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所闻(所聞)
所听到的;所知道的。《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
《國語辭典》:所知  拼音:suǒ zhī
1.知道的事理。《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2.相知的人。《仪礼。既夕礼》:「兄弟赗奠可也,所知则赗而不奠。」
《國語辭典》:知名  拼音:zhī míng
1.声名很大,为人所知。《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由是后进知名之士,莫不归心焉。」唐。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2.闻知姓名或声名。宋。梅尧臣 杂诗绝句一七首之七:「岸傍草树密,往往不知名。」
3.告知姓名。《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國語辭典》:茫然  拼音:máng rán
1.无所知的样子。唐。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红楼梦》第三三回:「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
2.怅惘若失的样子。唐。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诗:「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3.广远的样子。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杜甫〈遣兴〉诗三首之一:「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國語辭典》:有名  拼音:yǒu míng
1.很有名声,为社会人士熟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且说婺州永康县有个有名的秀才,姓陈,名亮字同父。」《文明小史》第二○回:「是这里一个有名的财东,独自开了一爿学堂。」也作「有名气」、「有名望」。
2.有正当的理由。《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今郭汜未除,而杀天使,则汜兴兵有名,诸侯皆助之矣。」
《漢語大詞典》:见知(見知)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尧 舜 至於 汤 ,五百有餘岁。若 禹 、 皋陶 ,则见而知之;若 汤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 老 名号。”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於前,赏罚不弊於后,安有不葬之患。”
(3).受到知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飞廉 以善走事 紂 , 恶来 多力见知。 周武王 伐 紂 ,兼杀 恶来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 王逢原 见知 王荆公 ,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諛,初不及文字间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 嵩阳 守 重庆 , 铜梁 大司马 张襄宪公 佳胤 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
(4).为人所知。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祕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於世也。”
(5).见“ 见知法 ”。
《漢語大詞典》:人听(人聽)
(1).众人所知闻。《后汉书·朱浮传》:“ 浮 事虽昭明,而未达人听,宜下廷尉,章著其事。”后汉书·徐稺传:“伏见处士 豫章 徐稺 、 彭城 姜肱 ……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2).即民听,指百姓的视听。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孔 传:“言天因民以视听,民所恶者天诛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足下听断明允,庶事无滞,则吏慎其负,而人听不惑矣。” 胡三省 注:“人听,即民听。晋书史臣避 唐太宗 讳,改民为‘人’,《通鑑》因之。”
《国语辞典》:汩没(汩没)  拼音:gǔ mò
1.沉沦。唐。李咸用〈秋夕书怀寄所知〉诗:「三岛路遥身汩没,九天风急羽差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倘若恐怕浊界汩没,一时记不起,到得五十年后,我来指你个境头。」
2.浮沉。宋。苏洵〈木假山记〉:「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3.埋没。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4.形容水波的声音。
5.淹没。
《漢語大詞典》:隐德(隱德)
(1).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 昶 独异焉。”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 顺宗皇帝 以上圣之姿,早处储副,晨昏进见,必有所陈,二十餘年,未尝懈倦,阴功隐德,利及四海。” 宋 叶适 《朝散鲍公墓志铭》:“ 梁公 铭所谓‘有隐德,东南士人器重之’者, 梁公 , 元祐 名臣也。” 清 戴名世 《先世遗事记》:“余家世孝弟力田,至 南居 府君尤多隐德,乡里称为长者。”
(2).立志。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高祖 简 ,徙居于 蔡 ,曾祖 中 ,祖 真 ,皆隐德不仕。”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二折:“祖讳 德新 ,父讳 古 ,皆隐德不仕。”
《國語辭典》:漠然  拼音:mò rán
1.寂静无声。《庄子。天道》:「老子漠然不应。」
2.不关心、不相关或无知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众朋友多来吊唁,就中便有说著会试一事的,灿若漠然不顾。」
《國語辭典》:养拙(養拙)  拼音:yǎng zhuó
涵养质朴的性情。《文选。潘岳。闲居赋》:「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唐。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五首之二:「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
《國語辭典》:璞玉  拼音:pú yù
未经琢磨加工的玉石。比喻有潜质而未经琢磨的人。如:「青少年有如璞玉,待经琢磨可成大器。」
《國語辭典》:混然  拼音:hùn rán
1.无分别的样子。《荀子。非十二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也作「浑然」。
2.浑朴无所知的样子。《荀子。儒效》:「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國語辭典》:夙闻(夙聞)  拼音:sù wén
从前听过。《聊斋志异。卷一。娇娜》:「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
分類:知道所知
《漢語大詞典》:茫乎
亦作“ 芒乎 ”。 犹茫然。无所知的样子。庄子·天下:“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 、 贾谊 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金 王若虚 《四醉图赞》:“漠乎其如忘其声,茫乎其如忘其形。”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异之 亡,余虽於学日从事焉,茫乎不自知其可忧而可喜也。”参见“ 茫然 ”。
分類:茫然所知
《國語辭典》:茫然  拼音:máng rán
1.无所知的样子。唐。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红楼梦》第三三回:「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
2.怅惘若失的样子。唐。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诗:「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3.广远的样子。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杜甫〈遣兴〉诗三首之一:「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