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书生(書生)
(1).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东观汉记·赵孝传:“﹝ 孝 ﹞常白衣步担,尝从 长安 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閤下,书生也。《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属对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 茅盾 《脱险杂记》十二:“人家说他战前还在 广州 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
(2).抄写的人。 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
《漢語大詞典》:青藜
(1).指藜杖。 唐 刘言史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 宋 王安石 《昼寝》诗:“井径从芜漫,青藜亦倦抉。” 明 徐渭 《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诗之三:“ 阿宣 也锁书堂去,独曳青藜咏玉簪。”
(2).三辅黄图·阁:“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 向 ,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宋 王安石 《上元戏呈贡父》诗:“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金莲烛,祥光普照,喜得红云飞绕,依稀似对青藜耀。” 清 陈鹏年 《冬日感怀》诗:“直庐夜检青藜照,讲幄朝呈《白虎通》。”
(3).借指苦读之事。 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得妻:“衣冠俊雅,为姻亲青藜抛下。”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怅怅词》词:“问何为潦倒、青藜笔砚。老大怕逢裘马辈,颠狂合入烟花院。”
(4).借指读书人。 明 夏完淳 《军宴》诗之一:“自愧青藜陪客座,幸从 细柳 识军威。”
《漢語大詞典》:寒毡(寒氈,寒氊)
亦作“ 寒氊 ”。
(1).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郑虔 ﹞在官贫约甚,澹如也。 杜甫 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后以“寒毡”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 明 王世贞 《鸣凤记·拜谒忠灵》:“数载困寒毡,遭遇明扬简微贱。”
(2).指清苦的读书人。 清 钱谦益 《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澹泊自将,不改寒毡之雅志。”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两浙校官集:“其诗集於 咸丰 告成,虽采辑未徧,而发潜阐幽,琳瑯满目,亦足为寒氊生色。”
《漢語大詞典》:士夫
(1).青年男子。易·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孔颖达 疏:“年老之妇得其彊壮士夫。”
(2).通称男子。 金 元好问 《聂孝女墓铭》:“以子则孝,以妇则义。以断则勇,以守则智。於今之人,麟凤之瑞。莫靳者名,天曰美器。不於士夫,一女之畀。铭以表之,并志予媿。”
(3).士大夫;读书人。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夫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謫於妻子,外蒙讥於士夫。” 汪继培 笺:“士夫,谓士大夫。”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至於荷艷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於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 元 曾瑞 《醉太平·失题》曲:“相邀士夫,笑引奚奴, 涌金门 外过 西湖 ,写新诗弔古。”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四:“近日士夫,争学 杜 诗,不知读书果曾破万卷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当有预备》:“夫以今日之局,较诸三年以前国家有大得失士夫皆熟视无覩时,岂不谓之大有进步?”
《漢語大詞典》:士子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阶层。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3).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 天保 末, 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 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象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豪门士族的子弟。文选·沈约〈恩倖传论〉:“且士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见崇 西汉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东方朔 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李善 注:“二涂谓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贱职,庶族不涉清阶。” 刘良 注:“晚代谓 魏 晋 也。士与人异品杂用,故云二涂。”
(5).将士家的子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曰:“是后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曰:‘……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復赖此。’”
《漢語大詞典》:措大
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代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人之首;一説衣冠儼然,黎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犯必有验,比于醋而更验,故谓之焉。或云:往有士人,贫居 新郑 之郊,以驴负醋,巡邑而卖,復落魄不调。邑人指其醋驮而号之。 新郑 多衣冠所居,因总被斯号。亦云: 郑 有 醋沟 ,士流多居。其州沟之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愚以为四説皆非也。醋,宜作‘措’,正言其能举措大事而已。”类说卷四十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江陵 号衣冠藪泽,人言琵琶多於饭甑,措大多於鯽鱼。”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太祖 曰:‘安得宰相如 桑维翰 者,与之谋乎?’ 普 对曰:‘使 维翰 在,陛下亦不用,盖 维翰 爱钱。’ 太祖 曰:‘苟用其长,亦当护其短。措大眼孔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读书的功名须奋发,得志呵做高官,不得志呵为措大。”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陈自明》:“酸措大正气逼人,妾不愿近。” 郁达夫 《她是一个弱女子》四:“还有天才、学问等也是空的,不过是穷措大在那里吓人的傲语。”
《漢語大詞典》:学究(學究)
(1).科举中的科目名。 唐 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 宋 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许孟容 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范仲淹 ﹞与 朱 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 姜遵 ﹞独留 仲淹 ,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 朱学究 年虽少,奇士也。’”
(2).读书人的通称。 宋 陆游 《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 维摩 。”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
(3).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李青莲 《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4).旧指私塾的教师。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猻王。’” 清 赵翼 《大柳驿》诗:“ 大柳驛 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漢語大詞典》:学生(學生)
(1).学习养生之道。庄子·达生:“ 田开之 见 周威公 , 威公 曰:‘吾闻 祝肾 学生,吾子与 祝肾 游,亦何闻焉?’”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学养生之道也。”
