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讽讥(諷譏)
讽谏。 宋 王安石 《谢翰林学士表》:“学士职亲要地,而以讨论讽讥为官。”
分類:讽谏
《漢語大詞典》:规刺(規刺)
规谏;讽谏。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若求兴諭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科臣 霍维华 有疏规刺,监以抄揭差名下 曹公 见 高公 。是时 高公 已居林下,颇为咨嗟。”
分類:规谏讽谏
《漢語大詞典》:诵谏(誦諫)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 韦昭 注:“诵,诵读前世箴諫之语。”
(2).讽谏。 唐 白行简 《振木铎赋》:“响不闻空,能同诽谤之木;听犹在耳,将陈诵諫之诗。”
《漢語大詞典》:微言
(1).精深微妙的言辞。逸周书·大戒:“微言入心,夙喻动众。” 朱右曾 校释:“微言,微眇之言。”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唐 李白 《别韦少府》诗:“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宋 秦观 《代蔡州进兴龙节功德疏》:“贝叶微言,善会权而归实;蘂珠妙旨,能却老以延年。” 清 魏源 《〈公羊〉〈春秋〉论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奚微言之与有!” 龚尔位 《怀人》诗之一:“茫茫数千载,微言亦云终。”
(2).隐微不显、委婉讽谏的言辞。宋书·范晔传:“﹝ 孔熙先 ﹞始以微言动 曄 , 曄 不回, 熙先 乃极辞譬説。”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一:“盖本以微言諫风,託兴於山川草木,而劝諫於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準,唯在达其志耳。”
(3).密谋;暗中进言。吕氏春秋·精谕:“ 白公 问於 孔子 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 不应。” 高诱 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侯 乃微言太后风上,於是乃以 魏其侯 为丞相, 武安侯 为太尉。”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 幵 ( 吴幵 ) 儔 ( 莫儔 )微言 金 有立 邦昌 ( 张邦昌 )意。”
(4).指秘密的计谋。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保国会之微言不箸竹帛,而入会诸公尚在。”
(5).指人所发出的细微语声。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夫声律之始,本乎声音:发喉引声,和言中宫,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徵、羽;商、角响高,宫、羽声下,高下既区,清浊旋别。”
《漢語大詞典》:献赋(獻賦)
作赋献给皇帝,用以颂扬或讽谏。西京杂记卷三:“ 相如 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花翁,谓之曰:‘可为《大人赋》。’” 唐 钱起 《秋馆言怀》诗:“蹉跎献赋客,叹息此良时。” 金 元好问 《寒食灵泉宴集序》:“ 扬雄 献赋,自诧雕虫之工。” 清 孙枝蔚 《春日游徐幼长园林有赠》诗:“献赋终投阁,全身漫凿山。”
《漢語大詞典》:拾遗(拾遺)
(1).拾取他人的失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 孟郊 《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 鲁 国欲倾 齐 。”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 秦 如鸿毛,取 楚 若拾遗,此 高明 所以亡敌於天下也。” 颜师古 注:“拾遗,言其易也。”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 宋 司马光 《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 太宗 取两 浙 ,克 河 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
(3).采录遗逸的事迹。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南齐书·礼志上:“ 吴 则太史令 丁孚 拾遗 汉 事, 蜀 则 孟光 、 许慈 草建众典。”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
(4).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北史·外戚传·贺讷:“詔 泥 与 元浑 等八人拾遗左右。”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 承明 ,努力拾遗供侍从。”
(5).官名。 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宋 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漢語大詞典》:风义(風義)
(1).犹风操。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 建中 四祀, 朱泚 作乱,居我凤巢;忠臣义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咸悉载之,使后来英杰,贵风义而企慕。”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元年:“ 熙 好文学,有风义,名士多与之游。”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吾家侍御公,平生藴风义。”
(2).犹情谊。 唐 高适 《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诗:“深房腊酒熟,高院梅花新。若是周旋地,当令风义亲。” 宋 苏轼 《与陈季常书》之十二:“先生篤於风义,至自割瘦脛以啖我,可谓至矣。”
(3).风度仪态。 宋 梅尧臣 《送张圣民学士知登州》诗:“慕君才行美,风义亦倜儻。”
(4).指诗文的风格义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周繇:“宗派或殊,风义必合。” 章士钊 《赵伯先事略》:“既至校,知有 赵声 伯先 其人,文章风义冠絶於堂,则大喜,引而亲之,相许备至。”
讽谏评议。晋书·陆机传:“奇伟则 虞翻 、 陆绩 、 张惇 以风义举政。”一本作“ 讽议 ”。
《漢語大詞典》:风规(風規)
(1).风度品格。宋书·张敷传:“司徒故左长史 张敷 ,贞心简立,幼树风规。” 唐 白居易 《除孔戣等官判》:“驾部郎中 薛存诚 :廉洁直方,饰以词藻;中立不倚,介然风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邱军门 致 浙 抚书谓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真名将风规也。”
(2).指文艺作品的风格。 宋 苏辙 《吴冲卿夫人秦国挽词》之二:“《雅》《颂》成章早,春秋发论长。风规留 叔向 ,文采似 中郎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金陵南唐画手:“ 金陵 艾宣 ,工画花竹翎毛,孤标雅致,别是风规。”
(3).风纪法度。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二郎适以人命被逮,直指廵方者,为 程 同谱,风规甚烈。”
讽谏规劝。文选·张衡〈东京赋〉:“故 相如 壮《上林》之观, 扬雄 逞《羽猎》之辞,虽系以隤墙填壍,乱以收罝解罘,卒无补於风规,祇以昭其愆尤。” 薛综 注:“规,犹諫也。”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长吉上人〈淮甸相遇〉》:“其词何亹亹,宛若对风规。”
《漢語大詞典》:献诗(獻詩)
(1).进献诗作。古代多用以示讽谏或歌颂。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韦昭 注:“献诗以风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谨拜表献诗二篇。”新唐书·文艺传下·崔颢:“ 李邕 闻其名,虚舍邀之, 顥 至献诗。” 清 朱彝尊 《〈平蜀诗十三章〉序》:“﹝臣﹞颂扬丕烈,其何敢后,乃拜手稽首而献诗。”
(2).泛指奉献诗作。 邹荻帆 《星汉灿烂》:“不,这不是献诗,但是我要表达我对那些为乒乓赛而工作的人们的心意。”
《漢語大詞典》:讽谏(諷諫)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 ,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 邓肃 进诗,讽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 《新事旧编》:“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讽议(諷議)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
《漢語大詞典》:优谏(優諫)
优人在演戏中进行的讽谏。 元 杨维桢 《〈优谏录〉序》:“观优之寓於讽者,如‘漆城’‘瓦衣’‘雨税’之类,皆一言之微,有回天倒日之力……则优戏之伎虽在诛絶,而优諫之功岂可少乎?” 任二北 《优语集·弁言一》:“优语有諫、諛之分,古优諫正古刺诗之流变。”
《漢語大詞典》:讽诫(諷誡)
讽谏告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分類:讽谏告诫
《漢語大詞典》:明刺
谓直言讽谏。后汉书·朱晖乐恢等传赞:“ 朱生 受寄,诚不愆义, 公叔 辟 梁 ,允纳明刺。”
分類:直言讽谏
《漢語大詞典》:劝百讽一(勸百諷一)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 扬雄 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 郑 卫 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颜师古 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少也。”言 相如 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劝百讽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寓譎諫於詼谐,发忠爱于馨艷,其移人之深,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殆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