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戎政
军政;军旅之事。 晋 潘岳 《西征赋》:“掩 细柳 而抚剑,快 孝文 之命帅, 周 受命以忘身,明戎政之果毅。”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兼授卫军,戎政辑睦。”明史·郭宗皋传:“ 隆庆 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 李君 与 温甫 为婚姻,益相与讲求戎政,晨夕諮议。”
分類:军政军旅
《漢語大詞典》:戎统(戎統)
军政;军权。宋书·孔觊传:“予猥承人乏,总司戎统,耸剑东驰,申愤海曲。”
分類:军政军权
《漢語大詞典》:曲政
犹军政。管子·侈靡:“分其多少以为曲政。” 郭沫若 等集校:“军制亦称‘部曲’,则‘曲政’犹军政矣。”
分類:军政
《漢語大詞典》:诸侯(諸侯)
(1).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轩辕 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诸侯:“帝王世纪曰: 女媧 未有诸侯,有 共工氏 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炎帝 世,乃有诸侯, 风沙氏 叛, 炎帝 修德, 风沙 之民自攻其君,则建侯分土自 炎帝 始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 周 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相传 武王 、 周公 、 成王 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 武王 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
(2).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南史·循吏传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 五代 诸侯跋扈,枉法杀人,主家得自杀其奴僕。” 清 吴伟业 《儒将》诗:“ 河 朔功名指顾收,身兼使相领诸侯。”
(3).星名。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 张守节 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
《漢語大詞典》:幕府
(1).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 广 之幕府对簿。”魏书·崔休传:“幕府多事,辞讼盈几。” 宋 王安石 《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诗:“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老残游记》第三回:“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於此了。”参见“ 莫府 ”。
(2).借指将帅。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奉 汉 威灵,折衝宇宙。”周书·文帝纪上:“ 清水公 贺拔岳 ,勋德隆重,兴亡攸寄, 欢 好乱乐祸,深相忌毒,乃与 侯莫 、 陈悦 阴图陷害。幕府以受律专征,便即讨戮。” 宋 张孝祥 《念奴娇·仲钦提刑仲冬行边》词:“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
(3).幕僚;幕宾。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崇文 命幕府唯公命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赏誉:“吾闻长史 刘从事 非有通家之旧,復无举荐之力,歘自□众为贤侯幕府,必有足观者。”《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一班老奸巨猾的幕府,阴险狠毒的家丁,看出了他的本心,渐渐把声色货利去引诱他。”
(4). 日本 明治维新前掌握全国政权的军阀。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诸藩士各挟其藩之力,合纵以革幕府而奬王室,及幕府既倒,大势既变,知不可以藩藩角立,乃胥谋而废之。”
《漢語大詞典》:莫府
即幕府。莫,通“ 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新唐书·杜如晦传:“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莫府。”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妇女曰娘:“ 隋 柴绍 妻 李氏 ,起兵应 李渊 ,与 绍 各置莫府,号娘子军。”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中》:“凡将军有前后左右,而大将军居中而主莫府,故主领更卒者五人。”参见“ 幕府 ”。
分類:幕府
《漢語大詞典》:太尉
官名。 秦 至 西汉 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汉 武帝 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 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至 宋徽宗 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 元 以后废。
《漢語大詞典》:都督
(1).总领,统领。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后 备 诣京见 权 ,求都督 荆州 ,惟 肃 劝 权 借之,共拒 曹公 。”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会 魏 军动,詔以 嶷 为 南蛮 校尉、 荆 湘 二州刺史,都督八州。”
(2). 三国 时,帐下领兵者即称都督,犹后世的卫队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临发,其帐下将 张达 、 范彊 杀 飞 ,持其首,顺流而奔 孙权 。 飞 营都督表报 先主 , 先主 闻 飞 都督之有表也,曰:‘噫! 飞 死矣。’”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先以银盌酌酒,自饮两盌,乃酌与其都督。”
(3).古代的军事长官。晋书·职官志:“ 江 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 王导 等权重者乃居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赵 相初除都督。”
(4). 民国 初为各省军政长官。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漢語大詞典》:方面
(1).古指一个地方的军政要职或其长官。后汉书·冯异传:“﹝ 异 ﹞受任方面,以立微功。” 李贤 注:“谓西方一面专以委之。”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丹轩紫紱,家传方面之勋;驥子鱼文,地列膏腴之右。” 宋 范仲淹 《依韵答韩侍御》:“我居方面荣为惧,君向臺端直且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平日既怪兄游非礼之地,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杨石斋》:“ 杨石斋 廷和 当国时,一弟为京卿,二弟为方面。”
(2).方向;方位。东观汉记·逢萌传:“ 萌 被徵上道,迷不知东西,云……‘方面不知,安能济政!’即驾而归。”西京杂记卷四:“南门三重,署曰 南中门 、 南上门 、 南便门 。东西各三门,随方面题署亦如之。”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輒先啟闻。” 姚雪垠 《长夜》一:“他们惶惑地向枪声传来的方面望去,只能望见还没有消尽的白雾笼罩着起伏的丘陵。”
(3).四方;四面。文选·陆倕〈石阙铭〉:“区宇乂安,方面静息。” 刘良 注:“方面,四方之面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朱嗢祇罗国:“﹝高臺﹞基址广峙,刻雕奇製,周臺方面鏤众圣像。”引申为范围。如:他读的书多,方面也广。
(4).方形颜面。后汉书·高获传:“﹝ 获 ﹞为人尼首方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古砖》:“ 杨州 罗两峰 有一砖,画像车骑外貌一人,方面丰颐,鬑鬑有鬚,两手执旗杆而立。”
