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感动(感動)
(1).触动。荀子·乐论:“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水浒传》第四二回:“第三日, 晁盖 又梯己备个筵席,庆贺 宋江 父子完聚,忽然感动 公孙胜 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 蓟州 ,离家日久,未知如何。”
(2).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天尚不能感动陛下,何敢望,独有极言待死而已。”新唐书·韦昭度传:“ 李昌符 乱兴苍卒, 昭度 质家族於禁军,誓共讨贼,士感动,乃平 昌符 。”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瑞金 处万山,民性悍,喜邪説, 敬 视事期月矣,上下无所感动。” 巴金 《寒夜》五:“他能够说服她,感动她,使她满意地跟着他回家去么?”
(3).犹感应。谓受影响而引起反应。《韩诗外传》卷一:“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乱化,是以年寿亟夭而性不长也。”陈书·乐志上:“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乎人心,随物感动,播於形气。”太平广记卷一六一引《感应经·五石精》:“阳燧之取火於日,方诸之取露於月……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相感动然之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
(4).感伤震惊。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太尉 李固 曰:‘帝虽幼弱,乃天下之君也,今日崩亡,百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不举哀邪!’”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仁宗 ﹞弃羣臣之日,天下闻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动歔欷。”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至诚:“读史至 诸葛忠武侯 、 司马文正公 之薨,輒感动流涕者,至诚为之也。”
动摇。感,通“ 撼 ”。 汉 王充 论衡·奇怪:“ 后稷 顺生,不坼不副,不感动母体,故曰:‘不坼不副。’”北史·薛琡传:“唯 琡 以 杲 为聚众无名,虽强犹贼, 元顥 皇室昵亲,来称义举,自 河阴 之役,人情骇怨,今有际会,易生感动。”
《漢語大詞典》:交通
(1).交相通达。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电话四达,处处交通。”
(2).感通;感应。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唐 张鷟 游仙窟:“娘子向来频盼少府,若非情想有所交通,何因眼脉朝来顿引?”
(3).引申为交流。 蔡元培 《美术的起源》:“﹝音乐﹞可以说是人类交通感情的工具。”
(4).交往;往来。《韩诗外传》卷十:“ 渊 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南中有 歌营国 ,去京师甚远,风土隔絶,世不与中国交通。” 鲁迅 《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一》:“因为既能通信,也许将来就能交通。”
(5).勾结;串通。汉书·江充传:“﹝ 充 ﹞诣闕告 太子丹 与同产姊及王后宫姦乱,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姦,吏不能禁。”新唐书·仆固怀恩传:“御史大夫 王翊 使 回紇 还, 怀恩 虑洩其交通状,因留不遣。”红楼梦第一○五回:“ 贾赦 交通外官,依势凌弱。”
(6).指性交。百喻经·摩尼水窦喻:“昔有一人与他妇通,交通未竟,夫从外来,即便觉之。”
(7).各种运输手段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胡适 《国语文法概论》:“后来陆地交通有了人力车、马车;火车、电车;水路交通有汽船,人类交通更方便了,更稳当了,更快捷了。” 洪深 《青龙潭》第二幕:“ 林公达 :‘必得等到交通发达,生活才会比前进步,比前宽裕的。’”
(8).指担任通迅联络工作的人员。 陈毅 《赣南游击词》:“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 浩然 《艳阳天》第八十章:“他蹲在小河边撩着水洗了一把脸,就往乡里跑。他要把连夜赶写出来的报告材料,通过内部交通,立刻转到县委去。”
《漢語大詞典》:感召
(1).犹感应。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 郑 卫 繁声,抑扬絶调,足使风云变动,性灵感召。” 宋 陈师道 《五言贺雨》:“油云潜感召,灵雨忽滂流。”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自古善人以气类相感召未有若‘復社’之盛。”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天心与人事相倚伏,人事与天心相感召。”参见“ 感应 ”。
(2).感动、召唤。 廖仲恺 《〈孙中山先生文集〉序》:“先生远矣,不可追矣,然先生崇高之人格,伟大之思想,革命之精神,犹足感召吾族有为之士於百世以后。” 李昌 《回忆民先队》:“军警虽然沿途阻挡,但是他们在 日本 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和学生抗 日 斗争的感召下,不能不有动于衷。”
