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开泰(開泰)
(1).亨通安泰。晋书·顾荣传:“弘九合之勤,雪天下之耻,则羣生有赖,开泰有期矣。”魏书·高闾传:“今天下开泰,四方无虞,岂宜盛世,干戈妄动。” 宋 王安石 《贺留守侍中启》:“躬授将明之才,出逢开泰之运。”
(2).开始平安顺利。 晋 刘琨 《劝进表》:“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覩人神开泰之路。”明史·郑履淳传:“察变谨微,回天开泰,计无踰於此。”
(3).指重见光明。 宋 梅尧臣 《自感》诗之一:“左目忽昏花,愁心乱剧麻……唯期一开泰,再望日中雅。”
(4).通畅。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九章·悲回风》:“可怜我过分地叹息悲哀,气息梗塞着不能开泰。”
《漢語大詞典》:疏达(疏達)
亦作“疎达”。
(1).豁达;开朗。礼记·乐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孔丛子·陈士义:“今 东閭子 疏达亮直,大丈夫也。” 宋 曾巩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为人疎达自信,持之以谦。” 宋 苏轼 《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君既故人,而简易疎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
(2).通达。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汉书·刘向传:“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 汉 家之德,崇 刘 氏之美。” 宋 叶适 《齐云楼》诗:“湖山西南维,江海东北塈;舒缓未为愚,疏达终多智。”
(3).指通晓。汉书·谷永传:“ 永 於经书,汎为疏达。”
(4).疏浚使通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门南 际河 有故碑云:‘惟 阳嘉 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謁者 王诲 疏达河川,遹荒庶坛。’”
(5).泛指通畅。 清 陈确 《地脉论》:“地之气,本於天而演於水者也……大抵疏达者肥美,壅滞者瘠卤。”红楼梦第八三回:“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
(6).豁亮,敞亮。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三宿神景宫》:“四轩尽疎达,一榻何清零。” 明 李东阳 《定州韩魏公祠堂记》:“为堂四楹,高亢疏达。” 清 吴敏树 《听雨楼记》:“而房楼连间,疏达明洁。”
《漢語大詞典》:疏畅(疏暢)
亦作“疎畅”。
(1).通畅;流畅。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执事之文,紆餘委备,往復百折,而条达疎畅,无所间断。”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论文体一字不可动移,文更疏畅。”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徵其文词疏畅,岂邃古之言?”
(2).引申为豁达。朱子语类卷三二:“ 子游 高爽疎畅,意思阔大,似箇萧散底道人。”
《漢語大詞典》:涤畅(滌暢)
通畅。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德政加於民,则多涤畅姣好,坚彊考寿;恶政加於民,则多罢癃尩病,夭昏札瘥。”
分類:通畅
《漢語大詞典》:穷通(窮通)
(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漢語大詞典》:不达(不達)
(1).不明白;不通达。尹文子·大道下:“贫则怨人,贼则怨时……是不达之过,虽君子之邮,亦君子之恕也。”汉书·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2).不通畅。《楚辞·九章·惜诵》:“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姜亮夫 校注:“谓情沉抑而不通利也。”
(3).不得志;不显贵。史记·乐毅列传:“ 商容 不达,身祇辱焉。”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七:“ 主父 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漢語大詞典》:通塞
(1).谓境遇之顺逆。易·节:“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生有脩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 唐 李商隐 《酬别令狐补阙》诗:“人生有通塞,公等繫安危。”《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小而一身之荣悴通塞,大而一国之兴衰治乱。”
(2).通畅与阻塞。 唐 杜甫 《归梦》诗:“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宋 苏轼 《与王敏仲》之十五:“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菉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
(3).指诗文的通顺与艰涩。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用虚活字,时有难易;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且工且易,愈苦愈难,此通塞不同故也。”
《漢語大詞典》:通经(通經)
(1).通晓经学。后汉书·儒林传序:“ 东京 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 赵德 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三:“而翰林院亦有秀才名色,当精选深于经术者为博士,招集天下能通经者皆隶焉。”
(2).解释经旨。后汉书·蔡邕传:“昔 孝宣 会诸儒於 石渠 , 章帝 集学士於 白虎 ,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唐玄宗 《〈孝经〉序》:“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3).中医指用药物、针灸等使月经通畅。 清 蒲松龄 《草木传·栀子斗嘴》:“捎元参治浮火清理咽喉,捎丹参理崩漏益血通经。”
《漢語大詞典》:灵通(靈通)
(1).人与神灵之间感应相通。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王魁负心桂英死报:“ 魁 今辜恩负约,神岂不知?既有灵通,神当与 英 决断此事。”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大凡有片念灵通,就许他同归佛会。”
(2).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迅速贯通。 明 汪本钶 《续刻李氏书序》:“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瞶者明……何若是感触之灵通且异也!”
