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青衿
(1).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鑾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
(2).借指学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絳帐语道,青衿质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
《漢語大詞典》:士子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阶层。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3).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 天保 末, 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 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象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豪门士族的子弟。文选·沈约〈恩倖传论〉:“且士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见崇 西汉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东方朔 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李善 注:“二涂谓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贱职,庶族不涉清阶。” 刘良 注:“晚代谓 魏 晋 也。士与人异品杂用,故云二涂。”
(5).将士家的子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曰:“是后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曰:‘……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復赖此。’”
《漢語大詞典》:青襟
(1).青色衣服的交领。 唐 戎昱 《送苏参军诗》:“忆昨青襟醉里分,酒醒迴首愴离羣。”
(2).借指学子之服。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多慙十载游 梁 客,未换青襟侍素王。”
(3).借指学子。魏书·李崇传:“养黄髮以询格言,育青襟而敷典式。” 唐 张说 《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詵詵青襟,有所仰矣。” 唐 刘长卿 《寄万州崔使君令钦》诗:“ 丘 门多白首, 蜀郡 满青襟。”
(4).借指青年时期。 唐 窦群 《晚自台中归永宁里南望山色怅然有怀呈上右司十一兄》诗:“白髮侵侵生有涯,青襟曾爱紫河车。”
(5).喻指襟怀,心胸。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怯离愁青襟似麻,问归期西风及瓜。”
《漢語大詞典》:青衿子
指学子;青年书生。 唐 陈子昂 《登泽州北楼宴》诗:“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唐 杜甫 《元日示宗武》诗:“训諭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明 袁宏道 《哭刘尚书晋川》诗:“当时稚齿青衿子,平揖方伯古诸侯。”
《漢語大詞典》:两学(兩學)
(1).国学和太学的合称。 晋 潘岳 《闲居赋》:“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北史·邢邵传:“二黌两学,盛自 虞 、 殷 。”
(2).指国学及太学的学子。宋史·吴时传:“ 时 敏於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 政和 初,有 江汉 朝宗 者,亦有声,献《鲁公词》……时两学盛謳,播诸海内。”
《漢語大詞典》:青衫
(1).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 楚 臣既放,魂往 江 南。弟子曰:玉释佩,马解驂。濛濛緑水,褭褭青衫。乃召巫史:兹忧何止?”
(2).借指学子、书生。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斩 楼兰 ,擒 頡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 楚 尾与 吴 头。”
(3). 唐 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青衫不逢 湓浦 客,红袖谩插 曹纲 手。” 吴梅 《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弔。”
(4).泛指官职卑微。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髮犹青衫。” 金 元好问 《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 衡 霍 重。”
(5).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乾。”
(6).指仙人。
(7).梁书·侯景传:“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后因以“青衫”借指 侯景 。 唐 周昙 《六朝门·谢举》诗:“ 朱异 早能同远见,青衫寧假帝登楼。”
(8).借指京剧中的正旦。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参见“ 青衣 ”。
《漢語大詞典》:青衣
(1).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王。” 郑玄 注:“皆所以顺时气也。”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2).青色或黑色的衣服。 汉 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辛道度 ﹞游学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 度 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 景 果乘白马,兵皆青衣。” 唐 刘禹锡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李元 ﹞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3).指穿青衣或黑衣的人。(1)指侍女、宫女。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北史·后妃传序:“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2)婢女;侍童。 汉 蔡邕 《青衣赋》:“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南朝 梁 费旭 《和肃记室〈春日有所思〉》:“芳树发春暉, 蔡子 望青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 汉阳 束带上岸投謁,未行三数步,青衣延入内厅,揖坐云:‘女郎等易服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遥见小车来,二青衣夹随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3)指乐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数辈,或弄絃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颐。”红楼梦第十三回:“两班青衣按时奏乐。”(4)指役吏,差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
(4).指儒生。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李抱玉 主课青衣,胄名奏授祭酒。”
(5). 明 清 时生员名目之一。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廩、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清史稿·选举志一:“﹝考列﹞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
(6).指青衣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着重唱功。因所扮人物大都穿青素褶子而得名。如《祭江》里的 孙尚香 ,《三击掌》里的 王宝钏 ,《宇宙锋》里的 赵艳容 便是。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7).指 青衣神 。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 九顶 ,旧名 青衣山 。 青衣 , 蚕丛氏 之神也。”详“ 青衣神 ”。
(8).霉菌的一种。 章炳麟 《五无论》:“微菌溼生,则有青衣白醱之属,欲去之者,惟得起洁浄心。不得起损害心,斯岂尽人能然者?”
