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水气(水氣)
(1).古代哲学概念。指五行中水的精气。吕氏春秋·应同:“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意林卷五引 汉 任奕 《任子》:“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
(2).指云气;水上的雾气。《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 汉 郑玄 笺:“倬然天河水气也,精光转运於天。” 北周 庾信 《同颜大夫初晴》诗:“夕阳含水气,反景照 河 隄。”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远水如岸》:“海滨之人曰:远望海水,似高于地,有如岸焉,盖水气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水利:“雨者,水气所化。水利修,亦致雨之术也。”
(3).中医称寒水之气。谓人体之水气因受寒而凝滞不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贤气有时閒浊,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宋 张虙 月令解卷九:“鼽嚏之疾,亦水气所成。”
(4).指水肿。《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肿重”注:“咳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咳喘,谓之水气。”初学记卷三十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鱧鱼……主除水气、面大肿及五痔。”
《漢語大詞典》:寒衣
(1).御寒的衣服。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九:“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唐 梁洽 《金剪刀赋》:“及其春服既成,寒衣欲替。” 金 元好问 《望归吟》:“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寒衣昨夜 洛阳 来,肠断空闺擣秋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劳总会在征募寒衣。”
(2).即冥衣。多用纸制作。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带衣履,於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3).指十月初一祭扫之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
(4).谓因衣服单薄而受寒。《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禁寒饮食寒衣。”
《漢語大詞典》:春温
(1).春天的温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宋 苏轼 《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诗:“时於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清 孙枝蔚 《薤露行》:“春温变秋肃,朝阳成夕曛。”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2).指春暖之时。宋史·李若谷传:“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
(3).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
(4).中医病名。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
《漢語大詞典》:冒寒
(1).冒着寒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冬歌二:“涂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 唐 耿湋 《早朝》诗:“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宋 梅尧臣 《送子华》诗:“冒寒跃马来,且言行有期。”
(2).着凉,受寒。 清 褚人穫 《坚瓠五集·蓝尾酒》:“嫗自外挈酒壶至曰:‘以君冒寒,且进一杯。’” 苏曼殊 《碎簪记》:“ 庄湜 面色顿白,身颤如冒寒。”
分類:寒冷受寒
《漢語大詞典》:落枕
又名失枕。因睡觉时受寒或枕枕头的姿势不合适,以致脖子疼痛,转动不便。《花城》1981年第6期:“那回 司徒 落枕,央求他治治,不是被他像开锈瓶盖似的,差点将颈脖子拧断吗?”
《漢語大詞典》:避寒
(1).御寒;免受寒冷。《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閒,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汉 陆贾 新语·本行:“豆饭菜羹,不足以接馁;二三子布弊褞袍,不足以避寒。” 唐 韦应物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诗:“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
(2).天气寒冷时移居温暖之地。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土气多寒,在盛夏冰犹不释,故夷人冬则避寒,入 蜀 为佣。”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故夷人冬则避寒入 蜀 ,庸赁自食。”
《高级汉语词典》:受寒  拼音:shòu hán
受凉
分类:受寒
《漢語大詞典》:寒冻(寒凍)
(1).严寒冰冻。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月寒冻,有死者。”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先夫人备极劳苦,躬亲养育,截长补败,以御寒冻;质价市米,以给脯旦。” 明 唐顺之 《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至在 天津 时,值仓粟空,又寒冻,餉道阻,军无所食。”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一阵的细雨,一阵的出山风,再加上昏夜,以及这山岳地带秋天例有的寒冻,市面上已经没一点活气了。”
(2).受寒挨冻。新唐书·钱徽传:“时大雨雪,士寒冻, 徽 先冬颁衣絮,士乃大悦。”
《漢語大詞典》:寒栗(寒慄)
亦作“ 寒栗 ”。
(1).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 子由 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懔,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记》十:“ 冯老兰 一说, 珍儿 脸上腾地红起来,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小疙瘩。俗称鸡皮疙瘩。 唐 韦应物《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生见之,毛髮尽竖,寒栗遍体,奔走出寺,不敢回顾。”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们接触一次,那个人就会连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漢語大詞典》:寒疾
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左传·昭公元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孟子·公孙丑下:“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宋史·岳飞传:“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清 刘大櫆 《方桤林墓表》:“安人於其时有寒疾。”
《漢語大詞典》:寒慄
亦作“ 寒栗 ”。
1.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 子由 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懔,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记》十:“ 冯老兰 一说, 珍儿 脸上腾地红起来,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小疙瘩。俗称鸡皮疙瘩。 唐 韦应物 《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生见之,毛髮尽竖,寒栗遍体,奔走出寺,不敢回顾。”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们接触一次,那个人就会连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漢語大詞典》:寒栗(寒慄)
亦作“ 寒栗 ”。
(1).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 子由 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懔,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记》十:“ 冯老兰 一说, 珍儿 脸上腾地红起来,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小疙瘩。俗称鸡皮疙瘩。 唐 韦应物《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生见之,毛髮尽竖,寒栗遍体,奔走出寺,不敢回顾。”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们接触一次,那个人就会连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漢語大詞典》:玉粟
(1).指舍利子。
(2).粟的美称。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五:“主人偏养怜整顿,玉粟充肠瑶树栖。”
(3).指罂粟花。 宋 杨万里 《米囊花》诗:“一斛千囊苍玉粟,东风吹作米长腰。” 清 林则徐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词:“玉粟收餘,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
(4).形容皮肤因受寒呈粟状。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邂逅》:“緑鬟云散裊金翘,双釧寒生玉粟娇。” 清 纳兰性德 《御带花·重九夜》词:“玉粟寒生,且领略月明清露。”
《漢語大詞典》:热病(熱病)
(1).中医病症名。指冬天受寒,到了夏季因时令之热而发的疾病。《素问·热论》:“ 黄帝 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滑,沉之散濇。”
(2).痘疮的古称。俗称天花。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古人以痘为热病:“古无痘名,故但谓之热病。”
(3).泛指一切急性发作,以体温增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我也走回统舱里,向我的铺位上倒下去,我的头像发热病似的涨痛,我几乎要放声痛哭起来。”
《漢語大詞典》:寒肤(寒膚)
指因受寒冻而挛缩的皮肤。 唐 元稹 《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寒肤渐舒展,阳脉乍虚盈。”
《漢語大詞典》:冻寒(凍寒)
挨冻受寒。荀子·富国:“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文子·上仁:“贫民饥饿,虎狼厌芻豢;百姓冻寒,宫室衣綺绣。”
分類: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