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晚生  拼音:wǎn shēng
后进对于前辈的谦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萧云仙道:『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谢不尽。』」《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宋卿道:『这些器具名目,晚生虽开得出,只是办得齐全办不齐全,却拿不定。』」
《國語辭典》:晚学(晚學)  拼音:wǎn xué
1.晚年求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唐。张蠙 赠郑司业诗:「晚学更求来世达,正怀非与百邪侵。」
2.后备学子。《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太平广记。卷一。老子》引晋。葛洪《神仙传》:「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苟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说。」
3.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词。宋。卫泾 与陆待制游劄子:「且时事如此,自揆晚学荒拙,亡毫发裨补,日夕惴惧,未知免戾之所。」《儒林外史》第一五回:「晚学今年在嘉兴选了一部文章,送了几十金,却为一个朋友的事垫用去了。」
4.俗称夜间的课业。如:「放晚学」、「上晚学」。
《國語辭典》:彝训(彞訓)  拼音:yí xùn
常训。《书经。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國語辭典》:诤臣(諍臣)  拼音:zhēng chén
能直言规劝国君缺失的臣子。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谏诤》:「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也作「争臣」。
《國語辭典》:馀庆(餘慶)  拼音:yú qìng
遗及子孙的德泽。《易经。坤卦》:「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三国志。卷六五。吴书。贺邵传》:「馀庆遗祚,至于陛下。」
《漢語大詞典》:近好
书信末尾表示祝愿的用语。一般用于平辈或后辈。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此致即颂近好。”
《國語辭典》:参堂(參堂)  拼音:cān táng
进谒、拜见长辈或位尊者。《儒林外史》第七回:「举人报中了进士,即刻在下处摆起公座来升座,长班参堂磕头。」也作「参场」。
《漢語大詞典》:干堂
亦称“ 参堂 ”。 宋 官员注授差遣的方式之一。京朝官若不经吏部注授差遣,而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授,谓之“干堂”。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叔祖侍郎 婺 倅满秩造朝,未暇干堂,且归 嘉禾 。”
《漢語大詞典》:祝予
亦作“ 祝余 ”。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子路 死, 孔子 曰:‘噫,天祝予!’” 何休 注:“祝,断也。天生 颜渊 、 子路 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后人用典,以“祝予”为悲悼生徒后辈死亡之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羊孚 年三十一卒, 桓玄 与 羊欣 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殞,祝予之叹,如何可言。’” 唐 元稹 《赠郑馀庆太保制》:“神将祝予,痛悼何及!” 清 钱谦益 《〈一树斋集〉序》:“ 文孺 殁,师哭之慟,有祝余之感焉。”
《漢語大詞典》:末进(末進)
犹后辈,后学。自谦之词。 明 何景明 《上李西涯书》:“明公之识,非末进可窥。” 明 何景明 《进舟赋》:“繄余之末进兮,匪取教于一方。”
《國語辭典》:侍生  拼音:shì shēng
1.明、清两代翰林院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明代翰林,入馆后七科者称晚生,后三科者称侍生。
2.对于同辈或晚辈的妇人,皆自称侍生。《称谓录。卷三二。自称。侍生》:「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
3.旧时地方官拜访乡绅,于名帖上自称侍生,以示谦虚。《儒林外史》第一回:「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问,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漢語大詞典》:馆丈(館丈)
翰林前辈对后辈的称呼。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翰林前辈称后辈曰馆丈。必四科以前之前辈,或有师生之谊者则可,否则无是称。近见翰林一经散馆授职,与新庶常作札,輒曰馆丈,丑甚。”
《國語辭典》:四起八拜  拼音:sì qǐ bā bài
旧日谒见尊长的最敬礼。
《漢語大詞典》:幺孺
亦作“么孺”。 指年少后辈。 清 刘大櫆 《方氏庶母传》:“岁时庆贺,灿然盈门。年耋以尊,气和以亲,酬酢么孺,抑逊谆谆。”
分類:年少后辈
《漢語大詞典》:先亲后不改(先親後不改)
谓先辈结成的亲戚关系,后辈应予保持。《金瓶梅词话》第六二回:“这出月初一日,是 乔 亲家 长姐 生日,咱也还买分礼儿送了去。常言‘先亲后不改’,莫非咱家孩儿没了,断了礼,不送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露着你们‘先亲后不改’,欺负我老迈无能!”
《國語辭典》:煦伏  拼音:xǔ fú
本指鸟类的孵卵,后用以比喻养育之恩。「煦」文献异文作「煦」。《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南朝宋。裴松之。注:「《魏略》载魏三公奏曰:『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煦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施,罪恶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