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乙榜
(1).即乙科。 唐 殷尧藩 《下第东归作》诗:“辛勤几逐英雄后,乙榜犹然姓氏虚。”
(2).指举人。 元 戴良 《〈遯斋小稿〉序》:“ 至正 辛巳秋,以春秋试 浙 闈,仅中乙榜。考官翰林待制 柳公 有遗才之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下官 杨文驄 ,表字 龙友 ,乙榜县令,罢职閒居。”
分類:举人乙科
《漢語大詞典》:孝廉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於 汉 代,在 东汉 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汉书·武帝纪:“ 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颜师古 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於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於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旧唐书·杨绾传:“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閭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俾乡人举其孝廉。孝者,当兵火扰攘之际,供母养无缺;廉者,虽在穷约,人或賙之,有所不受。”《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汉 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 清 戴名世 《刘光禄墨卷序》:“以孝廉举者,既举而不可不孝不廉也。”
(2). 明 清 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次年乡试,便高中了孝廉;转年会试又联捷了进士,歷升了内阁学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张友鹤 校注:“﹝孝廉﹞举人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进士(進士)
(1).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2).荐举贤士。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3).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明 清 时,举人经会试及格后即可称为进士。 唐 姚合 《寄旧山隐者》诗:“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 熊希龄 ,两个进士,四个拔贡。”
《漢語大詞典》:行书(行書)
(1).写作文书。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2).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 潁川 刘德昇 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 《秋》四四:“对联是 何子贞 的行书。”
(3).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 杭州 ,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参见“ 行卷 ”。
《漢語大詞典》:行卷
(1). 唐 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復作,况復能学人行卷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 唐 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録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因也称士子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播》:“ 播 以郎中典 蘄州 ,有 李生 携诗謁之, 播 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谈丛二:“ 唐 士子应举,多遍謁藩镇、州郡丐脂润……至所干投行卷,半属讇词,概出贋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唐 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
(2). 明 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至﹝ 万历 ﹞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行卷,则举人之作。” 清 钮琇 觚賸·酒芝:“﹝ 李太虚 ﹞因购 吴 ( 吴梅村 )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
《漢語大詞典》:行卷
(1). 唐 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復作,况復能学人行卷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 唐 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録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因也称士子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播》:“ 播 以郎中典 蘄州 ,有 李生 携诗謁之, 播 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谈丛二:“ 唐 士子应举,多遍謁藩镇、州郡丐脂润……至所干投行卷,半属讇词,概出贋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唐 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
(2). 明 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至﹝ 万历 ﹞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行卷,则举人之作。” 清 钮琇 觚賸·酒芝:“﹝ 李太虚 ﹞因购 吴 ( 吴梅村 )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
《漢語大詞典》:一榜
(1).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太宗 即位, 齐贤 ( 张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
(2).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 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漢語大詞典》:贡士(貢士)
(1).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 孔颖达 疏:“诸侯三年一贡士於天子也。”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者,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 唐 元稹 《戏兵部马射赋》:“贡士之程,职司其举。”明史·太祖纪三:“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学校岁贡士於京师。”
