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浮光
(1).水面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 南朝 陈 阴铿 《渡青草湖》诗:“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韞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明 文徵明 《岁暮雪晴山斋小诗》之九:“朝日照盂盎,浮光上虚楹。”
(2).指浮动的目光。 老舍 《蛤藻集·且说屋里》:“他的带烟气的脸上露出青筋,离离光光的眼睛放出一些浮光。”
《漢語大詞典》:浮花
(1).漂浮在水面的花瓣。 唐 张祜 《横吹曲辞·白鼻騧》:“摘莲抛水上,郎意在浮花。” 明 高启 《赠东庵道者》诗:“双树夹成户,一溪流绕家。扫林留送笋,汲水带浮花。”
(2).比喻虚幻的或易逝的美好事物。 宋 苏轼 《北寺悟空禅师塔》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陈衍 《元诗纪事·无名氏》:“荣华富贵等浮花,膂力难胜国爪牙。”
(3).浮在液体表面的泡沫。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迸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
《漢語大詞典》:浮埃
附着在物体表面上的尘土。 南朝 梁 江淹 《别怨》诗:“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 唐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诗:“龙髯不可望,玉座生浮埃。” 宋 苏辙 《舜泉复发》诗:“通衢细洒浮埃净,车马归来似晚晴。” 清 方文 《赠祖心师》诗:“人间刑与辱,师视等浮埃。”
《漢語大詞典》:生衣
(1).指物体表面寄生的菌藻类植物。 唐 杜甫 《寄韦有夏郎中》诗:“归楫生衣卧,春鸥洗翅呼。” 王嗣奭 释:“楫生水衣,而犹卧波。” 宋 陈师道 《酬智叔见赠》诗:“过逢为説 侯芭 在,卧楫生衣犊有孙。”
(2).夏衣。 唐 王建 《秋日后》诗:“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宋 陆游 《晨起独行绿阴间》诗:“不恨过时尝煮酒,且欣平旦着生衣。” 清 纳兰性德 《天仙子》词:“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
《漢語大詞典》:阳气(陽氣)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
(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
(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 李广田 《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 沙汀 《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漢語大詞典》:三点(三點)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唐 杜甫 《至日遣兴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之一:“去岁兹辰捧御牀,五更三点入鵷行。” 唐 李商隐 《夜半》诗:“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鐘声絶,禁人行;五更三点,鐘声动,听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槃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会三点於真原,净六尘於人境。”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二门三点,有二种释。先释二门,止、观是。乃释三点,空、假、中是。”
《漢語大詞典》:皮肤(皮膚)
(1).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部的组织。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等作用。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梦有小飞虫万数,随著身入皮肤中。” 唐 杜荀鹤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诗:“患身是幻逢禪主,水洗皮肤语洗心。”
(2).借指外部,表面。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不可只就皮肤上看事,亦不可只就皮肤上理会。”
(3).引申为浅近、肤浅。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也。”
《漢語大詞典》:形色
(1).指形体和容貌。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南史·梁豫章王综传:“ 淑媛 问梦中形色,颇类 东昏 。” 元 崔璆 《咄咄》诗:“咄咄復咄咄,小儿成老翁,幺微各形色,追逐元化工。”
(2).体表气色。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贫之为病也,不唯形色麤黶,或亦神心沮废。”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袭於皮毛,客於络脉,次於焦府,盎於形色。”
(3).形态、颜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又星与日月,形色同尔,但以大小为其等差。”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絪緼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并育於其中,不相肖而各成形色。”
(4).样式、色泽。 元 陶宗仪 辍耕录·玉辘轳:“﹝ 吴和之 ﹞收一轆轤,玉青色,形如吕字,环口中间,轆轤旋转,无分毫缝罅,形色极古,人皆以为鬼工。” 许地山 《山响》:“质虽是旧的,可是形色还不旧。”
(5).指神态表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财不赡,不饜所求,顿生异心,形色索漠。” 鲁迅 《呐喊·端午节》:“于是递给伊一迭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
