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闻声(聞聲)
(1).听到声音。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李木庵 《制宪》诗:“总纂加工宜努力,梦中删稿尚闻声。”
(2).听到消息。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儿子的朋友闻声也都抢着来传阅。”
声名。南史·任昉传:“ 褚彦回 尝谓 遥 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立枷:“当时人心大快, 佐 以此得縉绅闻声。”
《漢語大詞典》:时名(時名)
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 唐 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况时名年辈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众望。”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 清 周亮工 《悼元御兼怀仲侍》诗:“看尽飞鳶惊往事,好乘欵段谢时名。”
《漢語大詞典》:灵修(靈修)
亦作“ 灵脩 ”。
(1).指 楚怀王 。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灵,神也。脩,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諭君。”汉书·扬雄传上:“灵修既信 椒兰 之唼佞兮,吾纍忽焉而不蚤睹?”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灵修, 楚王 也。” 郑泽 《壬寅春日谒屈子祠》诗:“犀甲 吴 戈悲 战国 ,女萝山鬼怨灵修。”
(2).泛指君主。 清 钱谦益 《资德大夫忠宪高公神道碑铭》:“公之忠君爱国,死而弥篤。灵修美人之思,有餘恫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自序》:“美人香草,貌託灵脩。”
(3).指贤德明哲的人。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灵修忽尔逝,岁晏劳予心。”
(4).指美好的声名。 清 魏源《杂诗》之三:“感此大化奔,惧为造物腐。灵修不早立,百岁如过雨。”
(5).指思慕的恋人。 清 方朝 《大江吟》:“青鸟欲语意夷犹,天路险阻怀灵修。白日西驰不我留,长歌徙倚增离忧。” 清 龚自珍 《莺啼序》词:“予怀渺渺,灵修尚隔中央,只恐弃我如土。”参阅诗·秦风·蒹葭
(6).指神灵。《宋史·乐志十二》:“灵修戾止,詔以毛血。” 明 沈贞 《乐神曲·城隍》:“民不惊兮志定,眷灵修兮作民命。”
《漢語大詞典》:身世
(1).指人的经历、遭遇。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傅燮 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 桃源 内,益叹身世拙。” 陆文夫 《小巷深处》:“ 徐文霞 不停地哭着,让眼泪来诉说她的身世,痛苦和屈辱。”
(2).地位,声名。 宋 范成大 《净光轩》诗:“身世只今高几许?北峯浑共倚阑干。” 清 吴伟业 《同孙浣心等过福城观华严会》诗:“不求身世不求年,二六时中小有天。”
(3).一生;终身。 唐 韩偓 《小隐》诗:“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犂。” 宋 王安石 《相送行》:“一车南,一车北,身世匆匆俱有役。” 明 刘基 《摸鱼儿·金陵秋夜》词:“虚名枉误身世,流年衮衮 长江 逝,回首碧云无际。”
(4).自身与世界。 宋 林景熙 《玄宅铭》:“泯好恶,身世两忘,而復返於玄。” 清 唐甄 潜书·性功:“大道既裂,身自为身,世自为世……身世一气,如生成之丝;身世一治,如织成之带。”
《漢語大詞典》:声名(聲名)
(1).名声。礼记·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唐 杜甫 《奉赠王中允维》诗:“ 中允 声名久,如今契阔深。”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两件儿那一件声名大?”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七:“她本想早给 小芹 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可是因为自己声名不正,差不多都不愿意跟她结亲。”
(2).声教和名教。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礼。” 明 杨慎 《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皇明 文治之遥,声名之盛,使 仲尼 之道与王化远邇,多士生斯时斯地,亦厚幸矣。”
《漢語大詞典》:知名
(1).谓正确认识事物的名称。荀子·正名:“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杨倞 注:“浅与深俱不失其所,则为知名。”
(2).告知姓名。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郑玄 注:“有媒往来,传昏姻之言,乃相知姓名。” 孔颖达 疏:“故《昏礼》有六礼,二曰问名。”
(3).谓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宋 梅尧臣 《杂诗绝句》之七:“岸傍草树密,往往不知名。” 陈毅 《中岳庙》诗:“巍巍 中岳庙 ,少小即知名。”
(4).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史记·淮阴侯列传:“及 项梁 渡 淮 , 信 仗剑从之,居 戏下 ,无所知名。” 唐 杜甫 《相从歌赠严二别驾》:“ 梓 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汉 既平七国, 乘 由是知名; 景帝 詔拜 弘农 都尉。”
《漢語大詞典》:家声(家聲)
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史记·李将军列传:“单于既得 陵 ,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 陵 而贵之。”新唐书·狄兼谟传:“卿, 梁公 后,当嗣家声,不可不慎。”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家尊是縉绅,生怕失家声,故将饥饿忍。” 清 李渔 《蜃中楼·姻阻》:“夫人,他説得有理,论门户家声,也对得过,便依了他罢。” 郁达夫 《迟桂花》:“这一出赖婚的怪剧,在我只有高兴,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由头脑很旧的她看来,却似乎是 翁 家世代的颜面家声都被他们剥尽了。”
《漢語大詞典》:无名(無名)
(1).没有名声,声名不显于世。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汉 严忌 《哀时命》:“时曖曖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 唐 白居易 《初入峡有感》诗:“常恐不才身,復作无名死。”
(2).不追求名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準。”
(3).没有名称;没有名字。汉书·扬雄传下:“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晋书·卞壸传:“寄命於他人之门,埋尸於无名之冢。”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寻之。’因出视, 俊 无名。” 巴金 《军长的心》:“为了上个月那个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他整整忙了一个多月。”
(4).没有名义,没有正当理由。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寧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而讨之无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老夫愚不揣,劝将军自忖裁:旌旗且慢来,兵出无名道路猜。”
(5).道家称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为“无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清 黄鷟来 《陈青庭以萤火诗远寄索和次韵》之五:“欲问化生何自始,直穷天地到无名。”参见“ 无名之朴 ”。