《漢語大詞典》:感应(感應)
(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汉书·礼乐志:“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絃,则第四絃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2).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应,不可思量。”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明 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徵,天人感应,理本不爽。”
(3).物理学名词。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
《漢語大詞典》:交应(交應)
感应。 唐 白居易 《策项》之二:“交应之间,实犹影响。”
分類:感应
《漢語大詞典》:感电(感電)
犹感应。宋史·乐志十:“太极观奉册寳一首:《登安》之曲……感电灵区,诞圣鸿懿。” 郭沫若 《天地玄黄·世界和平的柱石》:“理由很简单,就是怕人民翻身,怕自己国度里的人民感电。”
分類:感应
《漢語大詞典》:睿感
指皇帝圣明的感应。 唐 李峤 《为司农卿宗晋卿进赤嘴山鹊表》:“自非睿感潜通,禎符显应,岂能殊祥毕凑,异物咸臻?”
《漢語大詞典》:洞感
犹感应。 晋 郭璞 《十日赞》:“十日竝出,草木焦枯。 羿 乃控弦,仰落肠乌。可谓洞感,天人悬符。” 唐 司空图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罪皆止于一身,恩必加於百口。神明洞感,福祐宜钟。”
分類:感应
《漢語大詞典》:风云
1.风和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林壑清其顾盼,风云荡其怀抱。”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2.指天文、天象。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 杨由 ﹞少习,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水浒传》引首:“那时 西岳华山 有个 陈摶 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
3.古军阵名有“风”“云”等,后即以“风云”泛称军阵。 唐 王涯 《从军词》之一:“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接济风云阵势,侵寻岁月边陲。” 徐朔方 等注:“《风后握奇经》以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为八种阵势。” 清 钱谦益 《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王建候父允中原任甘肃总兵都督同知进阶光禄大夫制》:“风云暗晓,胸藏《三略》之书。”参阅 明 龙正 《〈八阵图合变说〉叙》
4.《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意谓同类相感应。后因以“风云”比喻遇合、相从。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赞》:“ 高祖 起於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 唐 虞 之禪,不阶 汤 武 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神交可託,风云於杵臼之间。”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下》:“迟莫飘零,徒有应天得士、惨澹风云之感而已。”
5.比喻时势。后汉书·皇甫嵩传:“今主上埶弱於 刘 项 ,将军权重於 淮阴 ,指撝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 北周 庾信 《入彭城馆》诗:“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毛泽东 《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6.谓凭借时势。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高祖 之兴,草创大伦。解赭衣而为将相,舍介胄而居庙堂,皆风云豪杰,屈起壮夫。”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风云太平日,正驊騮欲骋,鱼龙将化。” 轰天雷 《第九回》:“那时朝中附旧党的果然风云得志。”
7.比喻雄韬大略或高情远志。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气藴风云,身负日月。” 李善 注:“贤者有风云之智,故吐文万牒。”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齷齪,抱风云者几人。”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壮怀风云鬱沉沉,惭媿漂母无千金。”
8.谓风流超群。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 宋 楼颖 《〈国秀集〉序》:“及源流浸广,风云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二:“一醉隐然开霸业,谁言儿女不风云?”