(2).指所荐举之人。陈书·宣帝纪:“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闕争臣,下无贡士。”
(3). 清 制,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清史稿·选举志三:“次年试举人於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 严复 《救亡决论》:“至於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漢語大詞典》:反噬
(1).反咬一口。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北魏 温子昇 《印山寺碑》:“蜂蠆有毒,豺狼反噬。”
(2).比喻背叛。晋书·张轨传:“ 祚 ( 张祚 )既震惧,又虑 擢 ( 王擢 )反噬。”南齐书·江谧传:“犯上之跡既彰,反噬之情已著。” 唐 张九龄 《勅幽州节度张守珪书》:“顷者,慰抚降虏,每事优给,而终不知恩,惟图反噬。”旧唐书·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传论:“ 僕固怀思 、 李怀光 ,咸以勇力,有劳王家,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
(3).比喻受人之惠,反加陷害。 宋 陆游 《书包明事》:“方 岐公 贵时,所荐达士大夫多矣,至其失势,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皆 坡 素交,而其后反噬者也。”
(4).比喻罪犯诬指检举人为同谋。亦泛指自己办了坏事反而诬陷别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护卫:“邸中有护卫 双爱 者,出境滋事,先人劾之, 爱 因反噬为奉先人命者,而引护卫为证。”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近来有些人,凡是自己善于在暗中播弄鼓动的,一看见别人明白质直的言动,便往往反噬他是播弄和鼓动,是某党,是某系。”
《漢語大詞典》:公荐(公薦)
宋 代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谓之“公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臺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
《漢語大詞典》:举人(舉人)
(1).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繫阀閲。”
(2). 隋 、 唐 、 宋 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 唐 白居易 《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
(3). 明 清 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 王举人 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姓》:“在 石门湾 里,姓 丰 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
《漢語大詞典》:正途
(1).亦作“ 正涂 ”。犹正道。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孟子 閔悼 尧 、 舜 、 汤 、 文 、 周 、 孔 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郭沫若 《脱离蒋介石以后》五:“我的路径已经是明了了,只有出于辞职的一途。如终是工具,但好在是被用在正途上的工具。” 叶圣陶 《城中》:“毕业学生往往来问进那个中等学校好,便回答他们,总是官立的中学或师范好,因为那是正途。”
(2). 清 制官吏以进士、举人出身与以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荫贡出身的称正途。由捐纳或议叙而得官的称异途。《清会典事例·礼部·录送乡试一》:“五十二年议准,正途贡监,令该监照例收考,分别去取。”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徵辟难道算得正途出身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及至他批了出来,底下人的命,也是什么正途出身,封疆开府。” 孙中山 《五权宪法》:“从前 中国 的官吏,凡经过考试出身的人,便算是正途,不是考试出身的人,不能算是正途。”
《漢語大詞典》:秋试(秋試)
指科举时代地方( 唐 宋 为州府, 明 清 为省)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称。 宋 文同 《中秋夜试院寄子平》诗:“人间重此夕,一岁号佳赏。而我督秋试,鏁宿密如藏。” 宋 朱熹 《答滕德章书》:“吾友秋试不利,士友所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颜几圣索酒友诗:“ 东坡 先生临郡日,适当秋试, 几 ( 颜几 )於场中,潜代一豪子 刘 生者,遂魁,送举子致讼,下 几 吏。”在特殊情况下,廷试亦偶于秋季举行。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三年九月,廷试举人。故事,惟春放榜,至是秋试,非常例也。”
《漢語大詞典》:明法
(1).使法令严明。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韩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
(2).明确的法令。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3).通晓法令。后汉书·郭贺传:“ 贺 能明法,累官, 建武 中为尚书令,在职六年,晓习故事,多所匡益。”
(4).明显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説。”
(5). 汉 、 唐 、 宋 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 汉 建元 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 唐 宋 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宋史·选举志一:“初,礼部贡士,设进士……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参阅通典·选举一
《漢語大詞典》:会元(會元)
(1).科举时代,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 顺治 乙未会试,题‘诗可以兴’七句。会元 秦鉽 卷,本房以为平而弃之。”《孽海花》第十三回:“尚书礼贤下士,个个接见,只有会元公来了十多次,总以闭门羹相待。”参阅明史·选举志二
(2).犹汇要、纂要。多用于书名。如五灯会元近事会元
《漢語大詞典》:贡书(貢書)
(1).贡士的名册。 唐 陆龟蒙 《秋赋有期因寄袭美时将主试贡士》诗:“云似无心水似閒,忽思名在贡书间。”
(2).称州府呈报给礼部的参加会试的举人名册。 宋 文同 《文安县君刘氏墓志铭》:“故其子 天启 ,尝预郡府贡书,占在高等,天人教之也。”
(3).写信给对方的敬称。《艺风堂友朋书札·邓嘉缉六》:“嗣復贡书,未荷赐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