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宣露
(1).泄露;透露。后汉书·冯异传:“ 光武 故宣露 軼 书,令 朱鮪 知之。”魏书·元澄传:“ 澄 执奏以尚书政本,特以远慎,故凡所奏事,阁道通之,盖以秘要之切,防其宣露。”《三国演义》第三回:“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清 端方 《致参赞福开森电》:“前转 香帅 一电,万勿宣露。” 刘大白 《秘密之夜》诗:“这秘密原不是语言能宣露,更不是探问能明白的。”
(2).显露;外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檄者,皦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牙宣》注:“此证牙齦宣肿,齦肉日渐腐頽,久则削缩,以致齿牙宣露。”
《漢語大詞典》:溢露
(1).浓重的露水。 晋 张协 《七命》之一:“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2).指感情的外露。 谷风 《加勒比海上的黄昏》:“这时候首相好比听到一声晴天霹雳,虽然首相知道,在面对下属时应该怎样抑制他的溢露,才最有礼貌。”
《漢語大詞典》:宣着(宣著)
显著;外露。《诗·卫风·淇奥》“赫兮咺兮” 毛 传:“咺,威仪容止宣著也。” 明 李东阳 《赠右谕德谢君序》:“夫宫坊之官,固以辅翼储德,亦以基太平辅相之业於天下者也。故必德纯学正,发诸文章,形之议论,皆仁义礼乐之宣著,则其朝夕左右必有所感格,规正以归於道。”
分類:显著外露
《國語辭典》:户外(戶外)  拼音:hù wài
门外。《后汉书。卷一二。彭宠传》:「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子密听其语,遂不敢解。」《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
《漢語大詞典》:从横(從横)
亦作“ 从衡 ”。
(1).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墨子·备城门:“以柴搏从横施之。”仪礼·特牲馈食礼“肵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 汉 郑玄 注:“午割,从横割之。” 南朝 宋 袁淑 《效古》诗:“四面各千里,从横起严风。” 明 何景明 《泊云阳江头玩月》诗:“从横银汉迴,三五玉绳耿。”
(2).交错纷乱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巖嶇参差,从横相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於是得全。”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鱼肉道人》:“其下清泉巧石、奇花异卉,从横布列。” 明 刘基 《感兴》诗:“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从横满路旁。”
(3).谓学问之渊博贯通。后汉书·周举传:“ 周举 字 宣光 ……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 周宣光 。’” 宋 苏轼 《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诗:“轩裳大炉韛,陶冶一世人。从衡落模范,谁復甘飢贫。”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学通古今,无所不辨,则吾不如 季埜 ”原注:“欲从横今古,则就 季埜 。”
(4).横暴;恣行无忌。汉书·何并传:“ 阳翟 轻侠 赵季 、 李款 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閭里,至姦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 并 且至,皆亡去。”三国志·蜀志·却正传:“故从横者歘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也。”晋书·陶侃传:“ 侃 厉色曰:‘ 郭默 虓勇,所在暴掠,以大难新除,威网宽简,欲因隙会骋其从横耳。’”
(5).谓横行天下。 三国 魏 曹丕 《又报孙权书》:“君生於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北史·高乾传:“ 乾 兄弟本有从横志,见 荣 杀害人士,谓天下遂乱,乃率 河 北流人反於 河 济 间。”
(6).扰攘;纷乱。 南朝 梁 张充 《与尚书令王俭书》:“从横万古,动默之路多端;纷纶百年,昇降之徒不一。” 王闿运 《愁霖赋》:“方今八州从横,一隅宴清。”
(7).四散。文选·嵇康〈琴赋〉:“从横骆驛,奔遯相逼。” 李善 注:“《鲁灵光殿赋》曰:‘从横骆驛。’”《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作“纵横骆驛”。 李善 注:“纵横,四散也。” 宋 梅尧臣 《亦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诗:“天公合雨不决雨,从横乱出将自封。” 明 刘基 《生查子·集句》词:“落叶不归林,惊鸟从横去。”
(8).谓奔放。南史·文学传·岑之敬:“ 之敬 剖释从横,左右莫不嗟服。”北史·杨素传:“论文则词藻从横,语武则权奇间出,既文且武,唯朕所命。”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至其舍,论辩从横,僮御必旰食而返。”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王右军 写《乐毅》则情多怫鬱,书《画讚》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懌虚无,《太史箴》又从横争折。”
