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0,分4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中原
衣裳
神州
中土
中夏
东土
陶唐
黄图
长号
诸夏
中地
禹域
九点烟
中邦
方夏
《漢語大詞典》:中原
(1).原野之中。《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 笺:“中原,原中也。”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 鲁迅 《无题》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2).地区名。广义指整个 黄河 流域,狭义指今 河南 一带。国语·晋语三:“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虽微 秦国 ,天下孰弗患?”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当奬帅三军,北定中原。”《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 注:“中原,谓 洛阳 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反正我是南国的女人,不懂中原的礼节的。”
(3).泛称 中国 。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絶,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漢語大詞典》:衣裳
(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 传:“上曰衣,下曰裳。”陈书·沈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於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 越 人服青为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不肯涂红抹粉,也不愿穿鲜艳的衣裳。”
(2).易·繫辞下:“ 黄帝 、 尧 、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讼》:“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
(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后汉书·崔駰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南史·任昉传:“於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輜軿击轊,坐客恒满。” 清 朱焘 《北窗呓语》:“衣裳之位置济济可观。”
(4).借指中国。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朱厓 之絶, 捐之 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后汉书·杨终传:“故 孝元 弃 珠崖 之郡, 光武 絶 西域 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 李贤 注:“衣裳,谓中国也。”参见“ 中国 ”。
《漢語大詞典》:中国(中國)
1.上古时代,我国 华夏 族建国于 黄河 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韩非子·孤愤:“夫 越 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於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大 河 之始决於 瓠子 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江 左地促,不如中国。”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岭外梅花:“岭外梅花与中国异,其花几类桃花之色,而唇红香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柳边纪略》:“泉甘土肥,物产如参貂,非中国有。”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
《漢語大詞典》:神州
(1).指中原地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王丞相 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对!’”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梦绕神州路,悵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金 刘昂霄 《题裕之家山图》诗:“万里神州刼火餘,九原 夷甫 有餘辜。”
(2).指京都。《文选·左思〈咏史诗〉》:“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吕向 注:“神州,京都也。” 唐 王勃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山人卖药,忽至神州,惊帝室之威灵,伟皇居之壮丽。”
(3). 中国 的别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宥胡狗!”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神州原来是赤县,会看赤帜满神州。”参见“ 神州赤县 ”。
(4).亦作“ 神洲 ”。古代神话传说中指神仙活动处。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朝发 泰 华 ,夕宿神州。” 戴明扬 校注引《河图括地象》:“ 崑崙 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按, 吴宽 丛书堂钞本“州”作“洲”。 宋 史乐 《广卓异记·潜山真君》:“﹝ 潜山真君 ﹞入 劳盛山 昇仙,住方丈之室。神洲受太元生籙,以五芝为粮,太上补为修门郎。” 清 黄景仁 《满庭芳》词:“题下琼籤,唤来青使,邀他仙侣神洲。”
《漢語大詞典》:神州赤县(神州赤縣)
战国 时 齐 人 邹衍 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唐 刘禹锡 《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 中国 的别称。 清 李渔 《奈何天·师捷》:“把中原厮扰,军声似海涛,看取神州赤县似蜃气潜消。” 谭作民 噩梦诗:“神州赤县殊今昔,夏非我夏冬非冬。” 李大钊 《青春》:“神州赤县,古称天府,胡以至今徒有万木秋声、萧萧落叶之悲,昔时繁华之盛,荒凉废落至於此极也!”
