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理
(1).事理;事物的规律。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者, 乌获 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功。” 唐 韩愈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稍殊异,即怪之,其於道理有何所伤?” 宋 曾巩 《〈张文叔文集〉序》:“是时 文叔 年未三十,喜从余问道理,学为文章,因与之游。”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白乐天 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听说 曾大先生 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
(2).规矩;情理;理由。汉书·邹阳传:“窃闻 长君 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 长君 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 宋 欧阳修 《答西京王相公书》:“其言乖谬,不合道理。”《花月痕》第四七回:“大抵做人,总要懂点道理,有个器量,难道武夫不吃饭么?”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
(3).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 宋 王明清 《挥麈录馀话》卷二:“ 俊 道:‘若番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 张相公 人马,北面有番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 冷笑:‘我别有道理。’” 明 冯梦龙 《量江记·皇甫醉遁》:“将军醉得这箇模样,不如大家扶他上马,逃回 金陵 ,再作道理。” 吴组缃 《山洪》二八:“这样研究了半天,还是得不出结论,只好暂时用 戚先生 的主张,等以后斟酌情形,再作道理。”
(4).阐扬称说某种教义。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南之妻:“生於乱世不得道理,而迫於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
(5).道术;法力。《封神演义》第三七回:“今有 张桂芳 ,以左道旁门之术,征伐 西岐 。弟子道理微末,不能治伏。”
(6).道里;路途。 宋 周邦彦 《汴都赋》:“据偏守隅,则无以限西方之贡职,平道理之远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因修《一统志》,令天下皆具舆地图册,以攷疆域道理之远近,皆聚于统志馆中。”
《漢語大詞典》:道谊(道誼)
(1).道义。 宋 戴复古 《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元 虞集 《牟先生墓志铭》:“父子之间,讨论经学,以忠孝道谊相切劘。” 郭沫若 《序〈志愿军一日〉》:“我们就在道谊上也打了一次大胜仗。”
(2).指道术,技艺。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韦四太爷 问 张俊民 道:‘你这道谊,自然着实高明的?’ 张俊民 道:‘熟读 王叔和 ,不如临症多。’”
《漢語大詞典》:秋驾(秋駕)
(1).一种御马的技艺。吕氏春秋·博志:“ 尹儒 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於其师。” 高诱 注:“秋驾,御法也。” 陈奇猷 校释引 颜师古 曰:“《庄子》有秋驾之法者,亦言驾马腾驤秋秋然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五:“秋驾安可学, 东野 穷路旁。”
(2).指难以学成的道术。 清 金农 《怀吴门陆峤》诗:“终岁淹秋驾,何时缀玉班。”
(3).法驾,皇帝的车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念负重於春冰,怀御奔於秋驾。”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秋驾,法驾也。”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軫虑。”
《漢語大詞典》:上法
(1).崇尚法令。上,通“ 尚 ”。韩非子·忠孝:“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史记·封禅书:“於是 秦 更命 河 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裴骃 集解引 服虔 曰:“政尚法令也。”
(2).指道术或仙术。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八:“上法杳无营,玄脩似有情。”
《漢語大詞典》:问道(問道)
(1).请教道理、道术。晏子春秋·问上十一:“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盖闻帝之元储,必入太学,承师问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先 ( 寇先 )好钓,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问道不告,杀之。”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皇帝邈然 姑射 ,正当乘云驭龙,问道 崆峒 。”
(2).犹问路。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结束整齐,一直问道 徐 家来。”
(3).问,询问。道,语助词。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俺孩儿未经满月,蚤问道我十数遭,今日个浪包娄到公庭混赖着。”
《漢語大詞典》:至道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漢語大詞典》:化人
(1).有幻术的人。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 张湛 注:“化幻人也。” 清 赵翼 《〈小仓山房集〉中有〈咏物诗〉戏用其韵镜》诗:“谁从对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2).指有道术的人。《关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厌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为妖,不名为道。”
(3).佛教谓佛、菩萨变形为人,以化度众生者。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 周穆王 时, 文殊 、 目连 来化, 穆王 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 宋 苏轼 《同正辅表兄人游白水山》诗:“因随化人履巨迹,得与仙兄躡飞鞚。” 王十朋 注:“ 自水巖 有大足迹,世谓之佛迹。今‘化人’,则借以言佛耳。”
(4).仙人。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歷代化人,随机济物,大惟邦国,普及幽明,俱赖神功,咸承景貺。” 金 雷琯 《龙德宫》诗:“綵仗竟无金母降,仙裾犹忆化人携。” 清 吴伟业 《海市》之二:“灝气空濛万象来,非烟非雾化人裁。”
(5).劝化人;教化人。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释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与化人,盖殊路而同归。” 宋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铭》:“有 唐 以武勘乱,以文化人。”
《漢語大詞典》:道术(道術)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 庄周 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漢語大詞典》:求道
(1).寻找道路。汉书·西南夷传:“天子乃令 王然于 ……间出西南夷,指求 身毒国 。至 滇 , 滇王 当羌 乃留为求道。”
(2).追求得道。 唐 李商隐 《题僧壁》诗:“捨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汝刳心求道,而烧假银何也?”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 赵昇 一见真人,涕泣交下,叩头,求为弟子。真人已知他真心求道。”
(3).求助于道术。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一:“老道这时却恢复了平静,向着那女人一笑,‘太太!求道不求医,求医不求道,医者治病靠药力,道者治病靠神力,医道两门,水火不相容。’”
《漢語大詞典》:天师(天師)
(1).古代对有道术者的尊称。庄子·徐无鬼:“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 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 ﹞迺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歧伯 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
(2). 东汉 张道陵 创五斗米道,其孙 鲁 传道 汉 沔 间,信奉者称 陵 为天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一:“水西山上有 张天师堂 ,于今民事之。”
(3).尊称僧道术士等。宋书·二凶传·元凶劭:“有女巫 严道育 …… 劭 等敬事,号曰天师。”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一行 天师至。” 老舍 《茶馆》第三幕:“谁封你作了天师?”
(4).犹言王师。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霆奋席卷,自 寿春 而南。”
《漢語大詞典》:通方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漢語大詞典》:玄人
有道术的人。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玄人 周子良 ,字 元龢 , 茅山 陶隐居 之弟子也。”
分類:有道道术
《漢語大詞典》:三里雾(三里霧)
谓浓雾。后汉书·张楷传:“﹝ 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 关西 人 裴优 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 楷 ,从学之, 楷 避不肯见。”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后亦用以借指道术。 元 马祖常 《寿郝大参》诗:“留客只谈三里雾,见人不问五侯鯖。”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忽焉五斗米之教起,三里雾之术成。”
《漢語大詞典》:鸿烈(鴻烈)
(1).大功业。汉书·扬雄传下:“《典》《謨》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故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 寇 邓 之高勋, 耿 贾 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 唐 卢照邻 《答蜀父老问》:“莫不称赞鸿烈,揄扬颂声。”
(2).大明。用作书名。今所传《淮南子》别称《鸿烈解》,又省称《鸿烈》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 汉 高诱 《〈淮南子〉序》:“然其大较,归之於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3).《淮南子》主道家学说,因用以指道经、道术。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七:“丛桂蒙茸土一隅,拟求鸿烈问之无。”
《漢語大詞典》:耽道
(1).谓乐守圣贤之道。 晋 张华 《励志诗》:“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2).指爱好道术。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 天寳 中,处士 崔玄微 洛苑 东有宅,耽道,饵木伏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僕入 嵩山 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