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六趣  拼音:liù qù
佛教用语。轮回众生依其生存状态分成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六种,合称为「六趣」。《西游记》第一二回:「普济苦海群生,脱免沉痾六趣。」也称为「六道」。
分類:六道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國語辭典》:天道  拼音:tiān dào
天理、自然的法则。《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國語辭典》:天道  拼音:tiān dao
1.天气、气候。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暑天若穿了他,清凉透骨。此去天道渐热,正用得著。」
2.时分。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嫂嫂,更深半夜,你一个妇人家,这早晚天道,也不是你来的时候。」
《漢語大詞典》:我相
佛教语。我、人等四相之一。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做真实存在的观点。佛教认为是烦恼之源。《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之六:“捫蝨天机动,驱蚊我相生。”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止因俺师弟 玉通 ,我相未除,慾根尚掛,致使那 柳宣教 用 红莲 掇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金刚经》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我相。”
《國語辭典》:天眼  拼音:tiān yǎn
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國語辭典》:饿鬼(餓鬼)  拼音:è guǐ
1.形容饿极了的人。如:「狼吞虎咽,简直像个饿鬼。」
2.骂人口馋或贪得无厌。《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色中饿鬼是僧家,尼扮繇来不较差。」
3.佛教宇宙观中,一类处在极度饥渴状态的众生。属三恶道之一。饿鬼由于过去所造的罪恶,视水如脓血,食物入口如炭火。所以恒处于饥渴中。《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如饿鬼女白目莲云:『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也称为「薜荔」。
《漢語大詞典》:鬼趣
(1).即鬼道,佛教六道之一。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懒瓒垂训》:“伏愿天回南瞩,泽赐下临。免至边城,白日便同於鬼趣;得归中夏,黄泉亦感于圣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藉金经懺悔,已脱离鬼趣。”《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録离鬼趣之因,急就人间之乐。”参见“ 鬼道 ”。
(2).鬼界之气氛。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晕黄的电灯光照着从缺口间憧憧往来的人影,历乱,促迫,颇呈鬼趣。”
(3).谓崇尚怪谲的志趣。 清 钱谦益 《〈南游草〉叙》:“自近世之言诗者……鬼趣胜,人趣衰,变声数,正声微,识者之所深忧也。”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门法术。《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2.鬼神所走的路。《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罗刹、饿鬼等。
《国语辞典》:寿者相(寿者相)  拼音:shòu zhě xiàng
佛教上指众生死后,会在六道中投生的概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今多用以称老人的容貌。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门法术。《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2.鬼神所走的路。《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罗刹、饿鬼等。
《漢語大詞典》:六论(六論)
(1).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是以 庄周 《齐物》,以论为名; 不韦 春秋,六论昭列。”
(2).指 宋 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大科始进文字。有合,则召试秘书省。出六论题於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为目。而六论者,以五通为过焉。”宋史·选举志二:“﹝ 孝宗 乾道 ﹞七年,詔举制科以六论,增至五通为合格。”宋史·曾巩传:“﹝ 曾巩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國語辭典》:生死海  拼音:shēng sǐ hǎi
佛教将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的轮回世界喻为生死海。因为众生在六道中,就是生死的无尽循环。《佛所行赞》卷三:「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
《漢語大詞典》:分段身
佛教语。谓轮回六道的凡身俗体。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身。 唐 拾得 之五:“得此分段身,可笑好形质。” 明 李贽 《与袁石浦书》:“以为此分段之身祸患甚大,虽转轮圣王不能自解免也。”亦省作“ 分段 ”。 宋 秦观 《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薄伽梵相含空虚,化人分段同璠璵。”
《漢語大詞典》:六畜道
指佛教所称六道中的畜生道。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折:“则教你戴毛衣成六畜道,变虫蛆与百鸟餐。”参见“ 六道 ”。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