分類:华夏中国
《漢語大詞典》:中土
(1).中等的土壤。管子·地员:“中土曰五怸,五怸之状,廩然如壏,润溼以处。”
(2).指 冀州 。《淮南子·墬形训》:“正中 冀州 曰中土。” 高诱 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也。”
(3).指中原地区。 汉 陆贾 新语·怀虑:“ 鲁庄公 据中土之地,承圣人之后。”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 江 南者皆未还中土。” 元 王恽 《灵岩寺》诗:“中土论名刹,兹山第一巖。”
(4).指 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论:“其国则殷乎中土。”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我中土 华 人曷不乘时雪忿,勿为妖惑自縻。” 阿英 《胡沙随笔·卖碑记》:“他们自从踏入中土,现在是一个个都成了财翁。”
《漢語大詞典》:中夏
(1).指华夏; 中国 。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吕向 注:“中夏, 中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 唐 白居易 《册新回鹘可汗文》:“克保大义,永藩中夏。”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中夏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2).指中原地区。 晋 陆机 《辨亡论》:“ 魏 人据中夏, 汉 氏有 岷 益 , 吴 制 荆 扬 而奄 交 广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李平阳 , 秦州 子,中夏名士。”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河 、 济 之间,古称 中夏 ,故北音谓之 夏 声,又谓之雅言。”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淮南子·说林训》:“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诗:“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宋 苏轼 《答湖守滕达道》:“忽復中夏,永日杜门。”
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陈。”
《漢語大詞典》:东土(東土)
(1).古代指 陕 以东某一地区或封国。书·康诰:“乃寡兄勗,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国语·郑语:“ 桓公 为司徒,甚得 周 众与东土之人。” 韦昭 注:“东土, 陕 以东也。” 宋 刘克庄 《代毛颖谢表》:“伏念臣 中山 旧族,东土寒生。” 清 姚鼐 《乾隆戊子科山东乡试策问》之一:“矧东土为圣人父母之邦,名儒继踵,多士仰慕,师法尤易兴起者乎!”
(2). 东晋 、 南朝 时也特指 苏南 、 浙江 一带。晋书·庾翼传:“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 广州 ,刺史 邓岳 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宋书·自序:“初, 钱唐 人 杜子恭 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
(3).古代称 中国 。对西方而言。穆天子传卷十五:“ 西王母 为天子謡……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西游记》第八回:“ 菩萨 不敢久停,曰:‘今领 如来 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而 巴黎 新闻纸传扬殆遍,谓 日本 、 波斯 、 土耳基 人负笈 巴黎 者,固有考取格治秀才及律例举人,而东土之人,独未有考取文词秀才者,有之则自 忠 始也。” 茅盾 《雨天杂写之二》:“佛法始来东土,排场实在相当热闹。”
《漢語大詞典》:陶唐
(1).古帝名。即 唐尧 。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勋 。初封于 陶 ,后徙于 唐 。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而亡。”《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 曰:‘请问 帝尧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太宗 谓侍臣曰:‘昔 陶唐 大圣, 柳下惠 大贤,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盗跖 为巨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 神农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2).古部族名。史记·夏本纪:“ 陶唐 既衰,其后有 刘累 ,学扰龙于 豢龙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与君 陶唐 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 朱鹤龄 注:“《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尧 裔孙 刘累 之后,在 周 为 唐杜氏 。 成王 灭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孙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则 唐 与 杜 盖同族也。”参见“ 陶唐氏 ”。
(3). 陶唐 为古代传说中的圣主,后指称贤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久著仁贤声誉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晋 左思 《魏都赋》:“鉴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宫於 夏禹 。”
(5).借指开明盛世。 唐 鲍溶 《读李相心中乐》诗:“果闻丞相心中乐,上赞 陶唐 一万春。”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凤授朝议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学,教 陶唐 之人,士习之淳,文体之正,胥自 晋 始。”
