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府
(1). 周 代掌管财币的机构。后泛指国库。史记·货殖列传:“其后 齐 中衰, 管子 修之,设轻重九府。” 张守节 正义:“ 周 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也。”陈书·周迪传:“擅歛征赋,罕归九府。”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四民輟业,满目疮痍,六师暴露,九府匱竭。”
(2).指各方的宝藏和特产。尔雅·释地:“九府:东方之美者,有 医无閭 之珣玗琪焉;东南之美者,有 会稽 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 梁山 之犀象焉;西南之美者,有 华山 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 霍山 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 崑崙 虚之璆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 幽都 之筋角焉;东北之美者,有 斥山 之文皮焉;中有 岱岳 与其五穀鱼盐生焉。” 邢昺 疏:“府,聚也,财物之所聚也。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故题云《九府》也。”
(3). 南齐 设置的九个官署,犹 汉 之九寺。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於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 胡三省 注:“九府: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僕、大鸿臚九卿府也。”
(4).犹言脏腑。 前蜀 杜光庭 《皇后本命醮词》:“医方所诊,臟气未调,荣卫未和,正气衰薄,六脉未復,九府犹虚。”
《國語辭典》:表里(表裡)  拼音:biǎo lǐ
1.内外。《淮南子。缪称》:「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外若一,事无表里。」
2.事理意义的相辅相成。《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各有占应,相为表里。」《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卢植》:「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
3.送礼或赏赐的衣料。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如今将著羊酒表里取梅英去。」《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取出银锭表里信香,向法座前礼拜了。」
《國語辭典》:灵液(靈液)  拼音:líng yè
1.露水。《文选。潘岳。笙赋》:「浸润灵液之滋,隅隈夷险之势。」
2.唾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人部。口津唾》:「释名:灵液、神水、金浆、醴泉。时珍曰:『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
3.水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金石部。水银》:「释名:汞、澒、灵液、奼女。时珍曰:『其状如水似银,故名水银。澒者,流动貌。方术家以水银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为炷,照于有金宝处,即知金银铜铁铅玉龟蛇妖怪,故谓之灵液。』」
《國語辭典》:暗伤(暗傷)  拼音:àn shāng
1.暗自伤心。唐。鲍溶〈秋夜对月怀李正封〉诗:「日远迷所之,满天心暗伤。」
2.由跌、碰、捶、击等导致内脏、气、血、经络的损伤。
3.物体上没有显现出的缺损。
《國語辭典》:内伤(內傷)  拼音:nèi shāng
1.中医指因身心过劳、饮食不适及七情六欲所导致的病症,相对于外感而言。《汉书。卷三○。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2.在伤科学上指跌、仆、捶、击等导致内脏、气、血、经络损伤。相对于外伤而言。
3.心中悲痛。《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传》:「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唐。杜甫〈入衡州〉诗:「恕己独在此,多忧增内伤。」
《漢語大詞典》:五气(五氣)
(1).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郑玄 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2).五行之气,五方之气。鹖冠子·度万:“五气失端,四时不成。”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裴骃 集解引 王肃 曰:“五行之气。” 北周 庾信 《配帝舞》:“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
(3).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4).五种情感。逸周书·官人:“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五气诚於中,发形於外,民情不可隐也。”
《國語辭典》:黄婆(黃婆)  拼音:huáng pó
1.道教信徒称脾液为「黄婆」。宋。苏轼〈与孙运句书〉:「脾能母养馀脏,故养生家谓之『黄婆』。」
2.黄道婆的简称。参见「黄道婆」条。
《國語辭典》:经络(經絡)  拼音:jīng luò
1.中医上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干和分支。
2.可供遵循的线索、窍门。《海上花列传》第二回:「头一埭到上海,陆里晓得白相个多花经络。」《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冒得官听了,心上寻思:『原来求差使有许多经络。』连忙谢了又谢。」
《漢語大詞典》:包络(包絡)
(1).包围环绕。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制岛峦。”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砚辨:“ 端溪 中巖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外有黄臕包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内水两重,皆西转而北去,其外大水逆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 清 赵翼 《蛛网》诗:“区区设罻罗,包络能几尺。”
(2).犹包括。 元 柳贯 《尊经堂》诗:“贞明配日月,广大侔天地,简牘之所资,包络无巨细。”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杜 诗别於诸家,在包络一切,其时露缺处,正是无所不有处。”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於竹帛者而为言。”
(3).中医谓联属百骸脏腑的周身脉络。《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主部位》:“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至於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
《国语辞典》:里虚(里虚)  拼音:lǐ xū
中医指脏腑气血不足、机能衰退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症候。
《漢語大詞典》:阳虚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阳虚大多具有气虚症状,同时兼有寒象。表现为畏寒肢冷、喜吃热饮、体温偏低、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國語辭典》:祛风(祛風)  拼音:qū fēng
驱除风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祛风的药,渐渐见效。」
《國語辭典》:内寒(內寒)  拼音:nèi hán
由体内所自发的寒气。中医指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的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滞留的病症。症状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虽用取暖或覆被等外在方式也都不能去除寒气。
《国语辞典》:郁火(郁火)  拼音:yù huǒ
中医上指阳气积结不散,而使脏腑内热的症状。
《漢語大詞典》:内陷
中医学名词。凡温热病邪不从外解,深入脏腑,或疮疡病毒不外泄,反向内攻,从而出现高热,烦躁、神昏、惊厥等症状者,称为“内陷”。《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见点证治》“已出復隐谓之陷”注:“痘已见点,復隐藏不见者,谓之毒气内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