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显(不顯)
(1).不显明;不清楚。《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朱熹 集传:“不显,幽隐之处也。” 清 王韬 《淞隐漫录·吴也仙》:“以签语末句观之,此生结局当在水云乡里。然仙语隐而不显,从无如是之明白昭示者也。” 王老九 《进北京》诗:“只怨我没生千里眼,几十丈远看不显。”
(2).不显达。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父 道 ,独留事 晋 而不显。”
(3).盛大貌。不,通“ 丕 ”。《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乐府诗集·晋郊祀歌·飨神歌》:“不显遗烈,之德之纯。”一本作“ 丕显 ”。
《國語辭典》:有了存孝,不显彦章(有了存孝,不顯彥章)  拼音:yǒu le cún xiào,bù xiǎn yàn zhāng
五代时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孝,五代时朱温的部将王彦章,两人均勇猛有力,李存孝尤在王彦章之上,故以「有了存孝,不显彦章」比喻光彩压倒别人或两雄不共存。《醒世姻缘传》第一九回:「如今我还多著李成名媳妇,李成名媳妇还多著我,再要挂搭上他,可说有了存孝,不显彦章。」
《国语辞典》:不登高山,不显平地(不登高山,不显平地)  拼音:bù dēng gāo shān,bù xiǎn píng dì
(谚语)比喻只有经过对照比较,才能更看清事物的真相。如:「不登高山,不显平地。遭受过苦难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贵!」
《韵府拾遗 庚韵》:不显而成(不显而成)
晋书江统传夫圣贤之谋事也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乱道不著而平德不显而成
《漢語大詞典》:不显山,不显水(不顯山,不顯水)
比喻不露痕迹。 梁斌 《红旗谱》四一:“请姑奶奶给 登龙 保亲,想把 严萍 娶过来做媳妇。 冯登龙 以为这样可以不显山不显水的把事情办好,想不到 严知孝 不做主,妈妈一个人同意也办不成。”
分類:不露痕迹
《國語辭典》:不彰  拼音:bù zhāng
事物不明显,没有光采。如:「效果不彰」。晋。孙绰〈游天台山赋〉:「理无隐而文彰,启二奇以示兆。」汉。张衡〈思玄赋〉:「恐渐冉而无成兮,留则蔽而不彰。」
分類:不显
《漢語大詞典》:幽晦
(1).昏暗。《楚辞·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九:“进去时灯光是很幽晦的。”
(2).不显。云笈七籤卷八八:“某才器琐微,行能幽晦。”
分類:昏暗不显
《國語辭典》:不宣  拼音:bù xuān
1.不流传,不加宣扬。《左传。昭公十二年》:「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节趋不立,则功名不宣,故美玉蕴于珷玞,凡人视之怢焉。」
2.不一一细说。古代朋友间书信的结尾用语。唐。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书虽多,言不足导意,故止于此,不宣。」
《國語辭典》:无名(無名)  拼音:wú míng
1.没有名声。《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2.没有正当理由。《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今弃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所不取。」
3.没有名字、没有名称,或指名字不为人所知。如:「无名英雄」。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國語辭典》:不称(不稱)  拼音:bù chēng
不显扬、不赞誉。《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纷纶威蕤,湮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
《國語辭典》:微言  拼音:wéi yán
1.精妙的言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唐。李白〈别韦少府〉诗:「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2.隐微讽谏的言辞。《宋书。卷六九。范晔传》:「熙先素有等嘧,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始以微言动晔,晔不回,熙先乃极辞譬说。」
《國語辭典》:黯黯  拼音:àn àn
1.昏暗不明。三国魏。陈琳〈游览〉诗二首之一:「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南朝梁。元帝〈荡妇秋思赋〉:「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
2.心神暗淡的样子。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诗:「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國語辭典》:不达(不達)  拼音:bù dá
1.不通。《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2.不发达。晋。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南朝陈。徐陵 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夫四聪不达,华阳君所谓乱臣。百姓无冤,孙叔敖称为良相。」
3.不瞭解。汉。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南朝梁。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某等不达通变,实有愚诚。」
《國語辭典》:蕴藉(蘊藉)  拼音:yùn jiè
含蓄不外露。南朝梁。沈约 伤庾杲之诗:「蕴藉含文雅,散朗溢风飙。」唐。薛用弱〈王维〉:「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也作「酝藉」、「韫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