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居士  拼音:jū shì
1.称隐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
2.佛教称在家佛教徒。《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清。钱谦益 莆阳陈氏寿宴诗:「方床竺几夹窗纱,人说毗耶居士家。」
《漢語大詞典》:梵志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漢語大詞典》:贵种(貴種)
(1).谓出生于高门世家。史记·外戚世家:“士不必贤世,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 明 汤显祖 《紫箫记·托媒》:“好容易得名姝!我要有三件的:一要贵种,二要殊色,三要知音。” 清 龚自珍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夫有倡於上,则必有贵种福德之臣助於下,相与报佛恩,祈福德,以合成一世界之福德,岂可闕也!”
(2).指地位高贵的种姓、氏族。史记·匈奴列传:“ 呼衍氏 、 兰氏 ,其后有 须卜氏 ,此三姓其贵种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 天竺 以刹利、媻罗门二姓为贵种,自餘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陁是也。” 章炳麟 《訄书·原人》:“是则祭寝庙者亡其大宗,而以异姓为主后也,安论其戎狄与贵种哉。”
《漢語大詞典》:毗舍
(1).佛教语。梵文译音。又译作“吠舍”、“吠奢”。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指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等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遂利远近”自注:“﹝吠奢﹞,旧曰毗估。”毗,一本作“ 毘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天竺 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餘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陁是也。”
(2).邻舍。 林纾 《清中宪大夫揭阳姚公墓志铭》:“故每遇无聊不平,輙键户,取所手録者,抗声击节,恣读无已,声震毗舍,过者怪诧。”
《國語辭典》:婆罗门(婆羅門)  拼音:pó luó mén
1.印度的贵族。
2.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也称为「婆罗门引」。
3.梵语音译,意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漢語大詞典》:诸姓(諸姓)
(1).众子孙。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 陈留 阮 家诸姓秀,邐迤出拜何駢罗。” 冯浩 笺注:“ 郑氏 註礼记,姓者子姓,谓众孙也。此曰 阮 家诸子孙耳。”
(2).指古代少数民族各种姓。新唐书·回鹘传下:“后 突厥 衰, 夷男 反攻 頡利 ,弱之,於是诸姓多叛 頡利 ,归之者共推为主, 夷男 不敢当。”
(3).别的姓氏。太平广记卷二二引 唐 陈翰 《异闻集·僕僕先生》:“有姓 崔 者,亦云名 崔 ;有姓 杜 者,亦云名 杜 。其诸姓亦尔。”
《國語辭典》:种姓(種姓)  拼音:zhǒng xìng
1.宗族。《史记。卷一一○。匈奴传》:「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
2.一种明显区分社会阶级的制度。以印度为例,最初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四大种姓。种姓间因阶级分明,所以不能交往、通婚。
3.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根性。也称为「种性」。
《國語辭典》:贵姓(貴姓)  拼音:guì xìng
询问他人姓氏的敬词。《红楼梦》第四二回:「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
《國語辭典》:吠舍  拼音:fèi shè
商贾。为梵语vésa的音译。印度的四姓之一。此族积财巨亿,坐而出纳,故称为「吠舍」。也作「鞞舍」、「毗舍」、「吠奢」。
《國語辭典》:旃荼罗(旃荼羅)  拼音:zhān tú luó
印度四级种姓以外的贱民。梵语caṇḍāla的音译,为屠者、下姓之意。从事屠宰、除粪等工作。印度教徒视他们为不可接触者,甘地则改称为「上帝的孩子们」。其住处有特别的标志,而且均位于城外。《大唐西域记》卷三:「命旃荼罗抉去其眼。」也作「旃陀罗」。
《漢語大詞典》:戍陀罗(戍陀羅)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属第四级,没有任何权利,仅从事“低贱”、“卑微”的劳动,或为高级种姓服役。其实际地位无异于奴隶。也称首陀罗。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戍陀罗,输句反。旧言首陀。谓田农宦学者也。此等四族国之大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穡。”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四曰戍陀罗,旧云首陀,为农民及奴身勤稼穡者。”
《國語辭典》:首陀罗(首陀羅)  拼音:shǒu tuó luó
农人。为梵语śūdra的音译。为印度社会的第四阶级,四大种姓里的最下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也译作「首陀」、「戌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