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机构。依学科领域分为不同学院,每学院又分若干系所或学程。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漢語大詞典》:璧水
(1).指太学。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 石渠 啟珪璋之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启媒》:“昔年璧水壮遨游,学冠同流。”
(2).泛指读书讲学之处。 宋 陈亮 《谢留丞相启》:“如 亮 者才不逮於中人,学未臻於上达。十年璧水,一几明牕。”
(3).砚名。以砚圆如璧,外环以水,故名。《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内府藏砚甚伙, 乾隆 戊戌,命内廷翰林臚为《西清砚谱》,计陶之属五十五种…… 宋 之虎符、石函、黼黻、綯纹、璧水、列钱。”《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石之属一百四十五种,如 晋 王廞 之璧水。”
《漢語大詞典》:学省(學省)
即太学。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学。文选·沈约〈直学省愁卧〉诗 李善 题注:“学省,国学也。” 唐 张籍 《寄陆浑赵明府》诗:“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説道情。”旧唐书·归崇敬传:“礼记·王制曰,天子学曰辟雍……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 宋 张耒 《晚归》诗:“学省归来门巷秋,伴眠书史满牀头。”
《國語辭典》:上学(上學)  拼音:shàng xué
1.学习的最高境界。《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2.到校上课或入学念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到了六七岁,又要送他上学,延一个老成名师,择日叫他拜了先生。」《红楼梦》第二回:「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國語辭典》:右学(右學)  拼音:yòu xué
殷代的太学。《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汉。郑玄。注:「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分類:太学
《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漢語大詞典》:璧海
犹璧池。太学的美称。 宋 陈傅良 《送宋国博参议江东》诗:“忆昔翠华临璧海,儒先一日争声价。”
分類:璧池太学
《漢語大詞典》:槐馆(槐館)
指太学,亦泛指学馆。 唐 林宽 《穷冬太学》诗:“投跡依槐馆,荒亭草合时。雪深鳶啸急,薪溼鼎吟迟。”参见“ 槐厅 ”。
分類:太学学馆
《漢語大詞典》:槐厅(槐廳)
唐 宋 时学士院中的厅名。 宋 梅尧臣 《送王著作赴西京寿安》诗:“閒寻前代迹,浄扫古槐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三:“元僚白髮领槐厅,风度须看似 九龄 。”
《漢語大詞典》:中书学(中書學)
犹太学。 北魏 时的中央教育机构。北史·儒林传序:“ 明元 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魏书·李訢传:“为中书学生, 世祖 幸中书学,见而异之。”周书·崔彦穆传:“年十五,与 河间 刑子才 、 京兆 韦孝宽 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
《國語辭典》:门人(門人)  拼音:mén rén
1.弟子。《礼记。檀弓上》:「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文选。曹丕。与吴质书》:「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2.守门人。《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祭阍者何?门人也。」
3.门下客。《战国策。齐策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干舍。』」
《國語辭典》:三舍  拼音:sān shè
1.九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君有至德之言,天必三赏君,今昔荧惑,其徙三舍。」《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四》:「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3.宋代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合称「三舍」。依一定年限跟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由内舍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漢語大詞典》:三舍生
宋 代行三舍法时,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合称“三舍生”。宋史·选举志三:“三舍生皆繇升贡,遂罢国子监补试。”
《漢語大詞典》:桥门(橋門)
古代太学周围环水,有四门,以桥通,故名。后汉书·儒林传序:“饗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於前,冠带縉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青云多士,皆预桥门之听观。”
《國語辭典》:下学(下學)  拼音:xià xué
1.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
2.从身边附近的事物开始学习。《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上课时间结束,离开学校。宋。陆游 东吴女儿曲:「阿弟贪书下学迟,独拣诗章教鹦鹉。」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这早晚怎生不见孩儿下学来。」
《國語辭典》:上舍  拼音:shàng shè
1.上等的馆舍。《战国策。齐策一》:「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史记。卷七○。张仪列传》:「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
2.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至内舍与上舍,逐级而升级上。
3.明、清时称监生为「上舍」。《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即时去请刘斋长、何上舍到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
《國語辭典》:海流  拼音:hǎi liú
1.洋流的别名。参见「洋流」条。
2.泛指流动的海水。
《國語辭典》:洋流  拼音:yáng liú
大洋里大规模的海流,方向大多稳定不变。环绕大洋的主要洋流,是因风系的盛行风长期吹送而生。一般在大洋的西侧,洋流较强,例如黑潮。
《漢語大詞典》:儒馆(儒館)
泛指古代的学术、文化机构。如太学、昭文馆、集贤院之类。后汉书·章帝纪赞:“儒馆献歌,戎亭虚候。” 宋 秦观 《辞史官表》:“况儒馆之中资任高於臣者不少。” 宋 陆游 《除宝谟阁待制谢表》:“岂期垂尽之时,更被非常之遇,置之儒馆,命以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