(9).谓才华外露,不可遏制。南史·梁寻阳王大心传:“昔与 铁 ( 庄铁 )游处,其人才略从横。”北史·魏收等传论:“学博今古,才极从横,体物之旨,尤为富赡。”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波澜意度,虽出入於乡先辈;而才气从横,议论之精透,盖得之天授。”
(10).合纵连横。韩非子·忠孝:“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从横。”《淮南子·泰族训》:“ 张仪 苏秦 家无常居,身无定君,约从衡之事,为倾覆之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乃至从横之世,史职犹存。” 清 陈其年 《满江红·咏雪》词之五:“大雪不知 秦 与 汉 ,平生詎习从衡约。”
(11).比喻反复无常。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杨倞 注:“言公正无私之人,反见谓从横反覆之志也。”
《國語辭典》:含光  拼音:hán guāng
1.蕴藏光采。比喻人蕴含美德。东周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汉。崔瑗〈座右铭〉:「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2.一把造于殷商的宝剑。相传舞动时看不到剑,杀人时也一闪即逝,所以称为「含光」。见《列子。汤问》。
《國語辭典》:晔晔(曄曄)  拼音:yè yè
1.盛大的样子。《汉书。卷一○○。叙传下》:「世宗晔晔,思弘祖业。」
2.茂盛美好的样子。《文选。班固。西都赋》:「兰茝发色,晔晔猗猗。」
《漢語大詞典》:潜光(潛光)
(1).隐藏光彩。比喻才华不外露。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 唐 李白 《纪南陵题五松山》诗:“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2).指隐居。晋书·隐逸传·郭瑀:“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因有此赠》诗:“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我则异於是,潜光 皖水 滨。”
《漢語大詞典》:用晦
(1).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王弼 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旧唐书·卢钧传》:“ 河东军 节度使 卢钧 ,长才博达,敏识宏深。蔼山河之灵,抱瑚璉之器。多能不燿,用晦而彰。” 宋 曾巩 《王容季君墓志铭》:“学足以求其内,辞足以达其外,守之用刚,养之用晦。”
(2).指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浦起龙 通释:“晦之云者,意到而笔不到也。”
《國語辭典》:葆光  拼音:bǎo guāng
韬蔽其光芒。比喻隐藏智德。《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國語辭典》:藏锋(藏鋒)  拼音:cáng fēng
1.书法上称笔锋藏而不露为「藏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2.比喻收敛才具,不露锋芒。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聪敏》:「公词翰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漢語大詞典》:齿寒(齒寒)
(1).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 , 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 脣亡齿寒 ”。
(2).齿酸。 宋 孙舣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國語辭典》:唇亡齿寒(脣亡齒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三国演义》第一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唇亡齿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國語辭典》:遮藏  拼音:zhē cáng
隐蔽、掩藏。如:「将值钱的物品遮藏起来。」
《漢語大詞典》:深阻
(1).谓路途偏远险阻。 唐 吕温 《代李侍郎论伐剑南更发兵表》:“若更务济师,屡闻动众,山嶮深阻,暑湿为沴,北人南役,谁不惮行?” 唐 元稹 《青州道渤海授金吾将军等放还蕃制》:“冒越深阻,和会于庭。” 宋 叶适 《宋故中散大夫张公行状》:“其树林巖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尘世。”
(2).指性情深沉而不外露。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宣帝 ﹞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 清 梅曾亮 《晁错论》:“彼知非雄猜深阻之人,不能行吾术而不怍其能。”
《國語辭典》:内向(內向)  拼音:nèi xiàng
1.向内地逼近,多指向国内逼迫。《晋书。卷六。明帝纪》:「六月,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
2.归附朝廷。《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羌戎东驰,回首内向。」
3.人格特质的一种分类。系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 G.)以人类心理的特徵为基础,所提出的人格类型理论。特徵是缺乏与人接触交往的兴趣,对外物的感受较少显露出来。性格上则是偏爱沉静,容易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