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敬意  拼音:jìng yì
尊敬的心意。如:「聊表敬意」。《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
《国语辞典》:诚心敬意(诚心敬意)  拼音:chéng xīn jìng yì
真诚而有礼貌。明。无名氏《下西洋》第三折:「你道是诚心敬意亲呈进,俺那里知重知轻在您行。」
《國語辭典》:谢幕(謝幕)  拼音:xiè mù
戏剧终场时,演员走到幕前向观众行礼致谢。如:「观众掌声如雷,演员频频出来谢幕。」
《國語辭典》:拱手  拼音:gǒng shǒu
1.两手合于胸前行礼。《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文明小史》第一○回:「当下一请便到,见了东翁,拱手坐下。」
2.形容非常容易。《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國語辭典》:瞻依  拼音:zhān yī
语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表示对尊长的瞻仰依恃、向往效法。宋。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國語辭典》:礼意(禮意)  拼音:lǐ yì
1.礼经的意义。《庄子。大宗师》:「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书经。周官》唐。孔颖达。正义:「或据礼文,或取礼意,虽言有小异,义皆不殊。」
2.以礼表示敬意。《汉书。卷七一。隽不疑传》:「胜之知不庸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州吁见陈侯礼意殷勤,不胜之喜。」
《國語辭典》:孝敬  拼音:xiào jìng
1.孝顺尊敬。《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清庙祭祀,追往孝敬。」《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自此那儿子当真守分孝敬二亲,后来却得善终。」
2.敬献。《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小侄没有孝敬老师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师的惠来?」《红楼梦》第四三回:「这是凤丫头孝敬老太太的,算他的孝心虔,不枉了老太太素日疼他。」
《國語辭典》:起立  拼音:qǐ lì
起身站立。汉。王充《论衡。乱龙》:「拜谒起立,向之泣涕沾襟,久乃去。」《汉书。卷七。昭帝纪》:「三年春正月,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國語辭典》:致敬  拼音:zhì jìng
表示敬意。《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三国演义》第一○回:「知操父经过,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
《國語辭典》:合掌  拼音:hé zhǎng
1.一种佛教仪式,两掌相合以表示尊敬。《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寻著了尊大人,定必寄个信与贫僧。』」《红楼梦》第三四回:「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也作「合十」、「合手」。
2.诗文中对偶意义相同的词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耿湋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閒。』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
《國語辭典》:拱揖  拼音:gǒng yī
两手合于胸前作揖。《文选。任昉。宣德皇后令》:「致天之届,拱揖群后,丰功厚利,无得而称。」
《國語辭典》:避席  拼音:bì xí
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对某人尊敬,离坐而起,称为「避席」。《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曹操避席曰:『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
《漢語大詞典》:加额(加額)
双手放置额前。旧为祷祝仪式之一。亦用以表示敬意。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他道 小梅 行必定是个廝儿胎,不由我不频频的加额,落可便暗暗的伤怀。”《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白氏 问了详细,知得丈夫中了头名状元,以手加额,对天拜谢。”
《國語辭典》:额手(額手)  拼音:é shǒu
举手齐额,表示敬礼或祝贺。《红楼梦》第九九回:「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
《國語辭典》:礼貌(禮貌)  拼音:lǐ mào
表示敬意的仪容。《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七:「走到张果面前打个稽首,言词清爽,礼貌周备。」也作「礼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