(6).指无名火。《封神演义》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却把无名上脑来。”
(7).莫可名状。 丁玲 《松子》:“可是眼泪受一种无名的抑制,流不出来。”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到了车站……才知从 波士顿 到 梦野 是要经过 沙穰 的,我忽然起了无名的怅惘。”
(1).道家指天地形成前的状态。名,名称,概念。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2).不露名迹。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 成玄英 疏:“履道而为於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漢語大詞典》:逃名
(1).逃避声名而不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 法真 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 唐 司空图 《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庞树柏 《寄怀俞养浩先生》诗:“逃名儻悔才为累,畏俗无如酒最宜。”
(2).逃脱罪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漢語大詞典》:登仙
见"登仙"。
分類:登仙
《漢語大詞典》:名场(名場)
(1).名流会聚之所。 唐 王勃 《绵州北亭群公宴序》:“昔往 东吴 ,已有 梁鸿 之志;今来 西蜀 ,非无 张载 之怀。况乎践名场,携胜友。风月无几,琴酒俄乖。” 蒋青翊 注:“名胜之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所云 碧山堂 尚书者,即 东海 徐健菴 司寇,领袖名场者也。”
(2).指科举的考场。以其为士子求功名的场所,故称。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诗:“拟古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许棠:“既久困名场,时 马戴 佐 大同 军幕,为词宗, 棠 往謁之,一见如旧交。”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卷七九:“作诗非应举,何必就程式?热赶名场之人,岂有好诗好文哉?”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诗:“应笑 马生 多大志,最惭 韩子 逐名场。”
(3).泛指追逐声名的场所。 唐 李咸用 《临川逢陈百年》诗:“教我无为礼乐拘,利路名场多忌讳。” 金 元好问 《伦镇道中见槐花》诗:“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 清 龚自珍 《歌哭》诗:“閲歷名场万态更,原非感慨为苍生。”
《漢語大詞典》:后名(後名)
身后声名。后汉书·崔駰传:“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山下潭中有 杜元凯 碑, 元凯 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南齐书·王思远传:“﹝ 思远 ﹞谓 晏 曰:‘兄荷 世祖 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分類:身后声名
《漢語大詞典》:铮铮(錚錚)
(1).象声词。常形容金、玉等物的撞击声。南齐书·祥瑞志:“其东忽有声錚錚,又掘得泉,沸涌若浪。”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五絃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復錚錚。” 明许自昌《水浒记·投胶》:“猛按着腰间霜刃,发於新硎,问何年遇事,錚錚感奋。”《花城》1981年第2期:“忽的听见外面响起铮铮的脚步声。”
(2).比喻坚贞、刚强。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錚錚,佣中佼佼者也。” 李贤 注:“説文曰:‘錚錚,金也。’铁之錚錚,言微有刚利也。”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 董昌 称僭,杀□官 李韜 , 施从实 、 竇鄞 皆强諫,不听, 韜 最錚錚。” 明无心子《金雀记·临任》:“錚錚守贞,拚投崖,遇救仗彼神灵。” 吴晗 《灯下集·论海瑞》:“ 海刚峰 不怕死,不要钱,真是铮铮一汉子!”
(3).比喻声名显赫,才华出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洛中 錚錚 冯惠卿 ,名 蓀 ,是 播 子。”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端:“诗更高雅,于才子中名响錚錚。” 鲁迅 《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还组织了‘火花’的团体,有当时铮铮的革命家一百人至一百五十人的‘火花’派。”
(4).比喻言词刚劲有力。 清 李绍城 《〈泛湖偶记〉跋》:“观丽人錚錚数语,亦可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矣。”《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改造中国与世界’,七字铮铮天与地。”
《漢語大詞典》:名王
(1).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汉书·宣帝纪:“﹝ 神爵 二年﹞ 匈奴 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月,始和亲。” 颜师古 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代郡 乌丸 行单于 普富卢 、 上郡 乌丸 行单于 那楼 将其名王来贺。” 晋 潘岳 《闲居赋》:“故髦士投紱,名王怀璽。” 唐 杨师道 《咏马》诗:“徒令 汉 将连年去, 宛城 今已献名王。”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隔水氊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2).泛指皇族有封号的王。 唐 李白 《任城县厅壁记》:“ 汉 则名王分茅, 魏 则天人列土。”
《漢語大詞典》:籍籍
(1).众口喧腾貌。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 刘建 ﹞復数使使至 长安 迎 徵臣 , 鲁恭王 太后闻之,遗 徵臣 书曰:‘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復至 江都 。’” 颜师古 注:“籍籍,諠聒之意。”南史·齐始兴简王鉴传:“﹝ 鑑 ﹞行次 新城 ,道路籍籍,云 陈显达 大选士马,不肯就徵, 巴西 太守 阴智伯 亦以为然。”新唐书·刘蕡传:“自詔书下,万口籍籍,叹其诚鯁,至於垂泣。”《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夫人道:‘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
(2).声名盛大貌。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诗:“籍籍 关 外来,车徒倾国鄽。” 唐 杜甫 《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 仇兆鳌 注:“籍籍,声名之盛也。”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词:“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3).纵横交错貌;众多貌。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华容夫人 起舞曰:‘髮纷纷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 颜师古 注:“籍籍,从横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该 河洛 之籍籍,博百氏之云云。” 王明 注:“籍籍,纷纷貌。” 宋 司马光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之一:“槐花落庭除,籍籍不可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欻闻履声籍籍,两人惊起,则少年推扉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