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症 → 證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候证(候證)
症候。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除疾之道,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
分類:症候
《國語辭典》:六气(六氣)  拼音:liù qì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之气。《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好、恶、喜、怒、哀、乐六情。《管子。戒》:「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
3.中医上指:(1)人体生命活动的六种基本物质。即精、气、津、液、血、脉。(2)在天空中依不同季节、不同方位的六种气候因素而生的变化。指风、寒、暑、湿、燥、火。也称为「六元」。
《國語辭典》:血汗  拼音:xiě hàn
血液和汗水。比喻工作所用的精力。如:「田里的稻谷都是农夫的血汗凝聚成的。」
《國語辭典》:君火  拼音:jūn huǒ
人的心。中医上认为凡动皆属火,宿于心脏之火,为生命力的根源,地位重如君主,故称为「君火」。
《漢語大詞典》:中湿(中溼)
中医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些症候,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宣和遗事》后集:“帝在右廨院拘囚久,生溼淖,似有中溼之疾。”
《国语辞典》:里虚(里虚)  拼音:lǐ xū
中医指脏腑气血不足、机能衰退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症候。
《漢語大詞典》:红汗(紅汗)
(1).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唐 李端 《胡腾儿》诗:“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按,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谓 杨贵妃 夏日畏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2).中医学症候名。外感热病过程中见鼻衄,其热随衄而解,犹汗出而热解,故称红汗。
《漢語大詞典》:状候(狀候)
(1).情况,状态。 唐 韩愈 《南山诗》:“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2).指症状,症候。 唐 李绅 《江亭》诗:“今日病身悲状候,岂能埋骨向炎荒。”
《漢語大詞典》:风證
风疾的症候。宋史·蔡洸传:“陛辞赐坐,上慰劳曰:‘卿面有火色,风证也,朕有二方赐卿。’”
分類:风疾症候
《漢語大詞典》:恶候(惡候)
预后不良的症候。《医宗金鉴·四诊总括·察色》:“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注:“面黑主痛,多是恶候。”
分類:不良症候
《国语辞典》:寒證  拼音:hán zhèng
感受寒气、身体机能衰退或抵抗力减弱所出现的症候。如畏寒、面色苍白、口淡不渴等。
《漢語大詞典》:戴阳(戴陽)
中医学术语。指下焦虚寒而面赤体热、下虚寒而上假热的症候。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漢語大詞典》:戴眼
瞪眼仰视。中医学上的症候名。《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 王冰 注:“戴眼,谓睛不转而仰视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朧热盛,时瞑衄常,阳絶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注:“目上直视,谓之戴眼,则为阳絶之候也。”,
《漢語大詞典》:外证(外證)
(1).外露的病状、症候。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如大医王治膏肓,外证已解中尚强。”
(2).旁证。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此外,如诗经以外的逸诗,散见于诸子百家书里的,便没有这么整齐谐适,又可算是一个重要的外证了。”
《漢語大詞典》:啌嗽
中兽医病名。为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的症候,五脏六腑皆可发生,但主要在肺。外感、内伤均能引发。一般分风寒啌嗽、肺热啌嗽和劳伤啌嗽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立局》:“刷刨马匹……若在局内,风吹毛尾入於草料之中,马食之缠在喉间,便成啌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