(6).指《击壤歌》。 宋 陆游 《示儿子》诗:“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五:“枝榦虽不广,亦足蔽一乡。野人时就坐,鼓腹歌《陶唐》。”参见“ 陶唐歌 ”。
(7).借指 中国 。 清 吕履恒 《许由冢》诗:“青山顶上一孤邱,俯视 陶唐 十二州。”
《漢語大詞典》:陶唐氏
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 唐尧 治地,位于 平阳 (今 山西 临汾 西南), 尧 乃其领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宣子 曰:‘昔 匄 之祖,自 虞 以上,为 陶唐氏 ,在 夏 为 御龙氏 ,在 商 为 豕韦氏 ,在 周 为 唐杜氏 。’” 杜预 注:“ 陶唐 , 尧 所治地, 太原 晋阳县 也。终 虞 之世以为号,故曰自 虞 以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宋 罗泌 路史·后纪·陶唐氏:“ 帝尧 , 陶唐氏 , 姬 姓, 高辛氏 之第二子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祁 姓有传说中的 陶唐氏 ,即 唐尧 所属的氏族部落。 陶唐氏 原在今 河北省 的一些地方,所以说‘唯彼 陶唐 ,帅彼天常,有此 冀 方’。到 尧 时迁到今 山西 南部 汾水 流域,其后裔建立 唐国 。”参见“ 陶唐 ”。
《漢語大詞典》:陶唐歌
《击壤歌》。相传 帝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作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辞内容反映了对没有暴政、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歌颂和向往。 清 徐夔 《苦热》诗:“安得白雨洒秋令,击壤一和 陶唐 歌。”
《漢語大詞典》:黄图(黄圖)
(1).书名。三辅黄图的略称。隋书·经籍志二:“《黄图》一卷,记 三辅 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 清 顾炎武 《帝京篇》:“赤县名 三亳 ,《黄图》号二京。”亦泛称记载京都形胜的著作。 宋 郑樵 《〈通志〉总序》:“都邑之本,金汤之业,史氏不书,黄图难考。” 清 钮琇 《〈觚賸〉序》:“ 桥山 陵寝,绘以黄图。”
(2).借指畿辅、京都。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拥 狼望 於黄图,填 卢山 於赤县。” 倪璠 注:“兹云‘黄图’,谓畿辅也。” 唐 骆宾王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诗:“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陈熙晋 笺注:“言京城也。” 清 顾炎武 《京师作》诗:“紫塞吟悲笳,黄图布毡帐。”
(3).借指 中国 。 唐 王勃 《九成宫颂》:“曦望环周,未出黄图之域。” 唐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 清 林则徐 《祭文》:“於戏!有 汾 澮 以流其恶,况茫乎碧澥沧溟,虽蛮貊之邦可行,勿污我黄图赤县,幸邀肸蠁,鉴此肫诚。”
《漢語大詞典》:长号(長號)
大声号哭。 晋 卢谌 《赠刘琨书》:“奚必临路而后长号,覩丝而后歔欷哉!”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每遇寒食,北向长号,以首顿地。” 宋 司马光 《迂书·三欺》:“鞠躬便辟,不足为恭,长号流涕,不足为哀。”
铜管乐器的一种。 中国 俗称“伸缩喇叭”、“拉管”。
《漢語大詞典》:诸夏(諸夏)
(1). 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餘,独先诸夏, 鲁 晋 俱诸夏也。”
(2).指 中国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 瞿曇 之书,能入诸夏,而 宣尼 之书,不能至 跋提河 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 郭沫若 《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漢語大詞典》:中地
(1).适应各种土壤。周礼·考工记·车人:“倨句磬折,谓之中地。” 郑玄 注:“中地之耒,其疵与直者如磬折,则调矣。” 孙诒让 正义引 戴震 曰:“中地谓无不宜也。宜坚不宜柔,宜柔不宜坚为不中地;利推不利发,利发不利推为不中地。”
(2).指命中之处。庄子·德充符:“游於 羿 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3).及至于地。《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冶工铸器,金踊跃於罏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於物者矣。”
《漢語大詞典》:禹域
指 中国 。古代传说 禹 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 中国 为 禹 域。 清 黄遵宪 《唐韨臣明经》诗:“芒芒此 禹 域,滔滔彼 汉江 ,君听人间謡,处处歌《堂堂》。”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 长素 魁垒耆硕之誉,闻于 禹 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域日倾頽。”
《漢語大詞典》:九点烟(九點烟)
(1).谓自高处俯视九州,如烟九点。 唐 李贺 《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王琦 注:“九州辽阔,四海广大,而自天上视之,不过点烟杯水。” 宋 刘昌诗 《白玉楼赋》:“俯齐州兮九点烟,瞰苍溟兮一杯水。”
(2).借指 中国 。 清 黄遵宪 《海行杂感》诗:“九点烟微三岛小,人间世要纵婆娑。”
《漢語大詞典》:中邦
中原;中国。书·禹贡:“成赋中邦。” 孔 传:“成九州之赋。” 蔡沉 集传:“中邦,中国也。”新唐书·陆贽传:“自 禄山 搆乱, 肃宗 始撤边备,以靖中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即中邦而论, 河南 开封郡 祥符县 内多有 犹太 人。”
《漢語大詞典》:方夏
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 李贤 注:“方,四方;夏,华夏也。”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举令典於宫闈,溢欢声於方夏。”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方夏之族,自 科派利 考见石刻,订其出於 加尔特亚 。”
分類:中国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