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蒸发(蒸發)  拼音:zhēng fā
液体分子脱离液体表面转化成气体的现象。
《国语辞典》:蒸发热(蒸发热)  拼音:zhēng fā rè
在一定温度下,使液体汽化所需的热量。如摄氏一百度的水蒸发热为五三九卡/克,表示摄氏一百度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时,每公克须吸收五三九卡的热量。也称为「汽化热」。
《漢語大詞典》:烝泄
蒸发。管子·幼官:“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烝泄。”
分類:蒸发
《國語辭典》:烟瘴(煙瘴)  拼音:yān zhàng
1.山林间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药致伤人命,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
2.古代将重犯发配边地充军的刑罚。《清史稿。卷一四三。刑法志二》:「明之充军,义主实边,……边远、极边、烟瘴为五军。」
《國語辭典》:气化(氣化)  拼音:qì huà
物质由液体或固体直接转化成气体的现象。
《國語辭典》:土气(土氣)  拼音:tǔ qì
1.地气。《国语。周语上》:「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上》:「土气不养,稼穑不成者也。」
2.形容人的穿著、言行不合时尚,与「土里土气」同。如:「他的装扮虽然土气,观念却是十分前卫。」
《國語辭典》:瘴气(瘴氣)  拼音:zhàng qì
山林间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三国演义》第八九回:「惟未、申、酉三个时辰可往来;馀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
《漢語大詞典》:晞露
(1).日晒使露水蒸发。 汉 崔駰 《扇铭》:“有圆者扇,诞此秀仪;晞露散霾,拟日定规。”
(2).朝霞。 晋 陆云 《岁暮赋》:“指晞露而怵心兮,衍死生於靡草。” 明 刘基 《蛱蝶行》:“软芳晞露春鲜妍,上有蛺蝶飞翩翩。”
(3).谓沐受雨露滋润。 南朝 梁 刘孝绰 《答张左西》诗:“仙掌方晞露,灵乌正转风。”
《国语辞典》:喷雾(喷雾)  拼音:pēn wù
1.利用蒸发或加压作用,使液体变成极细微的颗粒,急速喷洒出来。如:「喷雾式杀虫剂」。
2.对影片中的部分作特殊处理,使画面呈现雾状,其作用是维护受访者隐私权或增加画面效果等。
《國語辭典》:盐田(鹽田)  拼音:yán tián
出盐卤且可资汲取制盐,或滨海取海水晒盐之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境异》:「鄯善之东,龙城之西南,地广千里,皆为盐田。行人所经,牛马皆布毡卧焉。」
《國語辭典》:蒸气(蒸氣)  拼音:zhēng qì
液体遇热蒸发或沸腾所产生的气体。
《国语辞典》:晒乾  拼音:shài gān
将潮湿物品置于日光下曝晒,使水分蒸发至乾燥。如:「把衣服拿到顶楼阳台去晒乾。」
《国语辞典》:晒谷(晒谷)  拼音:shài gǔ
1.将稻谷散铺,曝晒于日光下,使水分蒸发。如:「农夫在艳阳下晒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曝晒于日光下的稻谷。《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武安令郭威去看守晒谷,怕有飞禽来吃谷粟时,驱逐使去。」
《漢語大詞典》:脉发(脈發)
亦作“脉发”。 春暖地温回升,地下水蒸发,滋润土壤使之冒起,为春耕的良时。国语·周语上:“农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庙,土乃脉发。” 韦昭 注:“脉,理也。农书曰:春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
《漢語大詞典》:汗气(汗氣)
出汗时蒸发的热气。 茅盾 《子夜》十三:“ 金小妹 抢前一步去开了门, 朱桂英 刚挤进去,就觉得热烘烘一股汗气。”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四:“铿锵的锣鼓骤然一停,麒麟皮掀开,四个汗气蒸腾的小伙子露出笑脸,人群爆发出叫好和鼓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