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戈矛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汉 张衡 《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 元年,为 袁谭 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餘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 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清 顾炎武 《广昌道中》诗之一:“出车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军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喒嘱付您箇 张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统戈矛,今番不是强夸口。”
(3).战争;冲突。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远侯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谋,心中谁信起戈矛。”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岂无贫亲戚,视之若赘瘤。还闻骨肉间,往往生戈矛。”
《漢語大詞典》:介士
(1).武士。韩非子·显学:“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 梁启雄 浅解:“介士,即甲士、兵士。”汉书·张汤传:“天子赠印綬,送以轻车介士,諡曰 敬侯 。”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会 吴王夫差 将修怨於 越 ,下令国中募介士,无应者。”
(2).耿介正直的人。汉书·邹阳传“是以 申徒狄 蹈 雍 之河” 颜师古 注引 汉 服虔 曰:“﹝ 申徒狄 ﹞ 殷 之末世介士也。” 明 方孝孺 《题杨先生墓志铭后》:“古所谓介士幽人拔流俗者,其 白鹿子 之谓邪!” 清 钮琇 觚賸·石言:“瑕不掩瑜,贋不乱真,介士之别也。”
《漢語大詞典》:班剑(班劍)
(1).有纹饰的剑。或曰以虎皮饰之。班,通“ 斑 ”。 汉 制,朝服带剑。 晋 易以木,谓之班剑,取装饰灿烂之义。后用作仪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南史·张敬儿传:“﹝ 敬儿 ﹞既得开府,又望班剑。语人曰:‘我车边犹少班兰物。’”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韦公德政碑》:“罗衣蛾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剑虎士,森乎翠幕之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班剑:“本 汉 朝服带剑,取五色班阑之义。《开元礼义纂》曰: 汉 制,朝服带剑, 晋 代之以木,谓之班剑, 宋 齐 谓之象剑。”
(2).指持班剑的武士。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以靖难之功,进爵为侯,兼授尚书令、中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旧唐书·魏徵传:“ 徵 薨,年六十四, 太宗 亲临慟哭……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参见“ 斑剑 ”。
《漢語大詞典》:斑剑(斑劍)
饰以虎皮之剑。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追赠太尉……给节加羽葆鼓吹,增斑剑为六十人。” 李善 注引汉官仪曰:“斑剑者,以虎皮饰之。” 张铣 注:“羽葆、斑剑,并葬之仪卫,增於常仪,为六十人也。”参见“ 班剑 ”。
分類:虎皮
《漢語大詞典》:貙虎
(1).即貙。尔雅·释兽“貙,似貍” 晋 郭璞 注:“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2).貙和虎。亦泛指猛兽。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 炎帝 战於 阪泉 之野。” 司马贞 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貙虎虣闞,不能威蚊虻。” 清 宋荦 《赠太仆卿高公挽诗》:“ 乌石峰 高穴貙虎,赤狐跳踉黄狨舞。”
(3).比喻勇猛的武士。 清 叶士宽 《上党》诗:“往恨经貙虎,清时絶鼓鼙。”
《漢語大詞典》:缇衣(緹衣)
(1).古代武士之服。周礼·春官·司服“凡兵事,韦弁服” 汉 郑玄 注:“今时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遗色。” 贾公彦 疏:“纁赤之衣,是古兵服赤色遗象。” 汉 张衡 《西京赋》:“緹衣韎韐,睢盱拔扈。” 宋 司马光 《百官表总序》:“重以藩方跋扈,朝廷畏之……遂有朝编卒伍,暮拥节旄,夕解緹衣,旦紆公袞者矣。”
(2).借指武士。 清 周亮工 《送王庭一入楚序》:“当予戊戌就逮时,緹衣闭予舴艋中,卫以甲士,謡諑之音日夜弗息。”
分類:武士
《漢語大詞典》:髦皇
指英俊美盛的武士。梁书·张率传:“岂借仪於褕袂,寧假器於髦皇。”
《漢語大詞典》:壮士(壯士)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孤剑(孤劍,孤劒)
