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因依
(1).倚傍;依托。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八:“迴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和赵德庄韵》词:“南云雁少,锦书无箇因依。” 沈钧儒 《挽张仲仁先生》诗:“还童乏术竟长眠,慟失因依五十年。”
(2).原因;原委。 宋 苏轼 《辨题诗札子》:“臣今省忆此诗,自有因依,合具陈述。”《水浒传》第二二回:“ 唐牛儿 告道:‘小人不知前后因依。’”
(3).办法。《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未委作何计较,令水体而再復本源;不知有甚因依,遣池内之水却令清浄?”
《漢語大詞典》:因地
原委;因由。《水浒传》第二六回:“ 何九叔 道:‘小人并然不知前后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见开茶坊的 王婆 来呼唤小人殮 武大郎 尸首。’”参见“ 因果 ”。
《漢語大詞典》:因果
(1).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復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 ”。
(2).指原因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漢語大詞典》:端由
原委;缘由。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 崔生 ﹞遂细言端由,皆因奴 磨勒 负荷而去。” 宋 欧阳修 《鬼车》:“吾谓此何声,初莫穷端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
分類:原委缘由
《漢語大詞典》:因由
(1).理由;由头。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 汉成 眼瞥 飞燕 时,可怜 班 女恩已衰。未有因由相决絶,犹得半年佯暖热。”《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朱源 扯 瑞虹 背后私认他面貌,又与 陈小四 无异;只是姓名不同,好生奇怪。欲待盘问,又没个因由。”红楼梦第七四回:“或借着因由,合二门上小幺儿们打牙撂嘴儿,外头得了来的,也未可知。”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2).因缘,缘分;因果。 唐 王建 《望定州寺》诗:“回看佛阁青山半,三四年前到上头。省得老僧留不住,重寻可更有因由?”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老子 ﹞向 庄生 指出夙世因由,那 庄生 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自到金门,一心念佛,免不得是盲修瞎鍊,却也悟得宿世因由。”
(3).原委;原因。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宰臣问 沆 :‘与主上有何阶缘?’ 沆 乃具陈因由。”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你也去访个因由,要打我好生寃屈。”《水浒传》第四九回:“ 顾大嫂 道:‘伯伯,你不要推聋粧哑!你在城中岂不知道他两个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 孙立 道:‘我并不知因由。是那两个兄弟?’” 朱自清 《燕知草序》:“这自然有许多因由。”
(4).办法。 宋 黄机 《酹江月》词:“春愁几许?似春云蔼蔼,连空无数。隐约眉尖偏易得,没箇因由分付。”
《漢語大詞典》:本事
(1).原物。管子·海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讎盐於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 尹知章 注:“本事,本盐也。”
(2).古代指农业。荀子·王制:“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栖迟屑越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本事’就是农,‘末’就是工商业。”
(3).原事;旧事。吕氏春秋·求人:“故贤主之於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此五常之本事也。” 许维遹 集释:“﹝五常﹞或云五帝讹。”汉书·艺文志:“ 丘明 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説经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蔚宗 《后书》,实同 班氏 。乃各附本事,书於卷末。篇目相离,断絶失次。”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此岂信史所为论本事而为之传者耶?”
(4).本领;能耐。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序平康巷陌诸曲:“暇日羣聚 金莲 棚中,各呈本事,求欢之者,皆五陵年少及豪贵子弟。”《西游记》第三一回:“ 大圣 神通大,妖魔本事高。” 清 李渔 《风筝误·败象》:“料他有甚么本事,敢来与咱交锋。”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 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5).引申为作用,功用。 严复 《原强》:“其名数诸学,则藉以教致思穷理之术;其力质诸学,则假以导观物察变之方,而其本事,则筌蹄之於鱼兔而已矣。”
(6).指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所依据的故事的情节或原委。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乌生八九子:“若 梁 刘孝威 ‘城上乌,一年生九雏’,但咏乌而言,不言本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近世论乐府,必欲求合本事。”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我在此处,只能把书的本事略略叙出,以供读者参考。”
《漢語大詞典》:覼缕(覼縷)
亦作“覶缕”。
(1).犹言弯弯曲曲。古文苑·王延寿〈王孙赋〉:“忽踊逸而轻迅,羌难得而覼缕。” 章樵 注:“覼缕,委曲也。”一本作“覶缕”。
(2).谓详述。 隋 无名氏 《齐故员外郎马少敏墓志》:“编之史籍,无烦覶缕。”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之二:“恐此书到日,已在道矣。故不覼缕。” 清 赵翼 《哭缄斋侄》诗:“问疾只嫌閽拒客,不教覼缕诉心期。” 大我 《新社会之理论》二:“夫自旧社会观之京师,番壤也,守令蛇虺也,固揆之万喙而一致也……种种败德,不暇覼缕。”
(3).指事情的原委。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序》:“ 璟 曰:‘某祖 芳 ,前从 力士 问覼缕。’”
《漢語大詞典》:来历(來歷)
(1).经历;履历。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人不知来歷,亦不肯娶我。”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四孟驾出:“仍先一日封闭楼门,取责知委,不许容著来歷不明之人。” 刘宾雁 《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别看档案不过是一个纸口袋,它却装着你的来历,你的身份,是关于你本人存在的凭证。”
(2).指记载经历、履历的书面材料。《快心编二集》第六回:“ 丁严 三人参见过,递上来歷。”
(3).来由;原委。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 张元德 训道为行,固为疎阔, 子约 非之,是也;然其所説行字,亦不为全无来歷。”《水浒传》第十五回:“ 吴用 道:‘既没官司禁治,如何絶不敢去?’ 阮小五 道:‘原来教授不知来歷,且和教授説知。’” 清 李渔 《凰求凤·随计》:“昨日替他祈禳,那法师亲到阴间查他得病的来歷。”
