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由 → 繇由”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事由  拼音:shì yóu
事情原委、来由。唐。方干 感时诗三首之一:「破除生死须齐物,谁向穹苍问事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实不知是我家老儿,只认是贼,为此不问事由,杀了。」
《國語辭典》:因由  拼音:yīn yóu
1.原因。《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付吏张大年勘问因由。」《红楼梦》第四八回:「若有提起因由的,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
2.理由、借口。《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九出》:「我待去它家走一遭,又无因由。真个是眉头一点愁。」元。曾瑞《留鞋记。楔子》:「他把这脂粉作因由,……我见他趋前退后。待言语却又早紧低头。」
3.因缘。《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向庄生指出夙世因由,那庄生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
《漢語大詞典》:由子
(1).即游子。由,通“ 游 ”。 汉 焦赣 《易林·比之蹇》:“ 申生 见母,下有由子。” 清 方以智 通雅·称谓:“ 焦氏 《易林》曰‘下有由子’,即谓游子。”参见“ 游子 ”。
(2).理由;借口。如:要和他寻事,非得有个由子不可。
《國語辭典》:游子  拼音:yóu zǐ
离家远游他乡作客的人。汉。苏武〈烛烛晨明月〉诗:「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也作「游子」。
《國語辭典》:游子(遊子)  拼音:yóu zǐ
离家远游的人。《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唐。李白 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作「游子」。
《國語辭典》:理论(理論)  拼音:lǐ lùn
1.由实践中归纳或由观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说理或论点。
2.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北史。卷四四。列传。崔亮》:「光韶博学强辩,尤好理论。」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
3.据理争论,讲理。《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若先嚷破了,反被他做了准备。不如竟到官司,与他理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心中不觉暗暗动怒;只不便同他理论。」
4.理会、注意。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五三出:「如今卢府著忙,不暇理论到此事。」《英烈传》第三一回:「那周颠日日也在帐中闲耍,太祖也不十分理论。」
5.道理、理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既是个女子,怎生不守闺门之训,这绣鞋儿却揣在郭华怀中,有何理论,从实招来。」
《國語辭典》:头条(頭條)  拼音:tóu tiáo
1.最重要事件,通常是当天具有最高报导价值的新闻事件。
2.理由。《宋元戏文辑佚。李勉》:「与卑人生两个孩儿,看看长成,怎教他别取个头条嫁个人?」
《漢語大詞典》:无处(無處)
(1).无所处。谓没有处置的理由。孟子·公孙丑下:“若於 齐 ,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餽之,是货之也。” 赵岐 注:“我在 齐 无事,於义未有所处也。义无所处而餽之,是以货财取我。”
(2).犹无为,无常。《吕氏春秋·圜道》:“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 高诱 注:“有处,有为也。有为则不能化,乃无处为也。”
(1).没有处所;没有地方。《楚辞·九辩》:“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汉书·高后纪:“汝为将而弃军, 吕氏 今无处矣。” 颜师古 注:“言见诛灭,无处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这样的苦闷却又无处可以告说。”
(2).无一处,没有任何地方。 唐 方干 《送孙百篇游天台》诗:“远近常时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漫山遍野,无处不到,并无一些下落。”
《國語辭典》:无名(無名)  拼音:wú míng
1.没有名声。《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2.没有正当理由。《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所不取。」
3.没有名字、没有名称,或指名字不为人所知。如:「无名英雄」。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國語辭典》:有名  拼音:yǒu míng
1.很有名声,为社会人士熟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且说婺州永康县有个有名的秀才,姓陈,名亮字同父。」《文明小史》第二○回:「是这里一个有名的财东,独自开了一爿学堂。」也作「有名气」、「有名望」。
2.有正当的理由。《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今郭汜未除,而杀天使,则汜兴兵有名,诸侯皆助之矣。」
《國語辭典》:何苦  拼音:hé kǔ
何必自寻苦恼。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不需要。《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又不是管事的人,何苦我坏你名声?」
《國語辭典》:无故(無故)  拼音:wú gù
1.没有原因。《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是汝无故犯我边塞,晋王使我统百万之众,直趣西楼,灭汝种类。」《西游记》第二七回:「这猴著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
2.不外、不过是。《金瓶梅》第八六回:「你无故只是他家行财,你也挤撮我起来。」也作「无过」。
《國語辭典》:一来(一來)  拼音:yī lái
1.来一趟。唐。白居易 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2.一来到。如:「他一来就破口大骂。」
3.略略动作、行事。如:「用手那么一来,箱子就开了。」、「你那么一来,岂不害了他?」
4.并说数事,分别叙述之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凤生腼腼,心里也有些喜欢。」《文明小史》第一回:「一来尽了我们的东道之情,二来店家弄坏了他的东西,……。」
《國語辭典》:一则(一則)  拼音:yī zé
1.一条、一项。如:「一则新闻」、「一则广告」。
2.分条叙说数事时,用以表示第一条或并列的二条。如:「便利超商有很多个好处:一则民生小用品齐全,二则价格合理公道,三则设置密度大,购买方便。」《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國語辭典》:道理  拼音:dào lǐ
1.事情的真理。《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2.理由。《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又是翰林,将来仍旧得法,也未可知,那有不看重他的道理?」
3.处理或打算。《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明日先把案内人證提来,再作道理。」《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寻思一计:『若不生个道理,如何能勾酒吃。』」
4.道义、道德。《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也作「道礼」。
《國語辭典》:勉强(勉強)  拼音:miǎn qiǎng
1.尽力而为。汉。刘向《列女传。贤明传。周南之妻》:「国家多难,惟勉强之。」
2.牵强、不自然。如:「勉强一笑」。
3.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如:「他既然执意离去,你又何必要勉强他留下来?」
《國語辭典》:因为(因為)  拼音:yīn wèi
连词,用来提起所述的原因。《水浒传》第六三回:「因为此人性急,人皆呼他为急先锋。」《老残游记》第二回:「因为人太多了,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