9.比喻地势高远。文选·左思〈吴都赋〉:“径路絶,风云通。” 刘逵 注:“径路絶者,人道断絶;风云通者,唯风云能交通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接 衡 巫 ,风云之路千里。”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每至三辰法会,八景真游,霓裳荡耀魄之华,羽葢转风云之路。”
10.比喻高位。文选·班固〈答宾戏〉:“振拔洿涂,跨腾风云。” 吕延济 注:“言当须去卑贱以升高位,亦如龙出於浅水以游於风云之中也。”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 明 浚川 《新水令·送康对山太史归田》套曲:“只争那正人不得正人扶,却做了多才反被多才误,成间阻,平白的剷断了风云路。”
《漢語大詞典》:神通
(1).谓通过神灵而感应沟通。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昔 伊尹 之为媵臣,至贱也; 吕尚 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於 汤武 、 周文 ,诚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2).指预见,先见之明。 唐 杨炯 《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又上疏陈请备塞垣,未几而 匈奴 背诞,公有神通之鉴也,不亦明乎!”
(3).佛教语。梵文的意译。亦译作“神通力”、“神力”。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如来无过功德品:“何者如来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门 瞿曇 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时 朅盘陀国 有大罗汉,遥观见之,愍其危戹,欲运神通拯斯沦溺。” 宋 苏轼 《六观堂赞》:“我观众生,神通自在。”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波罗蜜门》:“有摩訶止观百轨则在,至此书归墟,在乎神通,观息亦得通,观身亦得通。”
(4).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领。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左慈 ,字 元放 , 庐江 人也,少有神通。” 宋 朱敦儒 《减字木兰花》词:“超凡入妙,游戏神通随意到。” 清 袁枚 新齐谐·白石精:“现在缠汝者是 西山 白石之精,神通絶大。” 赵朴初 《西江月·参观密云水库工程》词:“翻天覆地看吾儔,信有神通在手!”
《漢語大詞典》:天应(天應)
上天的感应、显应。国语·越语下:“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史记·三王世家:“故珍兽至,嘉穀兴,天应甚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切勿称兵!若必欲举事,须待天应。”
分類:上天感应
《漢語大詞典》:灵犀(靈犀)
(1).犀牛角。相传犀角有种种灵异的作用,如镇妖、解毒、分水等,故称。 唐 韩偓 《八月六日作》诗之四:“威凤鬼应遮矢射,灵犀天与隔埃尘。” 宋 欧阳修 《再和圣俞见答》:“如其所得自勤苦,何惮入海求灵犀。” 宁调元 《秋兴用草堂韵》:“分波终仗灵犀力,填海犹存精卫心。”
(2).旧说犀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感应灵敏。因用以比喻两心相通。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词:“玉立娉婷,一点灵犀寄目成。”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没揣的灵犀一点潜相引,便一似生箇身外身。” 明王玉峰《焚香记·盟誓》:“但得皆如意,两情称。始信一点灵犀,诚通海神。”
《漢語大詞典》:影响(影響)
(1).影子和回声。多用以形容感应迅捷。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孔 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隋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下民从上,有同影响,争骋文华,遂成风俗。” 宋 叶适 《大祥设醮青词》:“母亡子在,徒想音容;祝孝嘏慈,岂迷影响?”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至於今则轮舟、火车,飞輓无难,电报、邮传,捷如影响。”
(2).呼应;策应。宋书·谢晦传:“姦臣 王弘 等窃弄威权,兴造祸乱,遂与弟 华 内外影响,同恶相成,忌害忠贤,图希非望。”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愿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与臣影响,不使差互。”太平广记卷一八九引《谈宾录·李靖》:“初 突厥 屯兵 浮图城 ,与 高昌 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
(3).近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牘,幸不违俗也。”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 高 稍作初 唐 语,亦才影响耳。” 明 高攀龙 《讲义·君子而不仁者有以夫章》:“由此观之,君子安得以影响冒认这‘仁’?”