(6).形之于色。谓在脸色、表情上显示出来。南齐书·王玄载传:“ 世祖 时在大牀寝, 瞻 谓 豫章王 曰:‘帐中物亦復随人寝兴。’ 世祖 衔之,未尝形色。”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则天 朝, 豆卢 钦望 为丞相,请輟京官九品已上两月日俸以赡军,转帖百司令拜表。羣臣俱赴拜表,而不知事由。拾遗 王求礼 谓 钦望 曰:‘羣官见帖即赴,竟不知拜何所由……岂国之柄耶!’ 钦望 形色而拒之。”
《漢語大詞典》:鲇鱼(鮎魚)
鱼纲,鲇科。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体长,前端平扁,后部侧扁,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小鱼、贝类、蛙等。宋史·五行志一下:“ 乾道 六年,行都北关有鮎鱼,色黑,腹下出人手,於两傍各具五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圣元 曰:时有鱼自下逆水而上,乘水势沿石壁而登其巔,不知其为水往也,此为雨兆;若自上顺流而下,虽久雨必晴矣。余曰:必鮎鱼也。”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那河里有鳜鱼,有鲫鱼,有小鲇鱼,钓鱼的人多向上游一点走去。”
《漢語大詞典》:龟纹(龜紋)
龟背的纹理。金史·舆服志上:“羊车,赤质,两壁油画龟纹。” 元 无名氏 《龙虎山赋》:“龟纹龙鳞,科篆鸞血,影连天章,光夺素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甃地》:“使小者间大,方者合圆,别成文理,或作冰裂,或肖龟纹。”参见“ 龟背 ”。
物体表面因干燥或受冻而形成的裂纹。龟,通“ 皸 ”。 宋 陈造 《田家叹》诗:“前之不雨甫再旬,秧畴已欲生龟纹。” 宋 陈造 《粉水行》:“去年龟纹布溪底,房民倒垂忧死徙。”
《漢語大詞典》:龟背(龜背)
(1).龟的背部。亦形容物体中部隆起之状。 汉 杨修 《孔雀赋》:“首戴冠以飭貌,爰龟背而鸞颈。” 宋 苏轼 《万山》诗:“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元史·祭祀志三·宗庙上:“祏室,每室红锦厚褥一,紫锦薄褥一,黄罗复帐一,龟背红帘一,缘以黄罗带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忠义﹞室三间,黄琉璃瓦,緑琉璃龟背腰墙。”
(2).一种形似龟背的六角形装饰花纹。
(3).佝偻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驼背。孔丛子·嘉言:“吾观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 黄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 成汤 之容体也。”《医宗金鉴·杂证·龟背》:“龟背坐早被风吹,傴僂背高状如龟。”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二幕:“ 李斯 说他的样子太怪,龟背,缺牙巴,耳朵又聋,一看就有些怪气,并没有什么仙气。”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会仙酒楼:“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类。”
(5).家具名。指一种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横板。 清 施鸿保 《闽杂记》:“俗於壁上加横板,安置食物,吾乡称为龟背, 建 邵 等处亦同。”
《漢語大詞典》:体现(體現)
(1).谓本性表现于外。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十五:“时中而体现,则人得见其无过不及矣。未发之中,体在中而未现,则於己而喻其不偏不倚耳,天下固莫之见也。”
(2).引申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我们能不能以更小的代价来换取更大的胜利。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来体现这个持久呢?”
《漢語大詞典》:疮疣(瘡疣)
(1).机体表面的赘生物。 唐 李翱 《解江灵》:“疮疣生心,洗刮不落。”
(2).比喻痛苦或祸害。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逾岭到任所,低颜奉君侯。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法苑珠林卷十八引《观佛三昧经》:“魔王心怒,即欲直前。魔子諫曰:‘父王无辜,自招疮疣,菩萨行浄,难动如地,云何可坏。’”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二边方横猾,四海皆疮疣。” 宋 梅尧臣 《送柳秘臣大名知录》诗:“浑浑发西极,奋奋入九州。自古患决溢,于今为疮疣。”
《漢語大詞典》:肤理(膚理)
(1).皮肤的纹理。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杨倞 注:“肤理,肌肤之文理。”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李香 身躯短小,肤理玉色。” 宋 苏轼 《赐蔡延庆乞知应天府不允诏》:“肤理微疾,行当自痊,勉安厥官,以称朕意。”
(2).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雷斧砚铭:“余经 霅川 ,偶得数雷斧於耕夫,虽小大不等,而体皆如玉,因择其厚者洼而为研,肤理鋭泽,取墨磨研,而墨光可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 清 唐甄 潜书·性才:“譬诸天道,生物无数,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復无数。”
《漢語大詞典》:斑点(斑點)
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点子。 元 王恽 《番禺杖》诗:“花藤昏玳晕,斑点惨 湘娥 。”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九章:“他温顺地回答,接着指了指地图上那些蓝色的斑点。”
《漢語大詞典》:鳞虫(鱗蟲)
体表有鳞甲的动物,一般指鱼类和爬行类。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恩及鳞虫,则鱼大为。” 唐 白居易 《汎渭赋》:“彼鳞虫兮与羽族,咸知乐而不知惠。” 清 丘逢甲 《前诗多见和者所怀未尽复次前韵》:“鳞虫圣者龙,乃独崇明禋。” 王闿运 《御夷论》:“若夫开山海以招鳞虫,假冠裳而饰犬蛇,趋利如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