(3).玲珑活泼。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惟此点缀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起不必起,收不必收,乃使生气灵通,成章而达。”
(4).快速通畅。 老舍 《微神》:“她点着一支香烟,烟很灵通地从鼻孔出来。”
(5).机敏伶俐。《四游记·唐三藏收伏龙马》:“那 行者 虽睡却是灵通,忽听外面人走不住,查查柴响,心中疑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 王茂才 ﹞田畔拾一小儿,貌丰美而言笑巧妙。归家子之,灵通非常。”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是他心地虽然灵通,性情却欠淳静。”
(6).指消息来得快、来源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钟雷溪 ﹞便天天去结交督署的巡捕、戈什哈,求一个消息灵通。” 曹禺 《日出》第二幕:“不过 金八 的消息最灵通,我听说他老人家一点也没有买。”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狱里的消息恐怕更不灵通吧?”
(7).甘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甘草
《漢語大詞典》:流动(流動)
(1).经常变动;不固定。 南朝 梁 萧统 《解二谛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 唐 皎然 《送胜云小师》诗:“少年道性易流动,莫遣秋风入别情。”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六:“五座固定的献金台,三座流动的献金台,掀翻了整个的 武汉 三镇。”
(2).移动。 徐怀中 《西线轶事》五:“公路恢复通行了,长长的车队不停地向前流动起来。”
(3).流利通畅。 明 方孝孺 《答胡怀秀才书》:“今乃辱惠书千餘言,陈述反復,笔势流动,上思古人,下慨当世,伟然有奇丈夫之风。”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务新奇则太工,辞不流动,气乏浑厚。”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惟 汉 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唐 人綫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4).形容眼珠转动灵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我看那女子……生得虽不十分体面,却还五官端正,而且一双眼睛,极其流动。”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尤其是新娘的红鲜丰腴的脸,乌亮流动的眼睛,差不多赋与那寂寞的家庭以一股青春的活气。”
(5).犹流传。 茅盾 《虹》三:“剪发的空气早已在流动,那一天却突然成为事实。”
《漢語大詞典》:和畅(和暢)
亦作“ 和昶 ”。
(1).使舒畅。《韩诗外传》卷一:“嚮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
(2).温和舒畅。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已确然见温情密意的‘春之和畅’的先声。”
(3).和协通畅;融和顺畅。文选·嵇康〈琴赋〉:“角羽俱起,宫徵相证……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固以和昶而足躭矣。” 李善 注引广雅曰:“昶,通也。” 李周翰 注:“美声是兴,故乃和通情性,此足耽乐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潘岳 敏给,辞自和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云:‘遇天色明暖,笔砚和畅,便宜作草书数纸。’”
《漢語大詞典》:盘折(盤折,盤摺)
盘折:回环曲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一:“﹝ 汉水 ﹞又南逕 阳都坂 东,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 宋 林逋 《中峰》诗:“ 中峰 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清 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迭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臺,上下盘折重迭四层。”
盤摺:犹佶屈。曲折而不通畅。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 周会卿 诗本与 潘德久 齐称,盘摺生语有若天设, 德久 甚畏之。”
《漢語大詞典》:疏浚
亦作“ 疏浚 ”。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吾乡 镜湖 三百里为人侵耕几尽……虽欲疏濬復其故,亦不可得。”明史·陈瑄传:“ 济寧 以北,自 长沟 至 枣林 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清史稿·怡贤亲王允祥传:“请将 沧州 砖河 、 青县 兴济河 故道疏濬,筑减水坝,以洩 卫河 之涨。”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首先要说的, 玄武湖 跟 西湖 都疏浚了。”
《漢語大詞典》:蹇拙
(1).艰难困拙;不顺利。 唐 罗隐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水浒传》第四二回:“这伙人再入庙里来搜看, 宋江 道:‘我命运这般蹇拙,今番必是休了。’” 清 周亮工 《甫发钱塘一仆失足溺水悼之》诗:“重来予蹇拙,独累尔烦寃。”
(2).谓文词拙劣,不通畅。 明 张居正 《遵诏自陈不职疏》:“文词蹇拙,无以参著作而藻皇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滸传》……惟文词蹇拙,体製纷紜,中间诗歌,亦多鄙俗。”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六通四辟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庄子·天道:“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成玄英 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谓春夏秋冬也。”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大小精粗,六通四辟,无乎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