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军政(軍政)  拼音:jūn zhèng
1.军事政务。包括军队的建立,动员或复员的指导,军事编制、管制与徵用徵购的实施,以及员额、军事预算与装备的获得等。
2.军界与政界。
《漢語大詞典》:枢府(樞府)
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宋 代多指枢密院, 明 和 清 初多指内阁, 清 雍正 以后多指军机处。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曹侍中 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 宋 陆游 《贺张都督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爹爹,你藏器待沽,终须有日登枢府。” 清 汪懋麟 《新岁荷真定公寄书并二律见问次韵酬谢》之二:“枢府紓筹策,官斋尚咏诗。”
《漢語大詞典》:都司
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
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例如:以钦依都司掌徼巡。——·邵长蘅《青门剩稿》
《国语辞典》:治军(治军)  拼音:zhì jūn
训练军队、治理军政。《礼记。曲礼上》:「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吴子。图国》:「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漢語大詞典》:邦政
国家军政;执掌国家军政。《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孔 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军,平治王邦四方国之乱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遂使在京三品衙门,忽有外任二品之官,於典制则乖,於官守则舛。武人之无识无足责,而邦政大臣,亦视为固然,无一纠正之者,惜矣。”
《國語辭典》:假节(假節)  拼音:jiǎ jié
1.持符节为使臣。《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國語辭典》:符节(符節)  拼音:fú jié
1.古代出入城门关卡的一种凭證。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凭。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为凭證。《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唐。元结〈舂陵行〉:「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2.形容相符合、吻合。《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漢語大詞典》:盛府
对地方军政长官衙署的尊称。南史·庾杲之传:“﹝ 王俭 ﹞用 杲之 为卫将军长史。 安陆侯 萧缅 与 俭 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选。 庾景行 汎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 唐 皇甫冉 《送蒋评事往福州》诗:“还看復命处,盛府有光辉。” 宋 苏舜钦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诗:“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隄正展才。”
《漢語大詞典》:政官
掌军政的官吏。周礼·夏官·序官:“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
分類:军政官吏
《漢語大詞典》:上介
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仪礼·聘礼:“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左传·哀公十五年:“﹝ 吴子 ﹞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 胄 ( 裴胄 )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寿 ( 赞 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 赞 出镇,从为上介。”
《漢語大詞典》:枢柄(樞柄)
(1).中枢的权柄。指军政大权。新唐书·后妃传上·太宗皇后长孙氏:“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绍兴 中, 韩郡王 既解枢柄,逍遥家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姓门生:“及 于公 死, 梁瑶峯 秉枢柄,某又令其妻拜 梁 为义父,馈以珊瑚朝珠。”
(2).谓中心要领。 清 魏源 《庸易通义》:“至‘博学之’以下,乃一篇之归宿,下学之枢柄, 王肃 本反无之。”
《國語辭典》:方牧  拼音:fāng mù
方伯、州牧的并称,为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晋书。卷四二。列传。王浚》:「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任,委臣以征讨之事。」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诗:「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漢語大詞典》:方维(方維)
指地方军政长官。语本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六:“国家之举士,内有明经进士,外有方维大臣之荐。” 宋 王安石 《周沆右谏议大夫制诰》:“尝被方维之重任,久参侍从之要官。”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漢語大詞典》:方屏
一方的屏藩。指地方军政长官。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阁下之事业,既已显白,而朝廷之用未充,天下之誉未洽,留滞方屏,浸移岁律,某窃惑焉!”
《漢語大詞典》:讲事(講事)
(1).谋议军政大事。左传·隐公五年:“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孔颖达 疏:“故讲习大事以準度轨法。” 汉 袁康 越绝书·越绝外传:“与之讲事,以观其智。”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规谏》:“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
(2).讲经之事。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四·宝彖:“由是讲事无废,毗讚玄理,声辩雄亮,言会时机。” 明 李东阳 《〈会试录〉序》:“以考试官请上命,少卿臣 李东阳 、少詹事臣 陆简 ,輟讲事以往。”
《漢語大詞典》:外典
(1).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百喻经·估客偷金喻:“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书,妄称己有,非是佛是,由是之故,烧灭外典,不行於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唐 知玄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钱谦益 《注李义山诗集序》:“ 石林 长老 源公 ,禪诵餘晷,博涉外典,苦爱 李义山 诗,以其使事奥博,属辞瑰譎。”参见“ 内典 ”。
(2).指与某种著作相关的另一种著作。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金瓶梅:“ 袁中郎 觴政,以《金瓶梅》《水滸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
(3).谓在外掌管(军政事务)。宋书·自序:“ 高祖 器其才智,不使出也。故出仕以来,便管军要,自非戎军所指,未尝外典焉。”南齐书·萧遥昌传:“七王同恶,皆伏 管 蔡 之诛,其餘列蕃二十餘国,内升清阶,外典方牧。”
《國語辭典》:内典(內典)  拼音:nèi diǎn
佛经。《南史。卷三○。何尚之传》:「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乐天一生精究内典,勤脩上乘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