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圣明(聖明)  拼音:shèng míng
1.德慧术智超越凡人之士。古代多为臣子颂扬君主的话。《文选。李康。运命论》:「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后亦用来称赞奉承他人。《红楼梦》第五一回:「谁似奶奶这样圣明,在上体贴太太,在下又疼顾下人。」
2.天子。元。萨都刺〈敕赐恩荣宴〉诗:「小臣涓滴皆君泽,惟有丹心答圣明。」
《國語辭典》:圣人(聖人)  拼音:shèng rén
1.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
2.专称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圣人有之一体。」《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
3.古时对天子的敬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4.清酒。《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5.佛教称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对轮回中的凡夫而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著,圣人所赞。」
《國語辭典》:省事  拼音:shěng shì
1.减少办事的手续。《淮南子。泰族》:「省事之本,在于节用。」
2.方便、不麻烦。《老残游记》第一三回:「干我什么事呢?我情愿出钱,岂不省事呢?」
《漢語大詞典》:红白(紅白)
(1).红的和白的。形容色彩鲜明美丽。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邇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 唐 杜牧 《念昔游》诗:“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没首饰铅华,自然没包弹。淡浄的衣服儿,扮得如法,天生更一段儿红白,便 周昉 的丹青怎画?”
(2).红事和白事。指嫁娶丧葬之事。红楼梦第五五回:“或有婚丧红白等事, 王夫人 贺弔迎送,应酬不暇。” 赵树理 《邪不压正》:“这地方的风俗,遇了红白大事,客人都吃两顿饭--第一顿是汤饭,第二顿是酒席。”
(3).象征革命的和反动的。 曹靖华 《飞花集·风雨六十年》:“那时,负责同志恳切叮嘱道:‘环境复杂,斗争严酷,红白难辨,凡事务必细心、沉着,机智而果决。’”
《国语辞典》:知本  拼音:zhī běn
明白事物的根本道理。《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虽干戈倥偬之馀,尚不废文明之治,可谓知本者矣。」
《國語辭典》:了事  拼音:liǎo shì
1.明白事理。《南史。卷二九。蔡廓传》:「卿殊不了事!」
2.办妥事情。《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你明日用心去水月寺内,哄那玉通和尚云雨之事,如了事,就将所用之物前来照證。」
3.办事能力强。《水浒传》第一六回:「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4.平息、了结。如:「花钱了事」。《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十三个半月工钱,只付三个月,你同我了事,我却不同你干休。」
《國語辭典》:启蒙(啟蒙)  拼音:qǐ méng
1.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五伯》:「每辄挫血刃,亦足以袪蔽启蒙矣。」也作「开蒙」。
2.童蒙开始学习受教。《红楼梦》第二回:「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也作「开蒙」。
《國語辭典》:通气(通氣)  拼音:tōng qì
1.气脉通达顺畅。《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
2.通风。如:「这房间窗户太小,不通气。」唐。张昌龄〈对高洁之士策〉:「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
3.互通声息。如:「他们里外通气,窃得了不少机密。」
4.通达事理。如:「那小子学识经验不足,且不通气。」
《國語辭典》:鹘突(鶻突)  拼音:hú tú
1.混乱、不清楚。《朱子语类。卷四。人物之性气质之性》:「则此理本善,因气而鹘突;虽是鹘突,然亦是性也。」《聊斋志异。卷二。婴宁》:「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也作「糊涂」。
2.一种用面粉捍成薄皮,内包肉馅,煮熟后即可食用的食品。也称为「馄饨」。
《漢語大詞典》:清职(清職)
(1).清高体面的职位。宋书·王锡传:“﹝ 锡 ﹞少以宰相子,起家为员外散骑,歷清职,中书郎,太子左卫率, 江夏 内史。”《水浒传》第六回:“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得做。”《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若肯还俗出仕,下官当力荐清职。”
(2).犹清识。明白事理。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 辛宪英 之清职,岂不胜于昏愚之 曹爽 而足参谋议!”
《國語辭典》:一了  拼音:yī liǎo
1.向来、一向。《水浒传》第一六回:「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楔子》:「我一了说你眼恼不好,果然不老实。」
2.了结、完毕。《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若得一了夙缘,万金不惜。」
《國語辭典》:一了百了  拼音:yī liǎo bǎi liǎo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主要的事一了结,其馀相关的事也随之了结。《通俗常言疏證。死丧。一了百了》引《病玉缘》剧:「不如决意自了,转觉一了百了哩。」《花月痕》第二○回:「大凡一个人,总是一死为难。当秋痕受饿时,能够同侯氏一死,岂不是一了百了?」
分類:天资赞誉
《國語辭典》:照理  拼音:zhào lǐ
1.按照情理。如:「照理说来,他考上第一志愿是没有问题的。」《红楼梦》第九一回:「黛玉道:『他和你好不好,我却不知,我也不过是照理而论。』」
2.照顾料理。《红楼梦》第一八回:「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歧路灯》第一四回::「昔年在此读书,多蒙伯母照理,今日应当磕头禀谢。」
《漢語大詞典》:请闲(請閒)
亦作“ 请间 ”。 谓请求在空隙之时白事,不欲对众言之。史记·孝文本纪:“ 代王 下车拜。太尉 勃 进曰:‘愿请閒言。’” 司马贞 索隐:“言欲向空閒处语。 颜师古 云:‘閒,容也,犹言中閒。请容暇之顷,当有所陈,不欲即公论也。’”《汉书·叔孙通传》:“ 惠帝 为东朝 长乐宫 ,及间往,数蹕烦民,作復道,方筑武库南, 通 奏事,因请间。”南史·褚彦回传:“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间,出金示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公愧怒,疑生儇薄。生请间,俱道情事。”
《國語辭典》:讲理(講理)  拼音:jiǎng lǐ
1.明达道理。如:「做人要讲理,切莫任性胡闹。」
2.评断事理的是非。如:「这件事得找他讲理,当面说个明白。」《文明小史》第三八回:「能够敷衍著,不就做他们的领土,已是万分之幸了,还好合他们讲理吗?」
《國語辭典》:讲道(講道)  拼音:jiǎng dào
讲解经义或宗教教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西游记》第一回:「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
《國語辭典》:通窍(通竅)  拼音:tōng qiào
1.开通七窍。古代神话传说,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替中央之帝浑沌开通七窍,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见《庄子。应帝王》。
2.通达事理。如:「这件事他学了半年才通窍。」
《漢語大詞典》:心辩(心辯)
谓头脑清醒,明白事理。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故人欲心辩,不欲口辩。心辩则言丑而不违,口辩则辞好而无成。”后汉书·党锢传·刘儒:“ 郭林宗 常谓 儒 口訥心辩,有珪璋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