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后天(後天)  拼音:hòu tiān
1.人出生后对身体的养护,及因环境、教养等而形成的性质。相对于先天而言。《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只是她天生的那好动不好静的性儿,仗著后天这片心,怎生扭得过先天的性儿去。」
2.明日的次日。如:「她后天会来吗?」也作「后日」、「后儿」。
3.后于天时而行事。《易经。乾卦》:「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汉。王充《论衡。初禀》:「如必须天有命,乃以从事,安得先天而后天乎?」
《漢語大詞典》:三天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宋书·律历志序:“《天文》虽为该举,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説,纷然莫辨。”详“ 宣夜 ”。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汉武帝内传:“是三天上元之官,统领十万。”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云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王琦 注:“三天,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 明 何景明 《咏天宁寺塔》诗:“镜现三天象,珠含四日光。”
(4).泛指天空。《西游记》第十六回:“ 行者 道:‘你不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説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
(5).指 清 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称上斋曰三天,盖由从前列圣每岁驻蹕 澄清园 ,诸王公即读书园庐,其地为殿三层,皆有 世宗 皇帝御书匾额,前曰‘前垂天貺’,谓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谓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谓之后天,统谓之三天。”
《漢語大詞典》:羲轩(羲軒)
伏羲氏 和 轩辕氏 ( 黄帝 )的并称。 唐 李白 《金陵凤凰台置酒》诗:“明君越 羲 轩 , 天老 坐三台。” 清 姚鼐 《乾隆庚寅科湖南乡试策问》:“接 羲 轩 之统,探 孔 颜 之藴。”
《漢語大詞典》:中黄
(1).亦称“ 中黄伯 ”。古勇士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 中黄 育获 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吕延济 注:“ 中黄伯 、 夏育 、 乌获 ,皆古之力士也。”
(2).泛指勇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黄。”
(3).指 中黄子 。传说中的仙人。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 宋 苏轼 《和读山海经》之四:“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黄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冷启敬 ,隶 淮阳 ,遇异人,授 中黄 大丹。”
(4).指 黄帝 。文选·张协〈七命〉:“启 中黄 之少宫,发 蓐收 之变商。” 吕延济 注:“ 中黄 , 黄帝 也。”云笈七籤卷三:“ 黄帝 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 鼎湖山 白日昇天,上登 太极宫 ,号曰 中 黄真人 。”
(5).黄石脂。文选·张衡〈南都赋〉:“太一餘粮,中黄瑴玉。” 吕向 注:“中黄,谓石中﹝黄﹞子,黄石脂也。”
(6).中央。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礪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 唐 崔损 《五色土赋》:“众色环封,所以示外共其方职;正色居上,所以表内附于中黄。”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耽然太室,儼乎中黄。”
(7).指黄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唐 李乂 《奉和三会寺应制》:“ 汉 闕中黄近, 泰山 太白连。”
(8).帝王府库名。后汉书·桓帝纪:“芝草生中黄藏府。”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三国 魏 曹植 《自诫令》:“丰赐光厚,訾重千金,损乘舆之副,竭中黄之府。”
(9).中营。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効足中黄,殉驱驰兮。” 刘良 注:“中黄,中营也;以身从物曰徇。言効天子之营以从驱驰。”
(10).古指人体的横膈膜。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吾尝读 旌阳许仙 书,见其所云中黄者,人身膈膜也,膈下体秽浊之气,不得薰心府。”
(11).泛指腹中。《封神演义》第三二回:“ 天化 在花篮中取出仙药,用水研开,把剑撬开上下牙关,灌入口内,送入中黄,走三关,透四肢,须臾转八万四千毛窍。”
《漢語大詞典》:羲黄
伏羲 与 黄帝 的并称。 唐 柳宗元 《献弘农公五十韵》:“茂功期 舜 禹 ,高韵状 羲 黄 。” 宋 范仲淹 《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长戴 尧 舜 主,尽作 羲 黄 民。”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羲 黄 之世,其事阔踈,传之者鲜矣。”
分類:伏羲黄帝
《漢語大詞典》:农黄(農黄)
神农 和 黄帝 的并称。 晋 伍辑之 《园桃赋》:“ 农 黄 品其味, 汉 帝惊其珍。” 唐 陆龟蒙 《〈耒耜经〉序》:“恍若登 农 黄 之庭,受播种之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何晏 王弼 ,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 农 黄 之化,在乎己身。”