(4).仿效;模仿。北史·李安世传:“ 齐 使 刘纘 朝贡, 安世 奉詔劳之。 纘 等呼 安世 为典客。 安世 曰:‘何以亡 秦 之官称於上国?’ 纘 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 安世 曰:‘ 周 谓掌客, 秦 改典客, 汉 名鸿臚,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 文 武 ,而殷勤亡 秦 。’” 宋 范仲淹 《〈唐异诗〉序》:“四始之奥,讲议盖寡,其或不知而作,影响前辈,因人之尚,忘己之实。” 明 袁宏道 《叙梅子马王程稿》:“诗道之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若老嫗之傅粉。”
(5).影子和声响。引申为踪迹。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之於人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超化寺鬼》:“寺后附城有 云山阁 ,阁下寝堂三间,多物怪,无敢至者。唯 曾通判 独挈家处之,往往见影响,犹以为僕妾妄语,拒不信。”《西游记》第十五回:“ 猴王 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
(6).音信,消息。 宋 罗烨 醉翁谈录·裴航遇云英于蓝桥:“或於喧鬨处,高声访问玉杵臼,皆无影响,众号为风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 勤自励 一去,杳无音信。 林公 频频遣人来打探消息,都则似金针堕海,银瓶落井,全没些影响。”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我官 江夏 日久,宾客多有从 归州 来者,当代汝访之。候有影响,即以相告。” 叶紫 《火》:“现在已经快到中秋节了,打租饭来正式请过的还不到几家,其馀的大半连影响都没有。”
(7).印象,指事情的梗概,轮廓。《孽海花》第七回:“原来 宝廷 的事, 雯青 也知些影响,如今更详细问他, 宝廷 从头至尾述了一遍。”
(8).恍惚,模糊。 唐 元稹 《梦游春》诗:“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张説 ﹞因怀去胎药三剂以献。 玄宗 得其药,喜,尽出左右,独搆火殿中。煮未及熟,怠而假寝。影响之际,有神人长丈餘,身披金甲,操戈绕药三匝,药尽覆而无遗焉。”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天下虽争为性命之学,然而滞涸於语言,播流於偏末,多茫昧影响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拜住 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乐不可名状。”
(9).谓传闻不实或空泛无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程元 却都是些影响之谈,况且既为完姻而来,岂有不与原媒同行之理?” 清 徐作肃 《侯方域〈朋党论〉评》:“ 朝 宗 家学最熟最悉,故两篇议论凿凿,无一字依傍影响。” 严复 《救亡决论》:“方其为学也,必无谬悠影响之谈,而后其应事也,始无颠倒支离之患。”
(10).根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县令唤奶子来与他对,也只説得是平日往来,至於相约私逃,原无影响,却是对他不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今所传《文穆传奇》,似影响於此。第以母事为妻事,则大可喷饭矣。”
(11).效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看官,你道小子説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这件事没影响,做不得的。” 清 黄宗羲 《万里寻兄记》:“长 伯震 商於外,踰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别归,怀思颇苦,敬往祝之,殊无影响。”
(12).起作用;施加作用。 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北新书局可能被政府封闭,那时将影响我的生计。”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戏剧永远是为了影响人类的行为而作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通过 汤阿英 ,还可以影响细纱间的女工。”也指所起的作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六:“老支书这派话,对 双双 影响极深。”
(13).声响。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美人﹞每来必言语喧闹,音乐鏗鏘,兄房只隔层壁,到底影响不闻,也不知是何法术如此。”《三侠五义》第五回:“ 包公 就在座上唤道:‘乌盆!’并不见答应。又连唤两声,也无影响。”
《漢語大詞典》:相感
相互感应。易·繫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楚辞·九章·悲回风》:“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汉书·蒯通传:“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说郛卷十三引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人心动时言语相感。”
《漢語大詞典》:感遇
(1).感激知遇。 晋 庾亮 《上疏乞骸骨》:“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旧五代史·唐书·明帝纪六:“ 琪 , 梁 之故相,私怀感遇,叙 彦威 在 梁 歷任,不欲言伪 梁 故也。” 明 皇甫汸 《奉答子安兄》诗:“感遇兴长謡,来章缅幽契。”
(2).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於外,情理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3).感应遇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林塘 知其异人,因问以神仙感遇之事。”
《漢語大詞典》:感应(感應)
(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汉书·礼乐志:“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絃,则第四絃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2).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应,不可思量。”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明 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徵,天人感应,理本不爽。”
(3).物理学名词。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