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 赵玉林 、 郭全海 、 白玉山 和 李常有 ,黑白不停地在屯子里活动,已经团结了一帮子人。”
《漢語大詞典》:轮回(輪迴,輪廻)
(1).循环。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前人增估求侠,后人加税请代,如此轮回,终何纪极?” 元 耶律楚材 《转灯》诗:“团团十方匝,轮迴莫能趓。”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竟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把戏而已么?”
(2).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原意是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善恶业因,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六道中生死交替,有如车轮般旋转不停,故称。也称六道轮回、轮回六道。《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迴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空悲切,没理会,人生死是轮迴。”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鬼神:“杀生及死祀,轮回万劫殃。” 马南村 《燕山夜话·古迹要鉴别》:“原来所谓‘舍身’是佛教的用语,意思是舍出生命,避免轮回的苦厄,祈求来生的幸福。”
《漢語大詞典》:多生
佛教以众生造善恶之业,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谓之“多生”。 唐 白居易 《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 宋 苏轼 《入寺》诗:“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清 吴伟业 《同孙浣心郁静岩家纯祜过福城观华严会》诗:“今日 云门 纔喫棒,多生 山谷 少安禪。”
《漢語大詞典》:善恶(善惡)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分類:褒贬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