亦作“ 孤劒 ”。一把剑。亦借指单独的武士。 唐 陈子昂 《东征答朝臣相送》诗:“孤剑将何託,长謡塞上风。” 唐 吕温 《凌烟阁勋臣并序》:“疋马孤劒,为王前驱。” 前蜀 韦庄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诗:“犹喜故人天外至,许将孤剑日边归。” 金 元好问 《孤剑咏》:“吟成孤劒咏,门外山神泣。”
《漢語大詞典》:武士
(1).有勇力的人。墨子·备梯:“攻备已具,武士又多,争上吾城,为之奈何。”庄子·人间世:“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 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俺 汉王 自亭长出身,起兵 丰 沛 ,只重武士,不贵文臣。”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诗:“我敬爱的劳动的武士啊!你是英雄的,而且是忠诚的。”
(2).指宫廷卫士。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力士、武士固近侍傍。”
(3).即武卒。史记·苏秦列传:“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参见“ 武卒 ”。
(4).中世纪 欧洲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骑士。 鲁迅 《准风月谈·黄祸》:“他( 德 皇 威廉 )还画了一幅图,是一个 罗马 装束的武士,在抵御着由东方西来的一个人。”
《漢語大詞典》:武卒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漢語大詞典》:介胄
(1).铠甲和头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 ,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漢語大詞典》:楚制(楚製)
亦作“ 楚制 ”。
(1). 楚 服的形制。衣较短。汉书·叔孙通传:“ 通 儒服, 汉王 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 楚 製, 汉王 喜。” 颜师古 注:“製,谓裁衣之形製。”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纻舞歌辞》之一:“ 吴 刀 楚 制为佩褘,纤罗雾縠垂羽衣。”战国策·秦策五“ 不韦 使 楚 服而见” 宋 鲍彪 注:“以王后 楚 人,故服 楚 製以説之。”
(2).专指武士之服。 唐 白行简 《垂衣治天下赋》:“ 楚 製者分閫而守封,缝掖者坐帷而论古。”
见“ 楚製 ”。
分類:武士形制
《漢語大詞典》:袨服
(1).黑色礼服。指武士之服。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
(2).盛服;艳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胡氏子》:“俄一女子袨服出,光丽动人。”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粧袨服,招接四方游客。”
《漢語大詞典》:赤帻(赤幘)
(1).赤色头巾。古代武士所服。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
(2).借指士卒。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 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幘,歌鼓壮军容。” 清 陈章 《放羊行为改堂先生作》:“太守闻之诧至夕,亟修尺书走赤幘。”
(3).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载, 安阳 城南亭西舍,有一老雄鸡,化而为人,冠赤帻。后因以借指雄鸡。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踏藉盘桉翻,终日憎赤幘。” 宋 陆游 《赠老鸡》诗:“峨峨赤幘先羣辈,喔喔长鸣盖四郊。”
《漢語大詞典》:短后衣(短後衣)
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活动,多为武士之衣。语出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 郭象 注:“短后之衣,为便於事也。” 唐 岑参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自逐 定远侯 ,亦著短后衣。”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凡説武人,多云衣短后衣……短后衣出庄子·説剑篇,盖古之士人,衣皆曳后,故时有衣短后之衣者。” 清 林则徐 《送嶰筠赐环东归》诗:“ 天山 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 张素 《寄明星》诗:“陈书几见虚前席,射猎空餘短后衣。”
分類:上衣武士
《漢語大詞典》:缦胡(縵胡)
(1).粗而没有文理的帽带,武士冠缨。 晋 左思 《魏都赋》:“三属之甲,縵胡之缨。” 南朝 梁 沈约 《悯国赋》:“育青蟣於玄胄,垂葆髮於縵胡。” 唐 刘禹锡 《许州文宣王新庙碑》:“矜甲胄者知根於忠信,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
(2).借指兵卒。新唐书·儒学传序:“ 禄山 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縵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