《漢語大詞典》:青袍
(1).青色的袍子。《古诗》:“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 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唐 杜甫 《渡江》诗:“渚花张素锦,汀草乱青袍。”
(2).比喻包围在树干上的苔藓。 元 明本 《苔梅》诗:“玉堂试看青袍客,莫忘 江 南有白衣。”按,苔梅,谓枝干上生有苔藓之梅。
(3).学子所穿之服。亦借指学子。 唐 许浑 《酬殷尧藩》:“莫怪青袍选, 长安 隐旧春。” 清 唐孙华 《浙闱撤棘后闻以铨曹公事连染左官》诗之二:“较比 翟公 添气色,青袍日日到门来。”参见“ 青衿 ”。
(4). 汉 以后贱者穿青色衣服。因指贱者之服。 唐 杜甫 《徒步归行》:“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仇兆鳌 注:“公往行在,麻鞋謁帝,有青袍而无朝服。”《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令左右将青袍迫二帝易服。”
(5).借指寒士。 唐 李商隐 《泪》诗:“朝来 灞水桥 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刘学锴 等集解引 陈帆 曰:“然自我言之,岂 灞水桥 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穷途饮恨,尤极可悲而可涕乎?”
(6). 唐 贞观 三年,规定八品、九品官服青色, 显庆 元年,规定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按,此处“青袍”指县尉之服。
(7).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 元 柳贯 《太子受册礼成赴西内朝贺退归书事》诗:“青袍最困微班忝,亲向前星挹斗杓。”
(8).借指出仕。 宋 林逋 《寄祝长官坦》诗:“深心赖黄卷,垂老愧青袍。”
(9). 唐 时幕府官居六品,六品服深绿,故称。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鳌 注:“《唐志》尚书员外郎,从六品。 上元 元年制,五品服浅緋,六品服深緑。 朱 注:‘公时已赐緋,而云青袍者,以在幕府故耳。旧注谓青袍九品服,误矣。’”
《漢語大詞典》:青衿
(1).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鑾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
(2).借指学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絳帐语道,青衿质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
《漢語大詞典》:学子(學子)
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人。《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郑玄 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 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屨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漢語大詞典》:缟带(縞帶)
(1).犹缟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投章类縞带,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韦庄 《再用前韵和薛先辈见寄》:“既闻留縞带,詎肯掷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跋》:“宛乎縞带之欢,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际之可记者也。”参见“ 縞紵 ”。
(2).白色生绢带。朴质之衣饰。泛指学子之服。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弟子縞带者,用生縞为带,尚质也。”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带,便学长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随车翻縞带,逐马散银盃。”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诗:“百里江流縈縞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漢語大詞典》:缟纻(縞紵)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季札 ﹞聘於 郑 ,见 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縞带, 子产 献紵衣焉。”后因以“縞紵”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余与 子山 ,夙期欵密,情均縞紵,契比金兰。”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授縞紵以托心,示兹诚之不谬。”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四:“ 关 河 愁欲徧,縞紵竟谁亲?”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縞紵惯交屠狗客,摴蒱忍逐牧猪奴。”
(2).白色生绢及细麻所制的衣服。战国策·齐策四:“后宫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 鲍彪 注:“縞,鲜色绘也。紵,檾属细者。” 吴师道 补正:“縞,白也。”
《漢語大詞典》:衿佩
指青年学子。语出《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毛 传:“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组綬。” 明 李东阳 《拟进〈宪宗纯皇帝实录〉表》:“衿佩三千,听桥门之警蹕;豆籩十二,增 闕里 之褒崇。”
分類:青年学子
《漢語大詞典》:子衿
(1).诗·郑风篇名。诗序以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朱熹 集传则说“此亦淫奔之诗。”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汲汲於进趋,悒闷於否滞者,岂能舍至易速达之通涂,而守甚难必穷之塞路乎!此川上所以无人,《子衿》之所为作,愍俗者所以痛心而长慨,忧道者所以含悲而頽思也。”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鸣鸟薎闻,《子衿》不作。”
(2).《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然向来被议者,主试皆南人,举子皆胄监,岂畿辅子衿,皆曾史耶?”