分類:神农黄帝
《漢語大詞典》:时帝(時帝)
指春帝 太皞 、夏帝 炎帝 、秋帝 少皞 、冬帝 颛顼 及中央帝 黄帝 。新唐书·儒学传中·张齐贤:“又谓时帝,五人帝也。 玄 於时帝包天人,故以 文 武 作配,是并告两五帝为不疑。”参阅礼记·月令
《漢語大詞典》:黄后
指 黄帝 。管子·幼官:“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於 黄后 之井。”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闻一多 曰:“后,犹帝也。 黄后 即 黄帝 。”
《國語辭典》:轩驾(軒駕)  拼音:xuān jià
皇帝的车驾。《魏书。卷六七。崔光传》:「昨轩驾频出,幸冯翊君、任城王第。」
《漢語大詞典》:竹弹(竹彈)
指传说中 黄帝 时的《弹歌》。即《断竹》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寻二言肇於 黄 世,《竹弹》之謡是也。”
分類:黄帝
《漢語大詞典》:黄灵(黄靈)
(1).指 黄帝 。文选·张衡〈思玄赋〉:“ 黄灵 詹而访命兮,摎天道其焉如。”旧注:“ 黄灵 , 黄帝 也。” 宋 范仲淹 《明堂赋》:“粤自苍牙开极, 黄灵 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
(2).五方中央神名,即地神名。汉书·郊祀志下:“中央帝 黄灵 。”后汉书·祭祀志中:“先立秋十八日,迎 黄灵 于中兆,祭 黄帝 后土 。” 李贤 注引《月令章句》:“去邑五里,因土数也。”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臣闻鹏霄上廓,琼都开 紫帝 之庭,鳖纪下奠,珍野闢 黄灵 之馆。”
《漢語大詞典》:歧黄
指 歧伯 与 黄帝 。《黄帝内经》托名 歧伯 与 黄帝 讨论医术。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四:“长此以往, 歧 黄 之后要变巫觋之徒了!”参见“ 岐黄 ”。
《國語辭典》:岐黄(岐黃)  拼音:qí huáng
岐伯和黄帝的合称。相传黄帝曾使岐伯尝百草,行医治病,今传之内经即托名黄帝和岐伯问答论医。故以岐黄为医家之宗祖。后亦用以比喻医道。《聊斋志异。卷八。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也作「歧黄」。
《漢語大詞典》:鸿黄(鴻黄)
指 黄帝 。文选·干宝〈晋纪·论晋武帝革命〉:“ 鸿黄 世及,以一民也。” 李善 注:“《左氏传》 史克 曰:‘昔 帝鸿氏 有不材子。’ 杜预 曰:‘ 帝鸿 , 黄帝 也。’”一说 鸿 ,指 帝鸿氏 ; 黄 ,指 黄帝 。 帝鸿氏 为继 黄帝 者。参阅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六·帝鸿氏
分類:黄帝帝鸿
《國語辭典》:白云(白雲)  拼音:bái yún
白色的云。《文选。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南朝梁。陶宏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漢語大詞典》:白云谣(白雲謡)
古神话中 西王母 为 周穆王 所作之歌。 明 冯惟讷 《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 白云 ”。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漢語大詞典》:白云篇(白雲篇)
(1). 汉武帝 《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帝王的诗作。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
(2). 晋 隐士 陶潜 《和郭主簿》中有“遥遥望白云”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 唐 郎士元 《冯翊西楼》诗:“ 陶令 好文尝对酒,相招一和《白云篇》。”
(3).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诗中有“白云在天, 龙门 不见”之句,后因以“白云篇”喻思念亲人之作。 明 何景明 《新色寺与诸生留别》诗:“去国已违丹壑志,望乡空赋《白云篇》。”
《漢語大詞典》:白云亭(白雲亭)
(1).亭名。在 江西省 馀干县 之南。 唐 刘长卿 《登馀干古县城》:“孤城上与 白云 齐,万古荒凉 楚 水西。”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饶州府》:“又县( 餘干县 )西南八十步有 白云亭 ,亦 德裕 ( 李德裕 )所建,跨古城之危,瞰 长江 之深,与 干越亭 对峙。”
(2).亭名。在 湖北省 巴东县 之西。 宋 寇準 建。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 白云亭 则天下幽奇絶境……予自 吴 入 楚 ,行五千餘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 白云 者。”
《國語辭典》:皇帝  拼音:huáng dì
秦以后天子的称号。《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从太祖皇帝定天下,把那元朝功臣之后都设入乐籍,有一个教坊司管著他们。」
《國語辭典》:明堂  拼音:míng táng
1.古代天子举行大典的地方。《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文选。曹植。七启》:「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也作「翼室」。
2.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3.堪舆家称墓前聚水的地方。
4.墓前的祭台。《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唐。章怀太子。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圹中也。」
《漢語大詞典》:券台(券臺)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谷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