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逆(風逆)
(1).指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旧题 唐 韩偓 《炀帝开河记》:“ 叔谋 既至 寧陵县 ,患风逆,起坐不得。”
(2).风不顺。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漢語大詞典》:虚烦(虚煩)
(1).空虚烦躁。 汉 枚乘 《七发》:“临 朱汜 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
(2).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漢語大詞典》:中风(中風)
麻将牌中有四张刻红色“中”字的牌,称为“红中”,又称“中风”。《续孽海花》第四八回:“那时 金甫 正是庄家,上家发东风, 金甫 碰了;下家发中风, 金甫 又碰。”
(1).病名。指脑血管栓塞或脑内小血管破裂等病患。汉书·叙传上:“﹝ 班伯 ﹞道病中风,既至,以侍中光禄大夫养病。”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元 江浙 行省有某平章者,将之任,道间忽染中风,四肢不举,延吾乡 葛可久 治之。”
(2).病名。指外感风邪的病患。《难经·五十八难》:“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东观汉记·光武纪:“十七年,帝以日食,避正殿,读图讖多,御坐廡下浅露,中风发疾,苦眩甚。”
(3).患中风病。后汉书·韩棱传:“初为郡功曹,太守 葛兴 中风,病不能听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梁子辅 年且五十,中风,右臂不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 长公泰 有僕妇年二十餘,中风昏眩,气奄奄如缕,至夜而絶。”
(4).发疯,精神错乱。风,通“ 疯 ”。 清 袁枚 新齐谐·科场:“ 张 忽囈语不止,自披其颊曰:‘如此佳文而汝不知,尚忝然作房考乎!’自駡自击不止。家人以为中风,急请众房考检视之。”
《漢語大詞典》:心风(心風)
(1).纷扰的意念。 南朝 梁简文帝 《八关斋制序》:“业动心风,情飘爱燄。”
(2).中医病名。属外感症。《素问·风论》:“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 王冰 注:“夏丙丁火,心主之。”
(3).指癫症。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语言卒易:“ 王学士 介 ,博记俊爽,然语言卒易,人多谓之心风。”《元典章·刑部·老幼笃疾杀人》:“ 康留住 所犯既与身死 乔老 生前别无仇嫌,委因旧患心风病証举发,昏迷不省,不知怎生将 乔老 打死。”
《漢語大詞典》:暑热(暑熱)
(1).盛夏时期的炎热。《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水以充肠,以支暑热。”《水浒传》第一○五回:“ 宋江 等冒着暑热,汗马驰驱。” 郭小川 《秋歌》之二:“暑热不长久哟,乌云会消散;时光呵,又为我们送来个好秋天!”
(2).中医指外感暑邪的一种热症。 清 王孟英 温热经纬·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漢語大詞典》:风虚
体内虚弱,而外感风邪。宋书·王僧达传:“兼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 宋 叶适 《胡尚书奏议序》:“今日之病名风虚。虚,内也;风,外也。”
《漢語大詞典》:红汗(紅汗)
(1).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唐 李端 《胡腾儿》诗:“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按,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谓 杨贵妃 夏日畏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2).中医学症候名。外感热病过程中见鼻衄,其热随衄而解,犹汗出而热解,故称红汗。
《漢語大詞典》:风病(風病)
(1).中医学泛指由外感风邪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言不死者” 唐 王冰 注:“风病之脉诊大。”
(2).指中风。亦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病症。魏书·元脩义传:“ 脩义 性好酒,每饮连日,遂遇风病,神明昏丧。” 元 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 尉迟 又有风病举发,动止不得。”
(3).疯病。指神经错乱、精神失常。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太守 葛兴 被风病,恍忽误乱。”《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人来时不见有风病。敢只是近日举发此症。”《西游记》第四四回:“道士云:‘你想有些风病,一时间就胡説了。’”
《漢語大詞典》:中湿(中溼)
中医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些症候,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宣和遗事》后集:“帝在右廨院拘囚久,生溼淖,似有中溼之疾。”
《漢語大詞典》:外感
(1).感应于外界事物。南史·孝义传序:“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貽言。”
(2).中医指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万一要有什么伤风外感,那不更费手脚吗?”
《漢語大詞典》:风淫(風淫)
(1).犹言群居淫乱。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萇 ﹞出入颠覆,风淫于家,娉取人妻,馈遗婢妾。”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风淫犹堋淫也。古文尚书曰:‘堋淫於家。’ 许慎 曰:‘淫门内。’风、堋音相近。一説牝牡相诱谓之风。风淫,周礼所谓鸟兽行也。”
(2).中医学谓外感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
(3).指由此致病因素而得的病。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祖寺丞》:“又月餘,目顿愈,忽中风淫,手足遂废。” 金 元好问 《九月初霖雨中感寒痺作》诗:“留饮工作祟,臂股半风淫。”参见“ 六淫 ”。
《漢語大詞典》:六淫
(1).谓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太过而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参见“ 六疾 ”。
(2).中医名词。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乃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人之生也不过数十年,天地之水火在人身用之经数十年,饮食益之,七情六淫沴之,始而壮,既而衰矣。”
《漢語大詞典》:恶寒(惡寒)
(1).怕冷。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 晋 陆机 《君子行》:“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之五:“提提乌鳶中,见此孤翔鸞,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
(2).中医称怕冷的症状。有外感恶寒和内伤恶寒两类。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病有洒淅,恶寒而復发热者,何?”
《漢語大詞典》:战汗(戰汗)
(1).恐惧出汗。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拜伏无路,不胜惶惕。轻冒威重,战汗交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 顥 不胜区区,敢闻左右。俯伏阶屏,用增战汗。”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恨不得目下天昏日晚。諕的那舞女歌儿似受战汗,难施逞乐艺熟閒。”
(2).中医学病症名。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集注引 沈明宗 曰:“夫自解証,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
《漢語大詞典》:浮热(浮熱)
指外感初期的表热。
分類:外感
《漢語大詞典》:湿温(濕温)
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轰天雷》第八回:“不多时,医生来了,诊过脉,説这是湿温,来势尚轻,不妨。”