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87,分6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学士
进士
居士
处士
多士
博士
道士
壮士
名士
高士
下士
将士
国士
士卒
志士
《國語辭典》:学士(學士)  拼音:xué shì
1.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庄子。盗蹠》:「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也。」《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
2.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3.大学授予的学位之一。依学位授予法之规定,大学授予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國語辭典》:进士(進士)  拼音:jìn shì
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红楼梦》第二回:「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县。」
《國語辭典》:居士  拼音:jū shì
1.称隐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
2.佛教称在家佛教徒。《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清。钱谦益 莆阳陈氏寿宴诗:「方床竺几夹窗纱,人说毗耶居士家。」
《國語辭典》:处士(處士)  拼音:chǔ shì
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也称为「处子」。
《漢語大詞典》:少微
(1).微贱。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
(2).稍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农妇:“腹少微痛,想孽障欲离身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应酬已毕,少微歇息,吃些东西。”
分類:微贱稍稍
《漢語大詞典》:少微
(1).星座名。共四星,在太微垣西南。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张守节 正义:“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第一星,处士也;第二星,议士也;第三星,博士也;第四星,士大夫也。占以明大黄润,则贤士举;不明,反是;月、五星犯守,处士忧,宰相易也。”按,五,当从汉书·天文志作“四”。晋书·隐逸传·谢敷:“初,月犯少微。少微一名处士星,占者以隐士当之。”
(2).称处士。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 唐 牟融 《送沈翔》诗:“清朝尽道无遗逸,当路谁曾访少微。” 清 龚自珍 《夜坐》诗:“塞上似腾奇女气, 江 东久霣少微星。”
《國語辭典》:多士  拼音:duō shì
才德兼备者众多。《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汉。卢谌〈答魏子悌〉诗:「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國語辭典》:博士  拼音:bó shì
1.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2.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汉书。卷一○。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3.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西游记》第八五回:「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4.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國語辭典》:道士  拼音:dào shì
1.信奉道教的人。也称为「道流」。
2.方士、仙人。晋。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青溪千仞馀,中有一道士。」宋。苏轼后赤壁赋〉:「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
3.泛称有道之士。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國語辭典》:壮士(壯士)  拼音:zhuàng shì
豪壮而勇敢的人。《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为头一个壮士,身长八尺,腰大十围;手提大刀,截住去路。」
《國語辭典》:名士  拼音:míng shì
1.有名的人士。《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袁绍》:「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杨观察是当今名士。」
2.指名望高而不在位的人。《礼记。月令》:「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无奈嘉兴的朋友都知道公孙是个做诗的名士。」
3.尚高论、倜傥而不务小节的人士,如魏晋时代尚清谈之士。
《國語辭典》:名士风流(名士風流)  拼音:míng shì fēng liú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名士风度和习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咱们名士风流,正该洒脱些才是。」
《國語辭典》:高士  拼音:gāo shì
品德高尚而隐居不仕的君子。《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唐。储光羲〈田家杂兴诗〉八首之六:「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國語辭典》:下士  拼音:xià shì
1.浅俗的人。《老子》第四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屈尊以下交贤士。《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红楼梦》第一○回:「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
3.军衔。军士的最后一级,在中士之下。
4.佛教用语。三士之一,指贪著世间快乐,对轮回还未生起自觉的人。
5.职官名。古代天子、诸侯皆设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地位在大夫之下。秦以后仍沿用。《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國語辭典》:将士(將士)  拼音:jiàng shì
军官与兵士。《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且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
《國語辭典》:国士(國士)  拼音:guó shì
全国所推崇景仰的人。《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國語辭典》:士卒  拼音:shì zú
兵士。《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國語辭典》:志士  拼音:zhì shì
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