分類:学子生员
《漢語大詞典》:晚学(晚學)
(1).晚年求学。 唐 张蠙 《赠郑司业》诗:“晚学更求来世达,正怀非与百邪侵。”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2).后辈学子。后汉书·蔡邕传:“於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太平广记卷一引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苟欲推崇 老子 ,故有此説。”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不受门生刺》:“国朝 龚煒 巢林笔谈云: 汪国楠 出 杨给事 东明 之门, 东明 却其所投门生刺,而令称晚学,谓为主求贤,不敢借为私交。”
(3).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称。 宋 卫泾 《与陆待制游札子》:“且时事如此,自揆晚学荒拙,亡毫髮裨补,日夕惴惧,未知免戾之所。”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卷首别列 丁振华 一传,署名称‘同邑晚学’。”
《漢語大詞典》:青绮(青綺)
(1).青色细绫。古时青年、学子以之为常服。 南朝 梁武帝 《长安有狭邪行》:“忽遇二少童,扶轡问君宅。我宅 邯郸 右,易忆復可知。大息组絪緼,中息佩陆离。小息尚青綺,总轡游 南皮 。”
(2).借指英年之士。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班白行謡,青綺高咏。” 明 夏完淳 《青楼篇与漱广同赋》:“楼头坛板怜青綺,巷里银灯拂絳纱。”
(3).见“ 青綺门 ”。
《漢語大詞典》:青绮门(青綺門)
即 青门 。 长安 古城门名。古代常用为送别之处。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城 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民见门色青,名曰 青城门 ,或曰 青门 ……《庙记》曰 霸城门 亦曰 青綺门 。” 唐 李白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诗之一:“何处可为别, 长安 青綺门 。”亦省作“ 青綺 ”。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 青綺 春门,沟渠交映。” 唐 苏颋 《幸新丰及同州敕》:“ 左翊 之地,近入黄图; 新丰 之邑,甫邻 青綺 。”
《漢語大詞典》:视学(視學)
(1). 周 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 孔颖达 疏:“天子视学,必遂养老之法则,养老既毕,乃命诸侯羣吏令养老之事。天子视学者,谓仲春合舞,季春合乐,仲秋合声。於此之时,天子亲往视学也。”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 孔颖达 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禪、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余近观公同乡 冯桂芬 所为公墓誌铭,称公视学 云南 ,革新生红案银。” 清 乔崇修 《挽方石川》诗:“迨君入 西川 ,视学三岁周;自兹音尘隔,合併嗟无由。”
(3).学官名。1906年( 清 光绪 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改为督学。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我们起初以为怕是甚么省视学或者委员来了。”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因为他形容得太恶俗了, 俞视学 插嘴道:‘少造点口孽呵!有道理讲得清的。’”
《漢語大詞典》:月课(月課)
(1).每月考查、考核。魏书·李彪传:“陛下幼蒙鞠诲,圣教之躋,及储宫诞育,復亲抚誥,日省月课,实劳神虑。”
(2). 明 清 时每月对学子的课试或对武官武艺的考校。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官月课士子之艺业而奬励之。”《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 同 通 州县,本有月课,现在攷较他们,也不过同月课一个样子。”清史稿·选举志一:“教官考校之法,有月课、季考,‘四书’之外,兼有策论……讫於 嘉庆 ,月课渐不举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马端敏公被刺:“ 同治 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为 两江 总督月课武职之期, 马端敏 公 新貽 亲临校场閲射。”
(3). 宋 代规定御史纠察官邪,按月奏事的制度。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 郑昭先 为臺臣,倏当言事月谓之月课。 昭先 纯谨人也,不敢妄有指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 朱应元 既为御史,月课乃首劾 李俊明 ,公论大不平。” 张晋藩 王超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七节:“ 宋 朝在允许御史‘风闻弹人’的要求下,明令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叫作‘月课’。如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种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御史弹劾权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