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风采(風采)  拼音:fēng cǎi
风姿文采。《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
《國語辭典》:旧闻(舊聞)  拼音:jiù wén
1.旧有的典籍。《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后汉书。卷三六。陈元传》:「今论者沉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
2.过去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如:「都已是几百年的旧闻了,你现在才知道,真是后知后觉。」
《國語辭典》:闻风(聞風)  拼音:wén fēng
听到风声或消息。如:「百货公司的赠奖活动才一展开,即有大批的会员闻风前来。」
《漢語大詞典》:圣训(聖訓)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漢語大詞典》:圣教(聖教)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國語辭典》:侧闻(側聞)  拼音:cè wén
从旁听得。《列子。天瑞》:「夫子尝语伯昏瞀人,吾侧闻之。」《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漢語大詞典》:闻知(聞知)
(1).听说;知道。书·胤征:“ 羲 和 尸厥官,罔闻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 茅盾 《雨天杂写之五》:“ 苻坚 闻知了他的大名,便派骁骑将军 吕光 带兵打 龟兹国 ,‘请’他进关。”
(2).见闻;知识。书·无逸:“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北史·列女传·房爱亲妻崔氏:“性严明,有高节,歷览书传,多所闻知。”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一其趋向,厚其师友,畜其闻知,广其伦类。”
(3).谓由传闻传授而有所认识。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文王 至於 孔子 ,五百有餘岁,若 太公望 、 散宜生 ,则见而知之;若 孔子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郊使见知闻知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老名号。”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古代 墨 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三类,这就是‘亲知’、‘闻知’、‘说知’……‘闻知’是从旁人口头或书面传授得来的知识。”
《國語辭典》:影响(影響)  拼音:yǐng xiǎng
1.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即一方发生一种动作而引起他方发生变化或行动的作用。《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吴衙内身虽坐于席间,心却挂在舱后。不住偷眼瞧。见屏门紧闭,毫无影响。」《文明小史》第五五回:「一连两三个电报,毫无影响,这才慌了。」
2.踪迹、消息。《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一连乱了三日,没些影响,县尉没做道理处。」《红楼梦》第六二回:「只当他外头自便就来,谁知越等越没了影响,使人各处去找,那里找得著。」
3.根据、道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看官,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这件事没影响,做不得的。」
4.空虚不实的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胡阿虎身为家奴,拿著影响之事,背恩卖主,情实可恨!合当重刑责罚。」
5.隐约的印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昨日到郁家之事,犹如梦里,多不十分记得。只依稀影响,认做已约定杨二郎日子过了。」
《國語辭典》:风闻(風聞)  拼音:fēng wén
传闻。《汉书。卷九五。南粤传》:「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文选。沈约。奏弹王源》:「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
《國語辭典》:风闻言事(風聞言事)  拼音:fēng wén yán shì
把传闻的事情向上级报告。《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一班妒忌魏生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漢語大詞典》:声传(聲傳)
指传闻之事。《宋书·庾炳之传》:“伏愿深加三思,试以诸声传,普访诸可顾问者。”
分類:声传传闻
《漢語大詞典》:流闻(流聞)
(1).辗转传闻;流播。后汉书·刘盆子传:“吏人负献,輒见剽劫,流闻四方,莫不怨恨。”新唐书·房琯传:“始, 邠 以武将领刺史,故纲目废弛,即治府为营,吏攘民居相淆讙。 琯 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声流闻。”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盖其少年欲有所济於天下,而托之讽諭,冀以流闻宫禁,裨益时政。”
(2).指传闻之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今即位十五年,继嗣不立,日日驾车而出,泆行流闻,海内传之,甚於京师。”
《漢語大詞典》:传讹(傳訛,傳譌)
亦作“ 传譌 ”。传闻非实。 元 吴师道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纪游》诗:“瑶池 汉 殿语茫昧,遂使世俗犹传讹。”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著《扶风传信録》一卷,非敢效《睽车》幽恠之所为,庶不致传譌于后世云尔。”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然而从此更传讹下去。”
分類:传闻非实
《漢語大詞典》:贵耳(貴耳)
(1).以耳食之言为贵。谓轻信传闻。 隋炀帝 《赐史祥》诗:“贵耳唯闻古,贱目詎知今。” 元 袁桷 《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考 闽 、 蜀 、 东浙 、 永嘉 、 湖南 、 江西 之儒,先合其异同,不在於贵耳,杂书袭讹辑言行者尊之,吾与子所当辨。” 清 檀萃 《楚庭稗珠录·黔囊·金星石》:“此石生蛮荒溪峒,名不甚著,贵耳者目而陋之;然幸如是,足以自全其天。”
(2).贵者之耳。 明 李开先 《琴》诗:“ 秦 楚絃中变,风涛指下惊;不堪闻贵耳,只可悦閒情。”
《漢語大詞典》:风迹(風迹,風跡)
亦作“ 风跡 ”。
(1).犹风节;风操。后汉书·朱浮传:“ 浮 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 李贤 注:“风化之迹也。” 宋 沈括 《赠屯田员外郎叶君墓志铭》:“君之才学无所施当世。然予与君之子与孙游,其规模风跡,予有以知其才。”
(2).犹政绩。宋书·良吏传序:“今採其风迹粗著者,以为《良吏篇》云。” 宋 叶适 《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其为民补弊剔蠹,锄其悍顽,而兴作利政,以惠养之,意必有风迹可述。”
(3).根据传闻而追踪寻迹。 明 宋濂《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州县官多失廉平,君阴风跡数十辈,悉如法论罢之。”
《漢語大詞典》:彰闻(彰聞)
广为传闻。 唐 司空图 《卢公神道碑》:“若首唱其恶,彼畏彰闻,则怀疑蜂溃矣。”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四章:“ 贵州 党争,事实彰闻。”
分類:传闻
《國語辭典》:遗闻(遺聞)  拼音:yí wén
遗留下来的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