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旌旗(旌旂)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玚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从军(從軍)
(1).参加军队;投身军旅。史记·东越列传:“旧从军无功,以宗室故侯。”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一:“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 唐 王贞白 《从军行》:“从军 朔方 久,未省用干戈。” 宋 苏轼 《赠李兕彦威秀才》诗:“先生少负不覊才,从军数到 单于臺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忆秦娥词:“ 无锡 秦 简讨 留仙 ,从军 荆州 。” 许地山 《女国士》:“我怎能让 驴哥 离乡别井,远道从军呢?”
(2).谓集合军队。墨子·号令:“寇至,楼鼓五,有周鼓,杂小鼓乃应之,小鼓五后从军,断。” 岑仲勉 注:“从军,谓动员之集合。”
(3).指随从的军士。《英烈传》第十八回:“﹝ 孙炎 ﹞便将马拴在柳荫之下,叫从军跟了走来。”
《漢語大詞典》:韩卢(韓盧)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
《漢語大詞典》:庶士
(1).众士。书·毕命:“兹 殷 庶士,席宠惟旧。” 孔 传:“此 殷 众士,居宠日久。”《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冬至》:“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2).官府小吏。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韦昭 注:“庶士,下士也。”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孔颖达 疏:“庶士,府史之属。”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3).军士。荀子·正论:“庶士介而夹道。” 杨倞 注:“庶士,军士也。”
《漢語大詞典》:两和(兩和)
(1).兵营左右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郑玄 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北周 王褒 《饮马长城窟》诗:“战垣临八阵,旌门对两和。”
(2).借指守卫营门的军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李悝 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繫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 李悝 。”
(3).友好的两方。晋书·刑法志:“两讼相趣谓之鬭,两和相害谓之戏。”《元典章·户部四·女婿在逃依婚书断罪》:“拟合将各路所申,女婿照依两和自愿立到婚书,断听两离,别行改嫁,以戒后来。”
《漢語大詞典》:下士
(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 秦 以后亦沿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2).今用作军衔,为军士的最低一级。
(3).才德差的人。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主名,下士窃名。”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葛洪 道:‘草野下士,焉知方略?’”
屈身交接贤士。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人。”后汉书·陈元传:“陛下宜修 文武 之圣典,袭祖宗之遗德,劳心下士,屈节待贤,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 高阳 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故吾以为真正 高阳 酒徒可敬也。”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临行时,仍由他的副官乘汽车护送,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
《漢語大詞典》:金戈
(1).戈的美称。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 唐 李白 《发白马》诗:“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明 高启 《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 天目山 前异人出,金戈双举风烟开。”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此日金戈飞舞,他年铜像嵯峨,共扫异族之腥膻,同敷大 汉 声教,不亦休乎!”
(2).借指雄师劲旅,威武的军士。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家庆》:“金戈绣袄马前呼,野外人家惊未睹。”
(3).借指武职。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伏念臣铅刀微器,袜綫短才,谬承韦弁之司,忝属金戈之役。”
《漢語大詞典》:秋衣
(1).秋日所穿的衣服。 唐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四:“醉客满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唐 戴叔伦 《山居即事》诗:“养花分宿雨,翦叶补秋衣。”
(2).特指征戍军士的寒衣。 唐 储光羲 《临江亭五咏》之二:“城头落暮暉,城外擣秋衣。”金史·兵志:“承局押官钱一贯五百文,粟二石,春衣钱五贯、秋衣钱七贯。”
《漢語大詞典》:上士
(1).道德高尚的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之十六:“上士守其中,下士劳其形。”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孙诒让 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秦 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周书·辛昂传:“六官建,入为司隶上士,袭爵 繁昌县公 。 世宗 初,授天官上士,加大都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唯 周 ( 北周 )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释氏要览·称谓《瑜珈论》:“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漢語大詞典》:军士(軍士)
(1).兵士。管子·轻重乙:“终岁之租金四万二千金,请以一朝素赏军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项羽 既饗军士,中酒, 亚父 谋欲杀 沛公 ,令 项庄 拔剑舞坐中。”《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云 勒马问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乃 刘使君 帐下护送车仗的军士,被箭射倒在此。’”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随感录》:“其时 中国 才征新军,在路上时常遇着几个军士。”
(2).现行军制中规定的一种级别,指高于兵,低于尉官的军人。我国军士的军衔,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漢語大詞典》:刺字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唐 李商隐 《江上》诗:“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2).指名刺。 宋 李觏 《送古山人》诗:“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謁王公。” 清 独逸窝居士 笑笑录·脱笼:“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僕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亲到。”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 汉 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 汉文帝 废黥。 魏 、 晋 、 南北朝 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 隋 唐 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 五代 后晋 天福 中始有刺配之法, 宋 元 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元史·刑法志三:“诸窃盗初犯,刺左臂,谓已得财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刺项……其 蒙古 人有犯,及妇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元史·刑法志三:“诸盗贼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后不补刺。”清史稿·刑法志三:“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严於贼盗。乃其后条例滋多,刺缘坐,刺兇犯,刺逃军、逃流,刺外遣、改遣、改发。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并有分刺 满 汉 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
(4). 宋 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宋史·兵志七:“五年,詔:‘抑勒诸色人投军者,并许自身及亲属越诉,其已刺字,仍并改正。’”宋史·兵志七:“今若给一色银绢,折充例物犒设起发,召募人作义勇,止於右臂上刺字,依禁军例物支衣粮料钱。”
(5).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 明 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景泰 中, 武清侯 为总兵,请征剿 也先 ,军人一胜二胜者,得保家产,四胜五胜者,左右臂各刺‘赤心报国’四字。 景帝 曰:‘领军胜虏,刺字是刑罚,加於无罪不近情,不许。’”
《漢語大詞典》:屯军(屯軍)
(1).驻军。 前蜀 韦庄 《赠戍兵》诗:“止竟有征须有战, 洛阳 何用久屯军。”
(2).屯垦的军士。清史稿·食货志一:“ 明 之设卫也,以屯养军,以军隶卫。洎军政废而募民兵,屯军始专职漕运。”
《漢語大詞典》:水兵
旧指水军士兵。现为海军舰艇上士兵的统称。宋史·兵志一:“ 李纲 请於沿 江 、 淮 、 河 帅府置水兵二军。”元史·世祖纪十二:“命 乌马儿 将水兵迎 张文虎 等粮船。”清史稿·兵志六:“凡战船六艘,水兵四十三人。” 蒯世勋 《上海英美租界在太平天囯时代》三:“ 英 领 阿利国 对于水手和水兵的登陆滋闹,颇感忧虑。”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船旁吊梯上有两个穿着像水兵制服的一黄一白的人物立着。”
《漢語大詞典》:戍役
(1).戍边的军士。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唐 李端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 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
(2).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漢語大詞典》:两司马(兩司馬)
(1).官名。管理二十五个士兵的军士。周礼·夏官·司马上:“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军目》:“两司马管五个伍长,共管二十五人。”
(2). 西汉 的 司马相如 和 司马迁 均以文章著称,后世合称“两司马”。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 西京 巨子,溯两 司马 。 子长 原出《左》《国》,俊宕其神; 长卿 系出《骚》,丽密其体。”又今有“文章 西汉 两 司马 ”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