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诠论(詮論)
(1).犹评论。詮,通“ 銓 ”。晋书·武陔传:“ 文帝 甚亲重之,数与詮论时人。”
(2).犹阐释;讲解。《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一、总标羽唉(族),二、别显会名,三、转和雅音,四、詮论妙法,五、闻声动念。”
《國語辭典》:闿阐(闓闡)  拼音:kǎi chǎn
开示说明,使人明白了解。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三。钱大昕》:「古今文本不相远,以此證彼,易于闿阐。」
分類:解说阐释
《國語辭典》:经传(經傳)  拼音:jīng zhuàn
1.经,儒家的重要典籍。传,解释经文的书籍。经传统称圣贤所著的书。《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三国演义》第八六回:「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2.泛指名人学者的著作。如:「名不见经传」。
《國語辭典》:疏通  拼音:shū tōng
1.疏导水流。如:「疏通河渠」。
2.调解双方的争执。如:「疏通纠纷」。
3.通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铭箴》:「至始于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
《国语辞典》:易学(易学)  拼音:yì xué
1.容易学习。如:「这套新开发出来的电脑软体,易学易懂,操作方便。」
2.统称各类阐释易经的著述或学说。如:「他钻研易学多年,颇有所得。」
《国语辞典》:终教(终教)  拼音:zhōng jiào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将阐释众生皆可成佛的如来藏系经典,如《楞伽经》等,判归为五教中的第三类,谓之「终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漢語大詞典》:五起
(1).谓阐释其义,其说有五。起,阐发,阐释。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郑玄 注:“服犹习也。君子习读此诗,起此诗之义,其説有五也。”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习此三无,犹有五种起发其义。”
(2).谓第五更时起床。 唐 李白 《白头吟》:“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 宋 谢薖 《题陈先生华山高卧图》诗:“那知五起鸡三唱,亦有寒窗不寐人。”
(3).五批。《水浒传》第四一回:“五起人马登程,节次进发,只隔二十里而行。”
《國語辭典》:疏解  拼音:shū jiě
疏通解除紧绷的状态。如:「疏解交通阻塞。」
《國語辭典》:释例(釋例)  拼音:shì lì
解释著书的条例。如:「春秋释例」。
《漢語大詞典》:赞业(贊業)
亦作“賛业”。 犹言研治阐释。隶释·汉郎中马江碑:“长有令称,通《韩诗经》,賛业圣典,左书右琴。”
分類:研治阐释
《漢語大詞典》:讨绎(討繹)
探讨阐释。新唐书·王焘传:“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因以所学作书,号《外臺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
分類:探讨阐释
《漢語大詞典》:辩释(辯釋)
(1).犹辩解。 明 李东阳 《澹轩记》:“每勾稽戎籍,贫而当遣者,必为资送;或诬相告引,则力为辩释。”
(2).辨析阐释。辩,通“ 辨 ”。晋书·儒林传·徐邈:“论议精密,当时多諮稟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
《漢語大詞典》:疏证(疏證)
亦作“ 疏証 ”。 阐释考证。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文徵序例:“作者生平大节及其所著书名,似宜存 李善 文选註例,稍为疏证。” 陈旦 《〈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今仅就《天瑞》一篇言之,其托伪之迹,已不可掩;苟广为疏証,虽累帙不能尽。”
《國語辭典》:题解(題解)  拼音:tí jiě
1.将各类问题与详细解答汇编成册,以供读者参考学习。
2.介绍作品题旨大意或背景资料等的文字,具有导读作用。
《国语辞典》:疏證  拼音:shù zhèng
考据、会通古书的义理,加以补充、校订、考證、阐释。如清王念孙《广雅疏證》、皮锡瑞《郑志疏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