(5).指相对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而言。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儿童﹞看了能懂得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漢語大詞典》:枢府(樞府)
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宋 代多指枢密院, 明 和 清 初多指内阁, 清 雍正 以后多指军机处。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曹侍中 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 宋 陆游 《贺张都督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爹爹,你藏器待沽,终须有日登枢府。” 清 汪懋麟 《新岁荷真定公寄书并二律见问次韵酬谢》之二:“枢府紓筹策,官斋尚咏诗。”
《漢語大詞典》:盛府
对地方军政长官衙署的尊称。南史·庾杲之传:“﹝ 王俭 ﹞用 杲之 为卫将军长史。 安陆侯 萧缅 与 俭 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选。 庾景行 汎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 唐 皇甫冉 《送蒋评事往福州》诗:“还看復命处,盛府有光辉。” 宋 苏舜钦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诗:“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隄正展才。”
《漢語大詞典》:军政(軍政)
(1).军中政教;军中政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楚子 为舟师以伐 吴 ,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五状》:“自西寇猖獗,久当戎事,虽才不逮志,未有成绩,若其裁处军政,审料敌情,既踰岁年,粗亦详练。”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
(2). 明 清 对武官的定期考核称为军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禁卫·锦衣官考军政:“武职五年军政,一如京官六年大计,其典至鉅至严。”清史稿·世祖纪二:“丁巳,詔军政六年一举行。”
(3).军界与政界;军队与政府。 茅盾 《子夜》十:“‘到 北平 吃月饼’--军政当局也是这么预言战事的结束最迟不过未来的中秋。”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三:“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漢語大詞典》:下野
旧指掌握军政重权的人卸去职权。 鲁迅 《而已集·拟豫言》:“有在朝者数人下野;有在野者多人下坑。” 巴金 《家》二十:“据说敌军昨晚上占领了兵工厂,省方托 英国 领事出来调停,督军答应下野。” 徐迟 《牡丹》:“他是一九三○年中原大战的主角之一,兵败下野,弃甲从商。”
《漢語大詞典》:邦政
国家军政;执掌国家军政。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孔 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军,平治王邦四方国之乱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遂使在京三品衙门,忽有外任二品之官,於典制则乖,於官守则舛。武人之无识无足责,而邦政大臣,亦视为固然,无一纠正之者,惜矣。”
《漢語大詞典》:假节(假節)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汉书·平帝纪:“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 汉 末与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 李傕 入 长安 ,欲结 术 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 阳翟侯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 孝昌 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 洛州 别将,寻除 上洛郡 守。”至 隋 唐 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 邕交 ,道经 湘口 , 零陵 郑太守史 与 京 同年,远以酒乐相迓。”
(3).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 魏王 ,而以身得察於 燕 。” 鲍彪 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参见“ 符节 ”。
(4).虚伪的节操。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漢語大詞典》:符节(符節)
(1).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管子·君臣上:“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尹知章 注:“符节印璽所以示其信也。”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
(2).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史记·高祖本纪:“ 秦王 子婴 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璽符节,降 軹道 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曰:“符,发兵符也;节,使者所拥也。”
(3).单指使者所持之节。史记·乐毅列传:“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 赵 。”
(4).指朝廷委派的地方长官或专使。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凡今庙堂进拟符节次,得不鉴 公孺 之论而益精其选!”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舟车之险,悬崖断堑,石芒林立,侧足仅可投步,水濆漩倾侧,船行乱石间,以故符节不通,人跡罕至。”
《漢語大詞典》:总管(總管)
(1).官名。地方高级军政长官。 三国 魏 黄初 年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 北周 武成 元年(559年)改为总管。 周武帝 以 王谦 为 益州 总管,总管之名始于此。 隋 于各州置总管,重镇要州置大总管。 唐 初犹然。 北宋 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总管由知府、知州等各级地方长官兼任,掌管路或府、州的兵马。 辽 金 各总管府的兵马总管,兵马都总管, 元 诸路总管府的达鲁花赤、都总管或总管,或兼管军民。
(2).官名。军事长官。 隋 及 唐 初有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 后唐 时 石敬瑭 曾为蕃汉马步军都总管,是最高军事统帅。 宋钦宗 曾设东、南、西、北道都总管,分统四方勤王兵。
(3).官名。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元 代中央和地方有各种名目的都总管府或总管府,如管理全国工匠的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管理地区财赋的 江 淮 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负责守护行宫及皇帝游猎事务的尚供总管府,都设有达鲁花赤和总管。 清 代内务府设内务府总管大臣,掌管宫廷事务,其属官有行宫总管,专管 热河 行宫(在今 河北 承德 )事务。又 明 清 宫内的宦官首领称总管太监,俗呼为总管。
(4).指总管事务的管家。 茅盾 《子夜》四:“ 曾沧海 在苍茫的暮色中一见那人颔下有一撮小胡子,便知道是 吴 府总管 费小胡子 费晓生 。”
(5).全面管理。如:这些事务由他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