(2).在校学习的人。后汉书·灵帝纪:“﹝ 光和 元年﹞始置 鸿都门 学生。” 李贤 注:“ 鸿都 ,门名也。於内置学,时其中诸生……至千人焉。”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舘学生三百人。”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臧否人物。”
(3).借指向人家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 中国 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4).晚辈。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宰相 王溥 父 祚 ,少为 太原 掾属。 宿州 防御使既老, 溥 劝其退居 洛阳 ,居常怏怏,及 溥 为相,客或候 祚 , 溥 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 祚 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学生:“ 陈省华 对客,子 尧叟 等列侍,客不安, 省华 曰:‘学生列侍,常也。’”
(5). 明 清 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 西门庆 道:‘也是 淮 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说岳全传》第十回:“学生祖上,原系世代武职,故遗下此剑,今学生已三代改习文学,此剑并无甚用。”
(6).方言。指男孩子。
《漢語大詞典》:学徒(學徒)
(1).从师受业的人;学生。 汉 蔡邕 《司徒杨秉碑》:“於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碑,表勒鸿勋。”后汉书·郑玄传:“家贫,客耕 东莱 ,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晋书·虞溥传:“大修庠序,广招学徒。”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素业传学徒,清门有君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夫妇死孝:“ 杜阳父 友开 , 江阴 人,隐居教授…… 天历 间, 浙 右菑荒,米价腾踊,学徒散去。”
(2).泛指读书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朱庆余 《送祝秀才归衢州》诗:“学徒花下别,乡路雪边寻。”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侍中 裴耀卿 因入书库观书,既而谓人曰:‘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学徒云集,官家设教,尽在是矣。’”
(3).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工厂里随师学技术的青少年。 邹韬奋 《经历·“难兄难弟”的又一个》:“十五岁的时候小学还未读完,就被送到一家趸批匹头的字号里做学徒。”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后来,又翻看报,华安机器厂招收学徒的大字广告,跳到我的眼里来了。”
(4).当学徒。 老舍 《四世同堂》一:“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 梁元勋 《人们在前进》:“我刮刮胡子跟你学徒去。”
《漢語大詞典》:众士(衆士)
(1).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书·胤征:“尔众士,同力王室。” 孔 传:“以天子威命,督其士众使用命。”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
(2).指贵臣以外诸臣。礼记·丧大记:“众士疏食水饮。” 郑玄 注:“众士,所谓众臣。”参见“ 众臣 ”。
(3).泛指读书人。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特达而相知者,千载之一遇也;招贤而处友者,众士之常路也。”
《漢語大詞典》:众臣(衆臣)
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仪礼·丧服:“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屨。”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其餘皆众臣也。”
《漢語大詞典》:士族
(1).世族。 东汉 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士族制度于 南北朝 时最盛,至 唐 末渐趋消亡。晋书·许迈传:“ 许迈 字 叔玄 ,一名 映 , 丹阳 句容 人也。家世士族,而 迈 少恬静,不慕仕进。”北史·裴让之传:“ 杨愔 每称叹曰:‘ 河东 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晋王 下教置百官,於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
(2).泛指读书人,士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近在 并州 ,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朱滔 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滔 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漢語大詞典》:儒侠(儒俠)
(1).儒生和游侠。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2).指有侠义之风的读书人。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 曹子 本儒侠,笔势翻涛澜。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漢語大詞典》:较士(較士)
指应考的读书人。 清 汪懋麟 《送子静主桂林省试》诗之三:“纷纷较士竞中原,见説殊方总避垣。”
《漢語大詞典》:士君子
(1). 周 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中之间,宾主共之也。” 郑玄 注:“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
(2).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
(3).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嘆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 文王 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
(4).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漢語大詞典》:白衣士
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唐 韦应物 《云阳馆怀谷口》诗:“念昔白衣士,结庐在 石门 。”参见“ 白衣 ”。
《漢語大詞典》:白衣
(1).白色衣服。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旧唐书·薛仁贵传:“ 仁贵 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 宋 苏轼 《和答庞参军》:“一见胜百闻,往鏖 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 辽 年。” 胡征 《白衣女》:“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更记不清你那夜的容颜,只留下一个白衣的身影,在我深沉的忆念里。”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史记·儒林列传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禰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浩然:“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汉书·龚胜传:“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隋书·百官志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壚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沈畯 《九日》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参见“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晋书·蔡谟传:“冬蒸, 謨 领祠部,主者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陈书·陈拟传:“ 世祖 嗣位,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復本职。”新唐书·封常清传:“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上大怒,復议兴师,以前副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卢文弨 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説,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