(4).指人的身份或背景。 清 李渔 《意中缘·悟诈》:“兄弟,照他这等説来,像是有些来歷的,你便进去説一声。”
《漢語大詞典》:由然
(1).油然;自然而然。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喜色由然以生。” 卢辩 注:“由当为油。”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四折:“我为甚馆驛里权安顿,当日箇父亲行得处分,恰便似经板儿由然在心印。”
(2).原委;来由。汉书·匡衡传:“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宋书·礼志二:“世有险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时异,诚有由然,非忽礼也。”
《漢語大詞典》:端原
(1).原委;根由。《楚辞·九章·惜往日》“弗参验以考实兮” 汉 王逸 注:“不审穷覈其端原也。”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出观美俗,尤多《汉广》之高;入奉慈颜,不悯《汝坟》之瘁。兹为窃冒,厥有端原。”
(2).依旧。
《漢語大詞典》:末始
始末;原委。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余谓此言推鬼神之末始,植义甚精。”
分類:始末原委
《漢語大詞典》:报头(報頭)
(1).来由;原委。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俺想起来,俺爷又老了,以下又再没一人,况且俺小时节一了有些小气力,又有些小聪明,就随着俺的爷也读过书,学过些武艺,这就是俺今日该替爷的报头了。”
(2).报纸第一版、壁报、黑板报等上头标报名、期数等的部分。 魏新生 《一条题字》:“每当我们拿起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南开电影》,看着您那遒劲飘逸的报头题字,感到您老人家就在我们身边。”
《漢語大詞典》:由委
原委。法苑珠林卷六五:“﹝ 温无隐 与 张金停 ﹞闻而奇之,故就信家顾访,见马犹在,问其由委,并如所传。”
分類:原委
《漢語大詞典》:始终(始終)
(1).开头和结尾。庄子·田子方:“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美清泠而发越,忆辉光之璀璨。始终虽异,细大靡殊。”
(2).自始至终,一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颜鲁公 之在 蔡州 ,再从姪 峴 、家僮 银鹿 始终随之。” 宋 苏轼 《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之一:“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 昌黎 与 宗元 始终无嫌隙,亦可见篤於故旧矣。” 巴金 《灭亡》第一章:“汽车夫始终坐在车前,带着胆怯的样子,动也不动一下。”
(3).谓事情的本末或原委。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三》:“臣恐议者不深虑其始终,欲以一切息徭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卒有他变。”隋书·律历志下:“ 胄玄 所违, 焯 法皆合, 胄玄 所闕,今则尽有,隐括始终,谓为总备。” 唐 韩愈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愈 既哭弔,辞;遂叙次其族世名字、事始终。”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4).指产生和死灭。后汉书·张奂传:“通塞命也,始终常也。但地厎冥冥,长无晓期,而復缠以纊緜,牢以钉密,为不喜耳。”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殯而復悲,覩陈根而絶哭。”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杜诵:“ 杜君 诗调不失。如‘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得生人始终之理。”
(5).指一生,平生。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汉文 虽以策求士,迨我明天子然后能以策济人,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今公之所録,事不必本末,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矣。”
(6).毕竟;终究。 宋 苏轼 《元修菜》诗:“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元 无名氏 《年节》诗:“惟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鞋痕。” 曹禺 《雷雨》第一幕:“第一,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漢語大詞典》:表里(表裏)
(1).表面和内部,内外。管子·心术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淮南子·缪称训》:“﹝道﹞包裹宇宙而无表里。” 宋 司马光 《初春登兴国寺塔》诗:“为君作意登高处,试望皇州表里春。”
(2).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史记·孝武本纪论:“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 山东 曲阜 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
(3).衣服的面子与里子。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 汉 桓谭 新论:“《左氏传》《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
(4).泛指衣料。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詔书,带领许多人将着綵缎表里,来到 秦老 门首。”
(5).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 晋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6).比喻地理上的邻接。宋书·自序:“且表里强 蛮 ,盘带疆埸。”金史·地理志上:“取 淮 之中流为界,而与 宋 为表里。”
(7).谓呼应;补充。汉书·孔光传:“﹝ 光 ﹞又重忤 傅太后 指,由是 傅氏 在位者与 朱博 为表里,共毁譖 光 。”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李贤 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歷事,相为表里。”
《漢語大詞典》:屈曲
(1).弯曲,曲折。文选·张衡〈东京赋〉:“謻门曲榭,邪阻城洫” 三国 吴 薛综 注:“冰室门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也。” 唐 李群玉 《九子坂闻鹧鸪》诗:“正穿屈曲崎嶇路,又听钩輈格磔声。” 明 唐顺之 《条陈水运事宜》:“见 闽 浙 人舟行石罅间,屈曲无碍。” 宋教仁 《登韬光绝顶》诗:“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
(2).指事物的原委本末。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餘屈曲,难以辞极也。”
(3).委曲,曲意迁就。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其所以务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彊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万延之 ﹞性素刚直,做了两三处地方官,不能屈曲,中年拂衣而归。”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余赋性偏弱,迫以飢寒,不得遂其麋鹿之一往,屈曲从俗,姑且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